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相似文献   

3.
一、读书与听书 曾几何时“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久而久之,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想”,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读书”的“乐趣”,抑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读书”自学。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智慧》2013,(12):M0002-M0002
尊敬的编辑:您好!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r作之余,把读书、写作作为至』二的快乐。每有文章见报,兴奋异常。与《思维与智慧》相识,如觅知音。咀而刊登的美文,或睿智哲理,诱人深思;或激扬励志,催人奋进;或温和风趣,惹人开怀;  相似文献   

5.
洋溢爱国之情的佳联李春碧对联与爱国,古今有缘。爱国之联,或忧国忧民,或缘情抒怀,或寄托哀思,或寓理言志,既纪念辞世者,又激励后来人。现撷取几则,略加己见,供读者朋友赏鉴。周恩来同志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为送别挚友王朴山东渡日本留学时题赠一联:“浮舟沧...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曾先后两次在泰山读书学习近3年,期间,经常到民间调查研究,了解民情,足迹遍布泰山南北、山东半岛。他抱有一个“单纯而固执的心愿”:兴办教育,“使科学大兴”。为此,他在泰山周围创办了15所小学,使两千多名劳动人民子弟得以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  相似文献   

7.
教会事工     
《天风》2013,(12):54-54
乌鲁木齐市基督教协会举行读书报告会 新疆乌鲁木齐市基督教协会于?2013年10月29日,在明德路教堂举行“和谐、健康、充满活力教会读书报告会”。以期树立健康的办教理念,提升办教热忱,建立彼此相爱的团契生活。教会不仅鼓励同工同道学习圣经,也勉励同工同道成为一个好读书的人。  相似文献   

8.
自勉联撷趣     
自古以来,我国许多名人志士都撰有或励志或律己的对联。这些有趣的自勉联,不仅对他们起过激励、警策作用,对我们亦颇有教益。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张载,年轻时为了激励自己下苦功读书,在自家房门的柱子上,写下这样一联:  相似文献   

9.
回文联,又称“倒顺联”、“卷帘对”,即上下联皆可倒读成文的对联,所谓“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10.
对联,又称楹联,俗叫对子。它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意思要相对,平仄要协调,但每副对联的具体字数却不限制,长短不拘。对联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从逻辑上讲,对联往往是联言判断。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断定了“墙上芦苇”的性质,下联断定了“山间竹笋”的性质。上联下联各是一个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上联下联两个支判断构成一个联言判断。有的对联内容,或者是夸张过头,或者是概念含混。这样的对联如果要看作联言判断,那是不恰当的联言判断。如峨眉山中一座古寺膳厅门口挂的那副对联。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学。人们除用它言志抒情、渲染装饰外,还用它来作商业广告。“对联广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刺绣店的对联是:“万里山河藏线底,四时花鸟出针头。”小吃店:“饭菜香美迎客早,桌洁杯净映春红。”服装店:“男添庄重女增俏,夏透凉风冬御寒。”刻字店:“笔行神至龙收画,刀走力到金石开。”百货店:“货无大小皆添备,物纵零星不厌烦。”酒店:“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这些文词优雅的对联广告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服务周到,做工精细”、“质量可靠,实行三包”的流行术语来,要高明和自然得多。国外广告界提…  相似文献   

12.
正作家陈忠实数十年本色不改,待人朴实真诚,有“邻家翁”风范。认识陈忠实的人,男女老少总是交口称颂“这老汉真好”。面对“挑刺”虚心接受批评2011年9月,陈忠实为西安一家老字号餐饮店撰写了一副对联“两千年世纪交替春去春来春发生,八十载沧桑不改原汁原味葫芦头”,很多人都津津乐道。然而,一位普通楹联爱好者姚格却发现了对联有“三病——联尾病、失对病及失替病”。姚格指出:“对联有铁律‘联律通则’,即  相似文献   

13.
正广告对联,顾名思义,既是广告又是对联。它具有广告的宣传作用,又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因为对联的某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对立、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好读易记。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在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辑录几副广告对联,与诸君共品赏。聚来千亩雪;  相似文献   

14.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辛勤付出。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上突出了要“丰富语言积累”。而读书是获取知识、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读书也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重要源泉。正因为读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平时的阅读指导课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积累,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确保  相似文献   

15.
朱熹曾云:“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82年4月18日普刊登了一副破除迷信的对联。“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这副对联为什么能破除迷信呢?这副对联上下两联是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是,肯定前件必然肯定后件,而否定后件则必然否定前件。因此,如果肯定“经忏可超生”与“纸钱能赎命”是真的,那就必然要肯定后件也真。可是迷信论者却不承认后件是  相似文献   

19.
林超群  徐柳武 《天风》2017,(6):20-21
<正>教牧不读书的理由可以很多,但应该读书的理由只要一条就够了读书学习是摆在牧者面前的必答题,本文简要论述牧者不读书的原因、危害及牧者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以期牧者奋发读书,成为不断长进的人,复兴主的教会。一、牧者不读书的原因1.没有足够时间牧者同工总是过于忙碌,似乎永远停不下脚步。许多牧者三餐无规律、休息不充足、夫妻缺沟通、孩子少陪伴,但  相似文献   

20.
1.对联本应对字词、对情理,可是有一种对联,只对字词而不对情理,谓之“无情对”,如“高门桃李争荣日,中国荷兰比利时”。“高门”对“中国”;“桃李”、“荷兰”分别为两种植物;“争荣日”与“比利时”作为两个短语对得十分工整。又如“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士”与“妃”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