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帕松列龙庄勐,傣族,西双版纳勐海县人。2016年2月19日,在西双版纳总佛寺晋升为"帕松列"。2016年2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了隆重的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活动。在升座活动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双版纳总佛寺住持祜巴龙庄勐晋升为帕松列龙庄勐,这是继1956年以来规模最大、晋  相似文献   

2.
《法音》2020,(5)
正帕松列龙庄勐:发挥南传佛教文化连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黄金纽带"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在《关于云南南传佛教与周边国家加强友好交往的提案》中指出,中国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其中傣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五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在信仰上一脉相承,共同信仰南传佛教。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共同组成"南传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简讯一束     
《法音》2017,(1)
<正>2016年12月29日至30日,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换届工作在景洪市圆满完成。来自全州的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帕松列龙庄勐在会议上作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经过选举,帕松列龙庄勐当选为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会长,祜巴罕听、祜巴香达、祜巴看堂、都坎拉、都坎福当选为副会长,康南扁当选为秘书长。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7)
正本刊讯7月3日至4日,云南省佛教协会南传佛教工作委员会会议在云南省佛学院(安宁)举行。来自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普洱4个州、市,包括傣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的委员出席会议。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南山在会上传达了刀述仁会长对会议的指示和会议任务的安排,并宣读了《云南省宗教事务规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作了重要讲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1)
<正>本刊讯2016年11月27日,湖北武汉归元禅寺举行隆醒法师升座庆典法会。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肖旭明,省民宗委主任柳望春,省政协民宗委主任余立国,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志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帕松列龙庄勐、道慈法师、正慈法师、宗性法师、静波法师,秘书长刘威,副秘书长宏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3)
<正>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会长、西双版纳总佛寺住持、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院长帕松列龙庄勐长老携提案参会。他建议:加大对南传佛教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南传佛教始终坚持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方面,南传佛教代表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3)
正(2016年2月19日)尊敬的蒋坚永副局长,尊敬的黄毅部长,尊敬的刀述仁会长,尊敬的帕松列龙庄勐,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海内外各位大德法师,各位朋友、各位居士:在全国人民正沉浸在新春佳节欢乐气氛的吉祥日子里,我们相聚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举行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庆典法会,真是因缘殊胜、法喜充满。在这个庄严的时刻,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6)
正本刊讯5月21日至24日,应"联合国卫塞节"国际执委会主席、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校长梵智长老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帕松列龙庄勐副会长为团长、国宗局外事司薛树琪副司长为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安徽省九华山佛协会长慧庆法师为副团长,中国佛教协会全柏音副秘书长为秘书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25人赴泰国出席第十三届"联合国卫塞节"国际佛教大会。本届大会主题为"佛教的世界和平之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总干事,泰国王储代表、泰政府副  相似文献   

9.
《法音》2021,(3):4-4
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汪洋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重点做好宗教工作,确保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2022年5月7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广济寺举办了主题为“点亮心灯·共向未来”的2022年澜湄流域佛教交流视频会议。本次会议旨在发展与澜湄流域国家佛教界的法谊,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推动澜湄流域国家佛教界的广泛交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长老、明海法师、常藏法师,秘书长刘威,副秘书长卢浔、祜巴罕听、宏度法师、普正法师、毕永祥。  相似文献   

11.
A counsellor describes her trauma accompanying an accidental physical injury, and the course of psychological recovery during the following 6 weeks. The style of self-analysis which was used during this period reflects the transpersonal approach, using imagery and the intuitive function to increase self-awareness, with moments of therapeutic insight ('release' experiences) at the landmarks en route to a healthy state of re-integr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whole experience are discussed in terms both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of personal growth.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