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渊声 《天风》2015,(4):36
问:我们夫妻在名义上都算是基督徒,但我先生不知怎的染上了赌瘾,我多次劝他停手,也与他不知争吵过多少次。他有时也懊悔,但不久又像着了魔似的想方设法去赌,令我十分痛苦,真是"一人犯罪,全家遭罪"!我当怎么办?—信徒:小芳答:小芳姊妹,你好!我很同情,也很理解你的遭遇。其实,类似你这样的家庭还真不少见,尤其在我国农村不少地方,农民一闲下来就围在赌桌上,还自称这是"小赌怡情"。可是,那一个个大赌棍不正是从小小的"怡情"开始的吗?赌博因其  相似文献   

2.
渊声 《天风》2009,(6):63-63
问:我和先生结婚后,婆婆仍与我们一起位.她非常疼爱我那个5岁大的男孩,以致把他宠坏了.每次孩子很不讲理时,我或先生教训他,婆婆总是偏护他,把他拉进房间,有时抱着他走开,使得我们没法在他做错事时好好地教育他.所以,当婆婆在家时,我的孩子特别调皮且不听话.我曾经跟婆婆谈过教育孩子之事,叫她别太宠孩子.  相似文献   

3.
正一位少年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到一个庄园主家里当工人。他很勤奋,也很卖力,生怕自己干不好被辞退。庄园主是一位绅士,对待工人很友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那边传来一个中年人的声音:"先生,您需不需要工人?"庄园主摇了摇头,轻声地说:"对不起,我有工人了,不需要。""我绝对可以起早贪黑干  相似文献   

4.
正朋友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今天跟另一个自己吵了一架。"我疑惑地问:"另一个自己?"他说:"也就是说,我今天战胜了自己!"原来,朋友与一个同事发生矛盾,心里耿耿于怀,总想找个机会"报仇雪恨"。于是,他很"阴暗"地打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列举了同事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他想把匿名信偷偷给单位领导。朋友这招数是跟电视剧里学的,他常说职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有人欺负你,一定不能放过他。朋友的手段很小儿科,他的目的就是泄愤。  相似文献   

5.
在任继愈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任继愈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任继愈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学术研讨会"在先生的家乡隆重召开,又一次表明任继愈先生仍然活在我们心中,并以他的精神和榜样继续教育、鼓舞着后人。作为任继愈先生生前长期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作为任继愈先生曾经长期任教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毕业生,请允许我对"任继愈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德州市委市政府、平原县委县  相似文献   

6.
潘先生离开我们而去了!他的一生,是不尚虚华勤于治学的一生,是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悬念着他的《易》学手稿及召开一次《易》学盛会的事。我与潘先生相识于1984年,当时我们二人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首届周易学术讨论会,那时先生身体尚壮健,每天早上我们绕东湖作长途散步,边走边谈。先生有关《易》学方面的渊博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有关虞翻《易》的研究,真可称得上发古人之所未发。1986年,我在北京香山讲《易》,先生去香山看我,承蒙王庭钧同志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谁料,这些照片已成为今日回忆先生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江勇 《思维与智慧》2013,(18):36-37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对先生不恭。其实,任何人与钱的关系都是千姿百态、千丝万缕,更何况是像启先生这样"一字千金"的书画大家。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时候,我就认定他很有钱。那是1983年的一个傍晚,中文系学生办刊物,我去先生家求刊名题字。到他家时,他正在和他的侄子吃晚饭。  相似文献   

8.
全新的侍奉     
《天风》2020,(10)
正"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参赛6:8)经文:赛6:1-13爱默生说:"有两件事我最憎恶:没有信仰的博才多学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这话值得我们思考:没有信仰的博才多学,高谈阔论却唯独没有神;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不知所云却只有他的神;充满信仰的博才多学,谈笑风生亦尊崇独一真神。  相似文献   

9.
你并不聪明     
正那时,我以优秀的成绩从佩鲁贾大学毕业,维托老师带着我去见他的老朋友保罗,他拥有一家很大的贸易公司,维托先生希望我能进入那家公司工作。保罗先生在办公室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保罗先生似乎对我非常满意,他心情很好,说了很多他的行业经验。但我发现他的经验其实很有限,他对市场和管理比较内行,但是对生产并不精通,他所说的行业信息,在报纸上随处可见。我觉得我的才能比他强多了,所以每次在保罗先生说话时,我都会打断他,并  相似文献   

10.
2000年6月17日上午 ,在北京启功先生的寓所 ,我们拜访了启功先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 ,与赵朴初先生相识相知多年。以下是本次访问记录。何 :首先感谢启功先生接受《佛教文化》杂志的采访。天气很热 ,先生微恙在身 ,实在不忍心前来搅扰 ,赵朴老过世之后 ,他老人家在当代文化知识界的老朋友象启老您、季羡林先生诸位一定都有纪念的话要说 ,我们杂志的读者也很想了解赵朴老在文化学术方面的交往情况———所以 ,我今天来想请教启老了。启老 :本来还有最后一面机会和朴老见面的 ,我的新书出版了 ,一直想送朴老 ,请他指教…  相似文献   

11.
正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随遇而安》。他曾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在他看来,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曾几何时,我感觉随遇而安是个"消极"的词儿,后来才发现,随遇而安,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在他下放劳动时,很多人都会感觉"不公和艰苦"。而在汪老先生看来,他和农民工人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晚上被窝挨着  相似文献   

12.
正博士生顾俊玲曾问恩师李锡胤:"如果有来世,您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先生答得干脆:"我依然会选择如今生这样的书呆子的一生。"那是什么样的一生呢?品德高洁真君子。先生是难得的文人,淡泊名利,温文尔雅。他以文化己,纯粹而高尚,为学与为人浑然一体。黑龙江大学前校长鲁刚曾被错划为"右派",揭发会上,李锡胤没有墙倒众人推,没有讲违心话,  相似文献   

13.
鸡对鸭说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吃饭的时候,他拿筷子很笨拙地夹菜,忍不住感叹:什么筷子,应该叫"慢子"。  相似文献   

14.
期待已久的陈康先生论文集终于收集译编齐全,以《陈康:论希腊哲学》为书名出版问世了。对于陈康先生我仰慕甚深,他所译注的《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是我在当一名哲学学  相似文献   

15.
为失败而笑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很痛苦了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  相似文献   

16.
正我8岁那年,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拮据。父亲去外地学手艺,小半年没有回来了。母亲带着我和哥哥艰难度日。那段日子,我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哥哥在学校里连上学期的学费都没交,如果再交不上就要失学了。哥哥天天叹气:"妈,我爸怎么还不回来?他挣不来钱,到时候我的学费交不上怎么办?"母亲正在菜窖里忙,她回过头来对哥哥说:"这不还没到交学费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正我并非叶秀山先生的入室弟子,但是我一向将叶先生视作我的老师。第一次见到叶秀山先生是1983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上。那时我在读硕士研究生,跟随苗力田先生、钟宇人先生和李毓章先生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三百多位,盛况空前。刚从美国访学回国的叶秀山先生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题目是"试论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的研究》的转变"。在发言中,他将维特根斯坦这一转变比作康德从《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不问     
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先生在他的自传《西潮》中回忆了这样一件事:蒋梦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家里人把他送进了家塾中学习,在家塾中,最先读的是《三字经》,对于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来说,确实有些枯燥,于是,蒋梦麟开始反感这个学习环境了,进而反感书本、反感先生。他恨透了家塾中的生活,便有一天,趁先生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回了家。母亲见儿子回来了,很感意外,便问他:"你怎么跑回家来了?"他回答说:"家塾不好,先生不好,书本不好。"母亲听罢,又问他:"你不怕先生吗?"他回答说:"先生,我要杀了他!家塾,  相似文献   

19.
一生的祝福     
<正>看到世代之间以感恩相传承,真是最美的画面……最近,我常被在半夜起身工作的先生惊醒。一天,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时,我便忍不住向先生抱怨:"最近你都会在半夜起床,吵得我都睡不好!"没想到刚说完,小女儿加加就接着说:"妈妈,您应该要高兴啊!因为这表示您的身边还有人陪伴,如果有人陪在我们身边,会很有安全感啊!"听了加加的话,大家都笑了起来。相同事情不同眼光  相似文献   

20.
日前,得知挚友纳为信先生于2004年12月27日突发脑溢血不治而不幸去世,甚为惊叹。这是始料不及的事情。两个月前,在北京他女儿纳芳(我的学生)家里,我们还相聚交流回族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看上去,他当时身体挺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笑风趣。谁知他就这样走了,让人深感悲痛和惋惜。我与先生平日并不多见,但交往过程己有六、七年时间了。在研究回族学的共同目标与交流中,彼此非常熟悉,并结下深厚友情。先生博通古今,著书立说,忠厚为人,慈祥和蔼,有长者之风,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辞世,使我夫去了一位尊敬的朋友,回族学界失去了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