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民族文化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介于本能无意识和集体文化无意识之间,它是在民族集体历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民族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之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无意识。其具体形成途径有三条:适应、文化压抑和文化赞许、以及习惯。  相似文献   

2.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本喻(root metaphor),指一种思想或文化的基本价值观都根源于某种具体的隐喻结构,又称之为思想原型,或根源隐喻。艾兰(Sarah Allan)教授认为,在早期中国人的概念思维中,自然界成了哲人们诉求"本喻"的渊薮,自然的意象被用于抽象概念的系统化之中,并深深根植于中国哲学的语言与结构之中,如水与植物为许多原生的哲学概念提供了"本喻"。(1)庄子思想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本喻呢?  相似文献   

4.
宁晓萌 《哲学动态》2022,(8):107-116
在梅洛-庞蒂中后期哲学对其早期哲学概念及架构的修正和充实中,关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的讨论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通过对照“感知意识”“无意识”等概念与“智性意识”概念间的差异,梅洛-庞蒂揭示出“无意识”作为一种间接的、反面的意识,具有沉默的、含混的以及实存论的特征。在对无意识活动自身表达的考察中,他看到了一种既不破坏无意识自身特性,又能够让无意识活动的意义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即以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谈话为典型的话语的表达,这种表达以象征、偏离字面意义和沉默为特征,在其运行中包含着治疗与改变的要求,因而具有实存论的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语词含义之中。这种表达所揭示出的与他人相互地且为了彼此地存在的关系,为其后期哲学中的交互主体性问题、交织的存在论提供了模型,实在地影响着其后期哲学的核心概念及理论框架。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作为一种“他者”,已经参与到梅洛-庞蒂后期哲学的构造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的名象交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包含着直觉的活动和直觉的成果。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或任何一个哲学形态,都不能完全依赖直觉来思维,而必须通过某种思维形式或符号,才能构成面向社会的思想体系。人们从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的传统是以概念作为最基本的形式和符号。中国哲学传统则不然,其思维形式和符号既有名、又有象。名相当于概念;象即意象,二者共存共用、互渗互动,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照。究竟应该怎样来看中国哲学思维这个特征呢?长期以来,人们把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作为唯一的尺度和标准,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落后于…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心理学以及心智哲学)对于"意识"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7.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在当下的西方激进话语中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关注的主要焦点,是他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书中提出的"现实抽象"概念。围绕"现实抽象"问题,建构索恩-雷特尔的思想史谱系,可以发现:破除商品交换形式背后的"超越论原则","商品形式中的无意识"即"意识形态现象的第三大陆"的发现,"后福特主义"中"一般智力"的剖析,构成了当代激进哲学话语中"现实抽象"概念的三大作用域,同时也折射了西方激进思想发现索恩-雷特尔的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汉字与心理原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字中包含着心理原型 ,这种心理原型既具有深远的文化心理学方面的意义 ,具有其潜在的心理影响力 ;同时也具有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意义 ,能够体现在概念形成、模式识别和原型启发等诸多方面。本文作者对于汉字原型的研究 ,是为了发挥汉字潜在的心理意义 ,尤其是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1 汉字与心理原型的内涵心理学中所使用的“原型”概念 ,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 ;其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实际上 ,这两种原型概…  相似文献   

9.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0.
见鬼现象是在幻觉和心理暗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与见鬼现象相伴随的强烈恐惧感反映了人类害怕黑暗、独处、死亡和未知的心理。鬼魂观念是灵魂观念的一个维度,有其原始宗教心理的根源,也是人类认知模式的一种产物。鬼魂观念经过文化的诠释,使得各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鬼文化,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对当代人类思维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承与融通--《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与<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部经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结晶.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性格与情操,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思维特质.<老子>上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构建了与其"道"哲学相符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易传>中得到传承与融通,两者互补互进,共同缔造了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推动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和积淀.这些民族精神则表现为"刚柔同构"的进取精神、"宽厚相得"的道德情怀、"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以及"重生利物并重"的人文理想,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突出了中国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质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试谈大脑结构,功能与弗洛伊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使众多心理学家力图探其究竟,各种理论、学说很多,然而最经典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被压抑的东西(therepresed)是无意识的原型,人类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够变成意识为前...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代"概念,现代化的国家之"现代"二字与现代性中的"现代"有内涵上和具体指向上的区分,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当前阶段,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很多问题。指导现代社会的思想体系,应是现代性中的"自由""民主"和"理性",但完成度不高。中国古典哲学,《庄子》作为一种精神原型,可作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问题时的参考维度,古典文献和思想为现实问题提供了元问题的视角。作为一种精神原型,也可称之为元思想,庄子哲学不论是对于当下中国的哲学思考,还是作为现代性之下将人解脱出荒芜精神世界的途径,都极有价值。这种价值在于改变对事对物的看法,突破思维的局限,打通界限间的壁垒。在转型期的中国,此刻,正是恢复元典文化活力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典型的原始意象,"南山"承载着中国人生命意识、情感寄托、精神道德的文化记忆和象征。温暖、坚实、充满生命气息的"南山"意象,在远古先民生存、生产、生活的经验基础上生成,并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审美体验得到不断的承传,逐渐建构起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心灵诗意的栖息空间。  相似文献   

15.
油画,是在西方特有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语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这种与西方人的思维、哲学以及生活观念非常协调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在油画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入其中,赋予了油画新的概念和新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三的普遍认同,如果单从形式的角度说,其不仅客观反映了人类早期造物的稳定意识,而且透析出人类生命结构中对形式美的感性认识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造型观念和思维定势还在更深的宇宙哲学层面上验证了三生万物这一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有这样一类词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前缀"至",组成了"至+"系列词语,主要包括"至人""至德""至道""至仁""至乐""至礼""至一""至和"等。"至+"词语的词根,有的来自儒家的哲学范畴,有的来自道家的哲学概念,还有《庄子》的自我发明与创造。"至+"词语在批判词根字意的基础上被重新定义,是《庄子》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学术观点基础上的一种发明与改造。"至+"系列词语是《庄子》极致思维的集中体现,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分支,极致思维具有极端化、理想化和指引性三个特点,它们彰显着《庄子》独具特色的哲学精神、文学特色、审美境界,共同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庄子》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6,(6):69-77
1932年发表三卷本《哲学》之后,雅斯贝尔斯便着手阐明哲学逻辑学。他的鸿篇巨著《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1947)不单单是知性逻辑学,而是现实生存的人的全部逻辑学。这部作品从对"时代的真理"的简要反思入手:真理不是占有,而是道路。真理"生成于思维与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在真理之路上,人想成为他自身,他把这个永恒的、远离现实的思维经验为一种违反其本性的东西。因为思维的真理性仅仅在于"它发生在时代中,并且与生活本身的历史现实性固结在一起"。对这一哲学逻辑学,雅斯贝尔斯时而称之为"基本思想"、"基本知识"、"第一哲学",时而称之为大全样式的哲学或者用其自创的术语称之为"大全论"(Periechontologie)。对于他来说,大全论这一基本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说明了真正的哲学思维的意义:人类正是通过参与大全存在,亦即通过参与出于起源的生活而走向人类自身。在此,他追踪一种三个层次的工作概念:第一层次对逻辑学史的分离过程进行描述;第二层次对这一过程进行概要性地综合;第三层次对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和科学个别定理进行批判。雅斯贝尔斯哲学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全论",即大全诸样式的学说。雅斯贝尔斯率先把人格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加以主题化,从而使业已丧失殆尽的一种有区别的德国哲学重新归于生效。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理性属于人格发展的动态方面,它与归入合理层面的知性截然相反。理性是共同的生活和追求统一的意志,它把不同的现实层面和心理基本功能联合在一起。在此意义上,理性不仅是哲学逻辑学的源泉,也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  相似文献   

19.
意象,最早是在《周易·系辞》的"立象以尽意"中出现的派生词。在传统哲学文化中,西方单单把"意象"理解成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我们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把"意象"作为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与心性的美学意境。中国的意象在美学范畴里有着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还蕴涵着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就三代文化而言,夏、商、周的文化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却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连续性乃是由三代文化共同的源头——巫文化所决定的。在三代之际,巫文化范式的转型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第一,由祭祀发展而来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延续了巫文化的宗教信仰成分,另一方面又凸显出人的自主性,这套制度使得巫文化的重心由天道向人事靠拢,由事天向治人转化。第二,以卜筮尤其是《周易》为代表的术数文化,以"数"与"象"为基础,构建了一整套对神明也起制约作用的宇宙法则,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为人类从宗教迷信走向理性思考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