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现存《管子》一书部分篇章被认为属于法家系统著作。一些学者认为《管子》是齐法家的代表,甚至认为《管子》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其特点是"法教并重",强调《管子》法家与商、申、韩等为代表的三晋法家思想有别。而另一些学者则将《管子》中的一些篇章与三晋法家同等看待。事实上,《管子》中的法家作品应分属不同的两派,一派体现出"法教并重"的特点,可用"齐法家"概念概括;而《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则并不体现"法教并重"观念,应属于三晋法家一派。  相似文献   

2.
《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的,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的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的总汇。事实  相似文献   

3.
谈到先秦战国时代繁荣的思想界,是不能忘记稷下的。战国时代,许多学者集中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进行自由的辩论,这里正是当时学术思想的中心。《管子》之书的书名出自齐国的管仲,由此可知《管子》是齐国的著作。如果《管子》是齐国的著作;那么,它当然就应该与稷下有密切的关系了。这基本上是已经成为定论的一般见解,我也认为这种  相似文献   

4.
《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说“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说,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相似文献   

5.
会议由山东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于989年10月在齐国的故都——山东临淄召开,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国内外学者100余人。现将研究、探讨情况略述如下: 关于《管子》与会者认为《管子》是一部驳杂难辨的典籍,对其内容的看法未趋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管子》由三部分组成:管仲遗著、后人对管仲遗说的记载和阐发、后人伪托之笔;一些学者则认为《管子》中没有管仲遗著,只有管仲遗说和伪托之笔; 关于齐文化多数学者认为齐文化源于上古的东夷文化;亦有人认为齐文化由姜尚肇始,传至管  相似文献   

6.
一郭沫若同志在《宋钘尹文遗著考》(收入《青铜时代》)和《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收入《十批判书》)中,对《管子》书的《心术》上下、《白心》、《内心》等四篇进行了考证,认为它们是宋钘、尹文的著作。近年来一些学者指出《管子》四篇与《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所述宋钘、尹文的思想虽有相似之词句,但意义并不符合。笔者不揣浅陋,于此再列《管子》四篇与宋尹思想不合之处有二:其一,《荀子·非十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稷下齐法家这里所说的“稷下齐法家”,是指《管子》一书中大部分篇章的作者,以别于在齐国还有从赵国来的慎到这样的法家。对于《管子》一书的作者归属,学术界是有争论的。郭沫若认为“它大率是战国及其后的一批零碎著作的总集,一部分是齐国  相似文献   

8.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管子》的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乐爱国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以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则,中国古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阴阳五行说”作为理论基础。《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集,而在《管...  相似文献   

10.
认为《管子》一书与管仲之人无关和认为《管子》一书是管仲所著,同样不可取,《管子》一书应该是包括管仲及其后学在内的管子学派长期积累的思想和著述成果。《管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囊括了战国诸子各家特色的思想内容,但其中大量和主流的似乎更应该属于法家学派,如重君权、重法治、重制度、重农耕、重富国强兵等,但作为东方法家代表的《管子》与西方法家《商君书》《韩非子》等又有明显差异,如果非要定其学派归属,可将之归于杂家。《管子》应作为一门独立学问来研究,即"管子学"。《管子》有关国家体制及具体行政制度的思想和设计对秦汉行政制度有直接影响,如皇帝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管子》思想对汉代有重大影响,而富国安民的民本思想对后世更是影响长远。  相似文献   

11.
《管子》是战国时期一本重要的治国理论著作,它包含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告诫君主要坚持以民为本,才能国强民富,赢得民心,进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标。本文从利民、富民、顺民和爱民四个方面对《管子》的民生思想进行剖析,概括《管子》民生思想的精髓。这一研究可以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管子》为先秦诸子之巨帙,也是齐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6年淄博召开全国第一次《管子》学术讨论会以来,《管子》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管子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诸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管子》为研究对象,大陆及海外地区《管子》研究专著不断出现。这些成果中,有的涉及到《管子》版本的研究,但还没有一部对《管子》历代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巩曰国教授新近  相似文献   

13.
《管子·轻重》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经济著作之一,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少见而独特的经济著作之一.通过它,上可以窥视汉以前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下可以理解汉以后许多财政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多年来,对该著的研究文章可谓不少,有些见解亦相当深刻。但读下来,总觉得对它采取分题研究者多,而总体的探讨则嫌缺乏。本文试着概括《轻重》的总体联系,以就教于读者们。  相似文献   

14.
《侈靡》是《管子》中公认难读的一篇。特别是对“侈靡”的解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学者认为,“侈靡”就是“奢侈”,或者是“奢侈消费”,把管子的侈靡观看作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有的学者把“侈靡”解为丰富足用之道,有的释成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策”,有的学者解释为“高消费”,也有的认为是要“将社会财富千方百计消耗殆尽”。这些观点各有所据,都有一些道理,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能说得通,但通观《侈靡》全篇和《管子》全书,有些解释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加上《侈靡》中错简、讹文、脱衍甚多,学者们因看法、观点不同而造成了在理解、校误、订正、句读上的极大差异。有时候,不同的学者可以把同一个字校订为其意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形相似的字,一句话也可以句读成解释截然相反的两种意义。笔者认为,如果把“侈靡”理解为“扩大消费”,可以较好地对《侈靡》全篇作出通解。所以,笔者对“侈靡”的解释是:鼓励一部分人主要是比较富裕的人,多消费,增加消费,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15.
《管子》经济思想内容异常丰富,现代学者们对《管子》的许多经济观点,如消费观点、轻重理论以及货币观点、财政观点等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在现存的有关论著中,从富国富民角度考察《管子》经济思想的,却极为少见。因此,有必要对《管子》的富国富民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这种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完整把握《管子》的  相似文献   

16.
《管子》书非管仲所著已成学界公论,但其具体著者和成书年代当前却无一致认识,同时《管子》书的学派归属问题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认为,《管子》为齐国稷下部分学者集体创作而成,其成书于战国晚期。《管子》的学派归属既非"齐法家",亦不是"道家黄老",而是先秦杂家。《管子》对于中国哲学、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体现出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当代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具有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一身兼有旧学和新学影响,在《管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的《管子》研究,正处于变法维新时期,他以今文经学的宗旨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中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剂良方。《管子》是礼法并重、制度以刚柔相济为要,故而十分符合梁启超的初衷。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通过《管子》书来评价管仲,并突显了《管子》的经济与法治思想,这是其《管子》研究的特色,并在《管子》真伪的讨论、义理的研究和管子形象的提升上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等四篇的作者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①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并且较多地探讨了生命和精神的本质问题。一“精气”概念不见于春秋和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著作,而首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笔者同意以《水地》篇中所列齐、楚、越、秦、晋,燕、宋之水断定它作于战国前期的观点),又见于《易传》等著作。在《水地》篇和《易传》中,“精气”不是首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在《庄子·在宥》篇中有“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相似文献   

19.
《管子》中有关军事思想的论述是较丰富、精彩的。可以说是继《孙子》之后,在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园地里开放出的又一朵绚丽之花。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管子》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管子》中丰富的军事思想遗产至今还没有引起重视,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于《管子》中的文章的断代问题,因为缺乏文献记载以及考古上的发现的证据,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学者们大都认为《管子》的大部分文章作于战国之际,而“轻重”篇则完成于西汉时期。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管子》与《吕氏春秋》中的许多篇章都记载了相同的故事,表述了相同的思想,甚至使用了几乎完全一致的语言,因此找到二者之间的诸多关联。从这两部典籍的编纂时间、地域、背景以及流传情况来判断,得出《管子》受《吕氏春秋》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