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圣诞赞     
这,又是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又是普天同庆的时间!在互致问候,互相祝福的时候,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救主的圣诞。高歌吧,欢唱吧,我们的赞颂之声响彻云天。我们真是有福,因为在今夜,期待已久的殿西亚要降来人间。为了这一时刻,人类期盼了千千年,这一夜,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有一个婆儿为我们诞生,他肩负着王权!他是神奇的谋士、大能的主、永恒之父、和平之王,他的王权不断扩展。他的王国不受时空的局限,他要以正义与公平巩固维护其王国,从现在直到永远!我们真是有福,因为在今夜,仁慈的基督将会随同真光一同出现。看哪!白冷城外的一个山洞里,枚羊人…  相似文献   

2.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现实目标和永恒理想。在西方文化史上,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正义思想,它们构成了西方绵延古今的正义观变迁史。真正的正义理论应该是对人类生存,发展与完善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与表达。这一理解即是我们正确评价西方各种正义观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科学合理地建构中国社会转型期正义理论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于海澄 《天风》2004,(9):39-39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他它哭,它就对你哭。 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镜子,谁不知道!" 我的朋友却说:"这就是生活!"举座皆惊!他看了看大家惊疑的目光,面带微笑地说:"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分钱也  相似文献   

4.
非常喜欢一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句话平实、美丽而深刻!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关系和人生在世最自然最根本的需要。生活在生命与生命相互维系的氛围里,别人需要我们或我们需要别人,就象维持生命的水对整个人类是必不可少的一样至关重要。如果身边的人都弃我们而去,我们的生命将何以为继?有些人在生活不如意时,会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以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掌握着生杀大权,其实这是极端自私和残忍的表现。天主用爱救赎了人类,为了我们的重生,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使我们藉着他的痛苦和死亡得到生命…  相似文献   

5.
正虚浮的人啊!你愿意知道信德没有行为是无用的吗?我们的祖宗亚巴郎,把他的儿子依撒格献在祭坛上,不是由于行为而成为义人的吗?你看,他的信德是和他的行为合作,并且这信德由于行为才得以成全,这就应验了经上所说的:"亚巴郎相信了天主,因而这事为他便算是正义,"得被称为"天主的朋友"。你们看,人成义是由于行为,不仅是由于信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认为,正义以人类的社会本性和自然权利为基础,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权利。他从人性和维护自由市场秩序的需要出发,认为正义是支撑人类社会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正义的社会是实现了各个阶级普遍幸福的社会;他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重视贫困和穷人的尊严,历史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穷人的看法。斯密的正义思想至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休谟人性理论中存在一个基本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利己主义的态度上:他在道德哲学中拒绝利己主义,但在政治哲学中却将利己作为基本的人性假设;他在政治哲学中强调法治和分权,在道德哲学中则将仁爱和同情作为道德的人性基础。休谟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正义,而其道德哲学建构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正义的实现。这一矛盾也可视为实现正义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8.
暑假里闲来无事,就跑到朋友开的茶馆里去帮忙,也算体验生活。某天,店里来了位顾客点了杯红茶。忽然他粗声大气地将我喝至跟前:"服务员,你来看!"他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怒气地说,"看看!你们给顾客喝劣质的牛奶,看把这杯红茶都糟蹋了!你说怎么办吧。"我低头一看差点没气死,他把柠檬和牛奶一股脑儿地加进红茶里,不结块才怪。  相似文献   

9.
以勒 《天风》2015,(4):28
"把手机下",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从刚刚两岁的儿子口中说出时,真是"一鸣惊人"。怎么感觉儿子突然长大了,会说这样的话!但当看到他那恳切的目光,和双手用力比画"放这儿"的动作时,作为母亲的我,真是深感惭愧、失职。我终于把手机放下了,儿子的小手拉着我的大手移到一边,只为了让我看着他玩积木。我心不在焉地看他玩着,手却又很不自然地伸向另一边,拿起手机,在他不注  相似文献   

10.
曾经,只知道冬天过后是春天。却不晓得,走过了今世还有永生。记得有一天,教堂的钟声,敲醒了我冬眠的心。我惊喜地看到,复活的你向我走来,带着尊贵、带着温柔,述说着、述说着一段,远古的醇醇的爱情:“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啊,多么长阔高深的爱!为了拯救这罪恶的人类,连他爱子都不惜!这厚爱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了卑微的我。从此,生命不再属于我自己,只因着你的爱已将我完全融化。“我属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属我。”你是园中的凤仙花,你是谷中的百合花,你是沙仑的玫瑰花。我终于晓得:如果你没有复活,我今生将不会有春天!你就…  相似文献   

11.
列宁曾經指出,饒勒斯实际上“拜倒于資产阶級的社会改良之前”。饒勒斯自称曾經“毫无保留地拥护馬克思的学說”,实則他在哲学上从来也沒有接受过馬克思主义,而是用种种詭辯手法与馬克思主义相对抗。这些詭辯手法之一,就是宣揚折衷主义,主张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融合为一”,“調和一致”,实际上,是一种宣揚取消矛盾、主张“合二而一”的論調。这里介紹的《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这是一八九四年十二月在巴黎的集体主义者学生小組組織的集会上所作的一次讲演的記录),就是他宣扬这种荒謬論点的重要著作之一。这次讲演发表后曾立即受到拉法格的駁斥。饒勒斯在这次讲演中首先歪曲地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它形容成为一种机械的經济唯物主义。接着,他对唯心史观大加頌揚,认为正义和权利的先驗观念本身是运动和行动的原則,理性的观念絕不依賴于經济的因素,相反地,正是經济因素在现实和历史中一步一步地表现着和体现着人类的理想。在介紹了两种历史观的基本要点之后,饒勒斯就提出了“融合为一”的問题,他說:“这两种看来似乎是互相对立的、彼此不相容的观点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意識中已經几乎調和一致和融合为一了。事实上沒有一个唯心主义者不同意:如果不預先改变經济組織,人們的最高的观念便不能实现;而另一方面,在經济的唯物主义的拥护者中間也很少有这样的人,他不呼吁正义和权利的观念;很少这样的人,他們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只預见到正义和权利的更高度的实现。”他說:“我們的任务是探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能不能調和,事实上,由于社会主义意識的也許是盲目的本能,这种調和已在我国实现”。为了說明这种調和的可能,他就从历史上去找証明。照他說来,人类是始終反对矛盾而主张統一的。他說希腊哲学以及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四个世紀以来,包括笛卡儿、萊布尼茲、斯宾諾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都証明着矛盾的調和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融合为一。他又从人的生理进化过程来証明人类天生有审美的和无私的威觉,因而区别于只具有純粹的自私威的低等动物,而人类的这种感觉,就是使人类在长期的斗爭之后达到兄弟般的和解的根据。饒勒斯除了鼓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融合为一”,还在許多政治問題上鼓吹这种观点。例如,他在別的著作中,竭力宣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級与資产阶級将“融合为一”,认为社会革命将使这两个阶級“在一个最高点宣告人类团結。”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观点的批判入手,综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评和对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构思想,不难发现三者内在演绎着马克思社会正义思想的主题,即建构生产方式的正义以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生产方式的正义表达了"什么"需要正义,形成自由人联合体表达了"为什么"需要正义。生产方式的正义与否要看它们能否形成自由人联合体这个内在目的。这个主题既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思想中,也体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建设性思想中。  相似文献   

13.
名人书趣     
王夫之以书为女儿的“嫁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在猜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会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式的正义观念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指责:激进主义者指责他对正义的应用范围和作用强度施加了不必要的限制;社群主义者指责他不恰当地将正义置于核心位置。事实上,这两类指责都指向罗尔斯实质性正义观念背后的框架性预设,即休谟式正义的环境:激进主义者认为这一环境有如紧身衣,而社群主义者认为它遮蔽了其它的同等重要的社会生活的环境。为了对罗尔斯的正义观念进行替换,首先要替换这一框架性预设。努斯鲍姆所提出的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式正义的环境便体现了这样的努力。然而,这些指责忽视了正义的环境对于正义的规范性原则的内生性构成作用。规范性的正义原则可以对社会生活的环境做出一定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必须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古近代政治哲学中,追求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正义理念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然而在现当代政治哲学中,随着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不少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似乎确信,在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中,或者说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正义理念。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对正义的诉求,包含着对普遍正义的理解。这个理解体现在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这一命题中。依据这个命题,可以正确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正义性及其历史局限性,可以正确地思考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公平正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就是以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为依据,在理论上达到了正义理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圣诞节祝词     
圣诞节年年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喜乐,因为在这个节日上我们纪念“天主圣子降生成,人,住在我们当中”。(若一,14)“他充满恩宠和真理”。(同上) “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他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体,而成为人。”(信经) 自有生命的神,成了血肉的人。创造世界的主成了拯救世界的主。“这是上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是一件奇事!”(窦廿一,42) “请看,你的救主来了!”(依六十二,11。) “到那一天有人要说: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拯救我们的天主;这是我们所依赖的上主,我们要因着他的救援而欢欣鼓舞。”(依廿五,9)  相似文献   

17.
康德实践哲学中包含着一个比较独特的"正义论",即一个由人类的正义和上帝的正义两个层级构成的完整体系.康德正义论的两个核心要素是分配的正义和惩罚的正义,它们贯穿于人类的正义与上帝的正义这两个层级中.分配正义的原则是合法性,惩罚正义的原则是平等性.上帝的正义和人类的正义之间虽然存在着原型与摹本的关系,但我们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不能立足于传统神学,而是必须立足于康德的先验哲学:一方面,上帝的正义可为人类的正义提供一种绝对神圣性的保障;另一方面,这种神圣性只具有主观的、实践的实在性.康德的正义论对于康德道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即在正义的驱使下,道德法则从"应当"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8.
"奥斯陆原则"将通过全球气候变迁,这个人类面临的课题来全面检讨人和自然、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性质和现状,对于确立有关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的生态正义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追问生态正义是否可能,以及生态正义何以可能这一时代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奥斯陆原则"实际上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这里既包含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公平公正问题,也包含着人和人之间的代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看了《天风》第5期刊登的曹圣洁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不妥”文章后,本人也有同感——上帝岂能是顾客! 这个书面发言很好、很及时。真正反映和代表了我们基督教信徒的正义呼声及要求!引起教会内外的高度重视及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