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莎莎  陈思静 《心理学报》2022,54(3):281-299
惩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惩罚行为, 但个体对惩罚规范的感知与实际规范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这被称为规范错觉。为了更好地从这一角度理解第三方惩罚, 我们需要回答的是:第三方惩罚中是否存在规范错觉?如果存在, 其方向如何?会对个体自身的惩罚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实验1 (N = 449)和实验2 (N = 134)的结果表明, 在违规情境中, 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人的惩罚水平, 这导致自身较低的惩罚行为。实验3 (N = 164)和实验4 (N = 284)进一步发现, 较弱的公正世界信念导致人们对他人惩罚水平的低估, 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惩罚行为, 而社会距离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对规范错觉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规范错觉会受到内部(公正世界信念)和外部(社会距离)两个参照点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方惩罚是一种注重维护规范的积极行为、而非注重个人收益的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2.
家庭惩罚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惩罚(包括体罚)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课题。不适当的惩罚可能潜伏更坏的后果,使孩子形成消极的对抗心理,反而不愿意改正错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使用严厉惩罚的父母往往导致孩子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这些攻击性通常发生在家庭之外,在那里,孩子远离了惩罚他的人。此外,严厉的家庭惩罚也容易使孩子脱离家庭的“引力场”,从而走上歧途,等等。  相似文献   

3.
贺雯员秀  罗俊龙 《心理科学》2021,44(6):1390-139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1)行为结果显示,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的第三方惩罚显著多于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在高不公正提议下的第三方惩罚显著增加;(2)ERP结果显示,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比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诱发了更大的MFN波幅和更小的P300波幅,且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的MFN波幅在高、低不公正提议下没有差异,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在高不公正提议下的MFN波幅明显更大。这说明相比低公正世界信念个体,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所持有的公正认知强烈且稳定,个体做出第三方惩罚更多基于自身对于公正结果的预期,而非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鹿也回头,人也回头。很久以前,海南岛上的黎族青年阿黑上山打猎,用箭射死一只斑豹后,看见一只美丽的梅花鹿从斑豹口中掉下,头也不回,拼命逃跑,阿黑紧追不舍……很久以前,伊甸园中,造物主惩罚了撒但化身的古蛇,又为披着无花果树叶子的罪人预备了皮子为衣,恐惧的罪人却头也不回地逃跑,逃向不可知的远方……  相似文献   

5.
翻阅资料,读到一位知名大学博士的文章。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表明人对科学的迷信。这里引用原文:“比如一个人炼(应为‘练’字——笔者注)什么功,相信自己可以飞,于是摔成了肉饼。这是(应为‘时’字)我们会说,因为他‘不相信’科学,所以遭到了科学规律——在这里是落体规律——的惩罚。但是,科学靠什么实施这种惩罚呢?如果跳下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玻璃杯,这只玻璃杯摔成了碎渣是否也是遭到了落体规律的惩罚呢?另外,科学为什么要对人实行惩罚,从这个说法里我们可以看到,是因为‘不相信’。如果以‘不信’为理由实行惩罚,又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在这个拟人法中,规律(科学)实际上被拟成了具有人格的神。这就是唯科学语境中的科学形象。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许多人是以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的。”(见2001年2月9日《科学时报》)  相似文献   

6.
公正世界信念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信念常常受到各种不公正事件的威胁,公正世界信念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威胁、重建公正.这种重建可能是行动上的也可能是认知上的,认知公正重建往往导致对不公正现状的合理化以及对受害者的贬损责怪.同时对于各种不公正的受害者或见证者,公正世界信念充当着重要的个人资源或是心理缓冲,帮助个体应对不公正事件,维护心理健康,并遵循公正原则追求其长远目标.公正世界信念的多维结构是解释其双重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因技术的迅速进展 ,获知每个人的基因信息将会越来越容易。如果医生想知道某人的基因信息 ,他们可以在检查血液时查出他的全部基因资料。基因信息的泄露可能会给个人、家庭甚至后代带来伤害 ,个人的基因缺陷可能会使家庭遭到歧视 ,少数民族可能由于某种基因缺陷而得到不公正的对待。后代可能因为上代人的基因缺陷而受到社会的歧视。正因为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从生物学、遗传学及医学的有关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中所获益处 ,应在个人尊严与人权得到保障的条件下让人人受益”[1] 。所以 ,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基因组知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蔡恺真 《天风》1996,(12):6-7
读经:以弗所书2章19节 敬请读者,先问自己一个基本的问题,我是上帝家里的人吗?照本章经文11至12节所说:我们原是外邦人,在以色列国民之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上帝。然而13至19节却讲到主奇妙的救恩,在十架上为我们灭了冤仇,拆除障碍,使我们可能亲近上帝,更可能将该灭亡的罪人,变成上帝家里的人。  相似文献   

9.
善恶之报     
“上主是公正的吗?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这个问题让许多趋向本性需求多于超性生活的人困惑不已,有的人为此放弃了信仰,有的人为此带着且信且疑的心情跟着上路。看来,这个问题不搞明白,会妨碍我们的信德。其实,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难。那就是,我们要  相似文献   

10.
撒该的故事     
阚保平 《天风》2001,(10):10-11
经文:路19:1-10 弟兄姊妹平安。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里面讲了撒该的故事。撒该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经文19章记载众人都议论说耶稣去罪人家里住宿,表明大家都认为撒该是一个罪人。撒该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但他也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因为大家都把他看成罪人。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撒该本人有两个最大的弱点:一、他  相似文献   

11.
刘作 《道德与文明》2021,(3):122-132
刘清平教授在《说谎:禁止、许可还是应当——解析康德的说谎悖论及其根源》一文中认为康德在处理是否撒谎来帮助朋友的问题中陷入悖论.这种批判反映了学界混淆行动的实施者的思维倾向.在这个例子中,是我而不是凶手才是行动者.康德坚持不能撒谎的绝对性彻底贯彻了人性是目的的原则,后果论的处理方式反而会陷入不自洽.在康德那里,许可不是一个混乱的概念,而是表达为了实现某种合乎法权的状态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康德对许可行动限制很多,撒谎救人不属于被许可的行动.在凶犯面前,如果我们无法保持沉默,我们不应当撒谎,同时,我们也要捍卫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和法权.撒谎救人不可能是一种应当的行动.  相似文献   

12.
对未来的科学預見的可能性問題,是一个具有直接实踐意义的哲学問題和社会学問题。如果对未来的科学預見是可能的,那就意味着人們达到預定的目的和期待的結果的自觉活动是可能的。与此相反,如果未来是不可預测的,那就意味着有目的的活动是不可能的,活动所产生的后果不会符合于原先提出的任务。由此显然可見,要解决科学預見的可能性問題,我們必須求助于人們的現实社会实踐。这种实踐是否帶有自觉的、合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话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瑛 《道德与文明》2002,(5):18-20,49
公正这个概念、范畴,使用范围极为宽泛,内容极为丰富,它可以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里应用;但是它本身又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更具体的内容充实,它在任何领域里都是软弱无力的.人们对于公正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一定要用历史的、具体的眼光对待.要弄清我们所追求的公正,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条件下的公正.我们所反对的不公正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条件下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14.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灾区民众的公正观与幸福感及其与非灾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公德的社会公正与作为私情的个人幸福,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两个方面,二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在低标准下,二者却可能出现分离。本研究探讨了灾区民众的公正观和幸福感及其与非灾区的对比,以及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二者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与非灾区相比,处在灾区的民众持有更高的公正观与更平和的情感状态,男性尤其如此,并且其情感幸福对公正观有微弱的正向预测(主要是积极情感),但八个月后随着公正观与幸福感的回落,这种关联变得不显著。民众的情感幸福与公正观在常态下表现为分离的关系,但生活满意度这一幸福感的认知因素却与公正观一直有正向的关联。总之,情感幸福、认知幸福与社会认知的矛盾、变换关系,暗示了建立在私情基础之上的、在灾难中不断强化的中国人特定的情感与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16.
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组织公正感的研究出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关于3种组织不公正,即分配不公、程序不公正和互动不公正研究及其效果,特别分析了组织不公正对组织的具体危害,这种危害包括隐蔽的攻击、退缩行为和公开的攻击。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学者关于分配不公平方面的研究。最后,作者指出组织不公正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即组织不公正可能本质上不同于组织公正,组织不公正研究存在操作定义狭隘和跨文化障碍,以此为基础描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CRISPR/Cas9技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项新兴基因编辑技术,对胚胎基因设计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反对胚胎基因设计的论证包括:应当禁止父母决定子女未来、应当禁止将子女产品化、应当顺其自然、应当禁止助长歧视、应当禁止不公平分配、应当禁止浪费资源;支持胚胎基因编辑的论证包括:不应当限制人的自由、不应当禁止父母增加子女的幸福、不应当禁止不能禁止的行为等。在当前的时空范围内,"应当禁止胚胎基因设计极可能是正确的道德判断",但随着大部分人"应对"世界方式的变化,该道德判断的正确性也极可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王妺 《道德与文明》2019,(3):154-160
为了应对道德的严苛性批判并提供合理的行善要求,复合后果主义区分了道德问题所属的领域,并限制了道德规则的应用范围。但是,当我们运用复合后果主义解决道德问题时,将面临道德跨领域冲突的挑战,这种冲突揭示了复合后果主义因缺少对多元价值的讨论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基于个人视角的偏倚性理由能够为行动者提供具有规范性的行动理由,这种规范性为个人的慈善行为施加了限制,修正了复合后果主义的行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收入差距:底线与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收入差距是一个十分令人尴尬的问题:一方面,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确实让人心存不安;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承认竞争法则,那么对竞争结果即使心存不安也是于形无补.自寻烦恼。这种认识固然有助于人们克服平均主义的传统心态.但由此也产生出一种思想和政策倾向:与其对收入差距的拉大心存不安,不如一切顺其自然,听天由命。找个人认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倾向正在损害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仍不以为然,由此产生的后果将是令人担忧的。一、差距究竟有多大?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要对道德价值获得一种更令人满意和清晰的理解,我们就必须放弃个人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确实性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个人在其独特生活中仅仅把自己作为他的目的的要求,是自我-决定的要求,在涉及独特生活时,也是对他人-决定的排斥。允许其他的人成为一个人独特生活的决定因素,其一种方式就是依靠选择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把自己,而且也把别人当作这种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