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际责任归因研究是归因研究与责任推断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它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对他人失败行为的责任分析之中,为行为责任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结合助人行为探讨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之间的内在联系,204名教育硕士生和大学生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并通过EQS建立了有关归因的控制性、情感反应、责任推断以及助人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支持Weiner的人际责任归因理论假设,并且表明在归因与助人意愿关系模型中责任推断与情感反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责任、情感及帮助行为的归因结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爱卿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03,35(4):535-540
责任归因研究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对他人行为的责任分析之中,为行为责任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该研究通过一个真实具有较大社会反响的案例探讨责任归因与帮助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238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参与了此项研究,并通过EQS建立了有关归因的控制性、情感反应、期望改变、责任推断以及帮助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提示:责任推断与情感反应具有双向关系,符合心理学中“知”和“情”相互作用的观点;员工与管理者相比更倾向于认为行为者失败的原因是外在的、不可控的并且应承担较低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刻板解释偏差(SEB)对艾滋病内隐污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有关的主语在积极行为情境下的归因数量显著少于在消极行为情境下的归因数量。对艾滋病有关的主语在与积极行为情景下的外归因数量显著少于消极行为情境下的外归因数量。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不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由于SEB方法的一些特点,内隐艾滋病污名还需进一步的验证,SEB作为测查高社会赞许性的内隐心理现象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运动中的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Russell的归因维度量表等问卷对被试的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效能期望影响着被试运动中的归因和情感反应;所测被试倾向于把运动结果归于个人可控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原因;归因能预测运动后的情感反应,但并非所有的归因维度都与运动后的情感反应有显著性相关;成败结果是影响被试归因和情感反应的重要因素;运动中的效能期望、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均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责任归因、幸灾乐祸与帮助意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具体探讨在他人出现不幸时,作为同学、同伴等的归因、责任推断、幸灾乐祸情感反应程度以及想不想提供帮助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内部归因对责任推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消极情感对同情和幸灾乐祸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责任程度与幸灾乐祸关系密切;幸灾乐祸和同情对帮助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国军  张国礼 《心理科学》2003,26(5):808-811
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人们对行为的不同预测倾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来考察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性情归因和情景归因对他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预测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归因方式都导致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多于对消极行为的预测,而情景归因下的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又显著多于性情归因下的被试。在此基础上,在引人价值判断的因素后,发现不同的归因方式启动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到对行为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人际责任推断与行为应对策略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爱卿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03,35(2):231-236
探讨人际责任归因与行为应对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376名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结果表明:(1)内在的可控的失败原因引起最高责任推断、最高程度的责备和最低程度的安慰;相反,内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原因与最低责任、最低责备以及最高程度的安慰相联系。(2)责任归因与责备和安慰之间的数量化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以确定。(3)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对失败行为作可以控制的归因;在行为反应上,教师或管理者更倾向于使用安慰策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林钟敏 《心理学报》2001,34(1):37-42
探讨大学生对日常不同学习行为的控制程度的认识、责任判断、情感反应和帮助行为的关系特点,以验证责任归因理论对我国学生的适用程度。与此同时,研讨归因理论的同类研究中很少涉及的学生思想、观念对责任归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归因结构及其应对策略。对416名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1)责任归因的心理结构是一个“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的一元结构模式。(2)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推断过程与维纳的经典理论基本一致,但在行为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3)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倾向明显并与情感体验基本保持一致,但与行为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冲突。(4)大学生在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情感体验以及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区分艾滋病知识的两个不同侧面: 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 并第一次在中国探讨这两个不同侧面的知识对艾滋病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的不同预测作用。119名(31男, 88女)来自上海、132名(59男, 73女) 来自广州的大学生参加了本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 1) 普遍对艾滋病存在误解, 即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日常的一般接触传染, 并且, 这种误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相互独立; 2) 都表达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厌恶情感、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不舒服感; 3) 尽管如此, 但都不支持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强制措施, 也不认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是他们自己的责任。研究还发现, 和来自广州的大学生相比, 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对艾滋病有着更多的了解, 对艾滋病患者有着更少的负性情感、更少的消极态度、他们也更少地把感染责任归结到患者本身。特别有趣的是, 本研究发现, 对艾滋病患者的负性反应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的是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而不是正确认识, 即误解越多, 负性反应越多。这些发现提示, 中国未来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应该继续大力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不仅要让人们知道艾滋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 还要特别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许多误解, 从而减少或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许多歧视性反应, 营造一个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环境; 同时, 中国的艾滋病防治还应该注意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防治力度和采取的策略应该和各地的实际疫情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人际归因是归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现代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研究除了关注动机归因理论的构建之外,还十分重视将该理论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理论模型,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现代归因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行为责任归因与批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71名进修教师和大学生被试探讨行为责任归因与批评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1)内在的可控的稳定的失败原因引起最高责任推断和最严重批评决定;内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原因与最低责任和批评程度相联系。(2)控制性维度和责任与批评程度的关系密切。(3)从总体上说责任和批评程度的变化趋势相似。(4)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对批评方法的使用更为慎重。  相似文献   

13.
Principles from attribution theory were used to analyze public reactions to the health status of Magic Johns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containing two distinct samples (college students and African-American adults) together with supplemental reports from local and national media confirm the value of this approach.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ferences about causal responsibility are related to affective reactions of sympathy and anger toward Magic Johnson. Implications for attribution theory, as well as for future attitudes toward Magic Johns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explores how judgments of responsibility influence affective and helping reactions toward natural‐disaster victims. Guided by Weiner's (1995, 2006 ) theory of social motiv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judging victims responsible for a disaster would indirectly lead to low rates of helping. Two studies tested this hypothesis. In Study 1, a bogus earthquake was used to test experimentally the effects of responsibility judgments (low, high). In Study 2, we surveyed attitudes about the victims of Hurricane Katrina.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Weiner's model was supported across studies. Responsibility judgments led to anger and sympathy, and sympathy led to helping intentions, which in turn led to helping behavior. Comparisons across stud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p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A brief, simple meas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attributions for partner behavior was examined in 3 studies of married couples. Reliability was established by high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test-retest correlations. Causal and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scores correlated with marital satisfaction, attributions for marital difficulties, and attributions for actual partner behaviors generated by spouses.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s were related to (a) reported anger in response to stimulus behaviors used in the measure and (b) the amount of anger displayed by wives during a problem-solving interaction with their partner. The extent to which husbands and wives whined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ir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s. The results address several problems with existing assessm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ributions in marriag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司法决策者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如何影响刑罚决策及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要求法律与非法律专业被试对案情相同但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不同的刑事案件进行刑罚强度决策,并要求被试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情绪强度进行评定。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施害人的消极印象比积极印象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愤怒和厌恶情绪,更少的同情情绪,同时,给予的刑罚更重;被试对受害人的积极印象比消极印象条件下,低年级组被试对施害人给予的刑罚更重,但在高年级组被试中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在情绪强度上也没有显著差异。法律专业比非法律专业被试对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强度更低。被试的专业背景对量刑决策没有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施害人的主观印象对刑罚决策的影响过程中,愤怒和同情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厌恶情绪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群体身份对替代性排斥中旁观者惩罚行为的影响,并考察旁观者社会责任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数量估计任务对58名不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创设群体身份,观看网络掷球游戏形成群际替代性排斥,随后评估游戏中各玩家的愤怒情绪,并采用第三方惩罚来表达对各玩家表现的愤怒。结果发现高社会责任旁观者对替代性排斥体验到更强愤怒情绪,并对排斥者施加更高惩罚;高社会责任感个体对排斥组内成员的组外排斥者惩罚强度高于组内排斥者,而低社会责任感个体对排斥组外成员的组外排斥者惩罚强度显著高于组内排斥者。结果表明旁观者社会责任感调节其在群际替代性排斥中的第三方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