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多是非,是闲到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招惹出来的。人在自在的时候,就容易给自己找点不自在。人是把贱骨头,心闲了,就会搁不下自己。其实还是寂寞在作祟。人在忙碌的时候,活得更容易靠近自己,而寂寞的时候更容易靠近欲望。前者是想去逃避逃不开的东西,后者是想去接触够不着的东西。前者想活得舒服一点,后者想活得刺激一点。前者的理智在原地,后者的情欲在远方。越自在,心旌越动荡。所以,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不是忙碌  相似文献   

2.
南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休闲之风大盛。这一方面使得南宋文艺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闲适风格,另一方面也导致当时的文艺评赏之中出现了较前代为多的休闲审美范畴,可归纳为"闲"之子范畴和"闲"之相关范畴两方面。前者有闲雅、闲淡、闲远、闲暇、闲适等;后者有萧散、优游、洒落等。对它们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深化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理论,也有助于当代新兴之休闲美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在东西方哲学中均有现象学、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这三种言说方式和思维向度:现象学是关于感性可见之物的学说、关于观念的被给予之物的学说、关于存在的无蔽的学说、关于在智的直觉中被把握的本体的学说;本体论是关于根本自在之物、倚于自身之物的学说,是关于万物存在的学说和关于历史存在的学说;形而上学则是对不显现的东西、在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东西的讨论和思考。这三种思想风格的差异都曾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品的规定与界限,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通过对一般物的物性之规定,进行了艺术作品之规定的思考和反诘。一般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般物的物性,但它们并非一般的物,而是特别的物。毫无疑问,虽然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物的因素,但除此之外,艺术作品还拥有某种"别的东西",正是这种"别的东西"使艺术作品自身得以完整,使之不同于纯然的物本身。艺术作品是自由的"敞开",是一种符号和比喻,是欲、技、道的游戏。  相似文献   

5.
20岁那年,我暗恋上了我的堂嫂章敏。章敏最初是我姐姐的同学,她长相一般,穿着也很朴素,第一眼看她印象并不深,细看就会看出一些让人回味的东西。她是那种清秀、淡雅、越看越好看的女人。可她后来却与我的堂哥结了婚。堂哥是个生意人,常年在外,让她留守在家里。章敏除了看看电视织织毛衣外,整天闲在家中,很是有点寂寞,于是经常来我家里玩。有什么不顺  相似文献   

6.
任何建筑物都是一物。物就是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集聚在一起,使之切近,从而居有着映射游戏,展开世界的东西。因而,我们可以追问三个问题:1.物为何聚集天地神人?2.物如何使得这四种因素集聚在一起?3.他们之间的游戏如何展开世界?建筑物不是建筑师吹嘘自己“劳绩”的东西,而是人栖居在大地上的东西。唯有栖居,才有建筑。唯有诗意,才有栖居。所谓诗意,就是根据神性度量自身。  相似文献   

7.
夫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於天,禀气於元,与物无异。鸟有巢栖,兽有窟穴,虫鱼介鳞,来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台也。能行之物,死伤病因,小大相害。或人捕取,以给口腹,非作窠穿穴有所触,东西行徙有所犯也。人有死生,物亦有终始;人有起居,物亦有动作,血脉首足,耳目鼻口,与人不别;惟好恶与人不同,故人不能晓其音,不见其指耳!及其游于党类,接於同品,其知去就,与人无异。共天同地,并仰日月,而鬼神之祸,  相似文献   

8.
    
《佛教文化》2011,(3):F0003-F0003
真见不见见不见,见见之时见非见,谁道如来有形象,客邪种子落心田。真正见道不是见到一个什么东西,若见到什么东西那是没有见道。这个道就是指那个能见之性,能见之性和所见之境并非二物。如果你见到这个能见之性,这时的见不是看见的见。谁见?见谁?经云:一切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相似文献   

9.
负暄闲禅     
《法音》1995,(3)
负暄闲禅(六则)孽子寻佛昔有一子,誓此生见佛。日工不做,田园荒芜,怠奉老母,遍地寻佛不见。焦虑之急,遂弃老母,整装外出。跋山涉水,越戈壁,宿山林,百苦不畏,仍不得见。一日途中,遇一白发老枢,言其因何外游,曰:“寻佛”。老妪曰:“赤脚佛便住你家,何言外...  相似文献   

10.
正翻开《易经》,乾卦《文言传》里有两句有关"真诚"的话,值得我们参考。一是"闲邪存其诚",二是"修辞立其诚"。合而观之,或许颇有深意。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把上下文一并列出,再作清楚的白话语译。先谈第一句。原文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白话为:"平常说话都能守  相似文献   

11.
宗时 《佛教文化》1995,(4):33-33
日前,去京东南之潘家园旧货工艺品星期天市场小游,得手录“佛场对联”一册。当时仅信手一翻,即付十元购回。返寓细检,才知内容甚为繁杂,仙言道话、佛话人论、乃至生意经、生活事,杂集一册。然手抄之物,稀见流通,即其内容,亦多为著者偶记,故常有出人意外之处,闲作搜集披阅,可称一时之乐。此集中涉佛之联语,虽词拙文白,尚大体不失民国时人之风,且颇有三五联为可观者!一并摘录于此,供诸位有情哂赏:  相似文献   

12.
正人们熟知方位之后,便有了用东西南北来标定。不管是先有方位认知,还是先有东西南北一词,姑且不论,单说东西南北在生活中之活用就非常有趣。于是,便有了买卖东西,走南闯北之类的词语,只不过早已超出了方位之意。先说"东西",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词语,似乎有包罗万象之功效,诸如,购物:"买东西",骂人:"狗东西",物品:"找东西",宝贝:"好东西"等等,不胜枚举。关于"东西"一词的由来,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当  相似文献   

13.
茶禅一味     
很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文,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禅悟滋味,譬如《吃茶》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觉让人心头凛然一动:"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由"半日之闲"到"十年尘梦",这已是十足的禅悟的感觉与境界了!知堂老人的禅悟,得之于茶,这片刻与茶共度的时光,比  相似文献   

14.
闲自心生     
正闲,是一份清静之境,是一种不受世俗物欲干扰的人生状态。乌尤寺有对联云:"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只要人不以功利为目的对待,便都会呈现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做到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是拥有心品之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悠闲之心,相反,则终日浮躁难安,无法清静。我们来到世上,都得品味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快乐与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际遇是变幻莫测的,事实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有心  相似文献   

15.
黄金的稀缺贵重,曾使人们产生了“点石成金”的幻想。后来人们又把货币和有价值的东西称之为“金”,大量的无用之物自然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点石成金”又不是幻想,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思妙想。熟谙此道的“点金匠”之足迹,更是遍布历史长河与当代红尘。  相似文献   

16.
小闲     
正小闲,意即稍有空闲,细碎的闲暇时光。貌似微不足道,但在忙碌浮躁的快节奏时代,能够暂且摆脱束缚、乐享"小闲",却又颇为难得,弥足珍贵。就连生于唐代的李涉,也在《题鹤林寺壁》中感叹:"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竟然也要"偷得",足见"浮生"之"昏昏"。也罢,如此,方觉这"半日闲"来"强登山""逢僧话",  相似文献   

17.
齐白石老人有一句名言:一生只愿做闲人。是啊,写点闲字,画点闲画,见点闲人,说点闲话,写点闲文,看点闲景,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细想起来,人  相似文献   

18.
1.不论哲学是什么,它都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并且必然与我们这个世界相联系。为了运动到无限之物里,哲学突破了我们的世界外壳。然而,为了找到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土壤,它又返转回来。它伸向了那最广阔的、超越了世界存在的视域,以求获得永恒之物中现实的东西。然而,在对人类此时与此地的存在的反顾当中,最深刻的沉思获得了它的意义。哲学要发现最崇高的标准,要发现各种可能性的星空,它在看似不可能的事物的微明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东西很多,一个两千多年流传的宗教,它的历史、教义、组织、戒律、图像、仪式,不同的地区的传授方式,不同时间中的变化,都很复杂,就像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研究者也不可能把佛教的东西全搞清楚,以前有人就告诫说,有两种学问不要碰,一是红学,扯不清的红楼梦之学,已经数到曹雪芹的头发了嘛,不止是细琐,而且是越弄越远了;还有一个是佛学,太深太麻烦,像一个唯识学,那里的名词概念逻辑,就得让你“皓首穷经”,毕生都出不来。佛教的东西实在太多,研究的路数也很多,没有办法,我们只好把它切开来说,大体上把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在企业管理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给管理人员带来不快或烦恼,直接影响着管理活动的效率。因此,为了保证一个健康的管理环境,就必须对逆反心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消除。下面就从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消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好奇心作怪。人都具有好奇心,猎奇心理往往导致越是不让知道的事,越想尽快知道,越是不让干的事,越要去干。 2、由人们一般的心理特点所引起。人们都有这种心理状态:“得之弥艰,视之弥珍”。越是难以得到或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想得到它,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太令人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