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道"字古义的哲理升华、老子之"道"的价值取向、老子之"道"的形上品格、老子之"道"与其"德""教""治"诸范畴之关系等角度,扼要而系统地阐发了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文中指出,《老子》五千言虽多涉及"德""教""治",但"道"一以贯之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北宋儒学者在注释《老子》时,既肯定了孔、老之言论存在相异之处,同时又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进而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儒道思想之会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雱的孔老循环说和苏辙的孔老互补说。  相似文献   

3.
《老子》立"道"之本体,下贯为"德"之妙用,其运行之规律为"反",我们应以"无为而无不为"来彻贯其体用,以"慈"来对待战争,此为《老子》之哲学体系;《易经》立"太极"之本体,下贯为"元亨利贞"之妙用,其运行之规律为"阴阳",我们应以"无思、无为"来感通其体用,以"贞正"来对待战争,此为《易经》之哲学体系。两者虽遣词不同,然旨趣同归。在"本体论""辩证法""贵德论""无为论"和"战争论"五方面,均有具体之表现。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纪念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尊奉的道祖老子诞辰2587周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鹿邑"老子故里、道教祖庭、道家之源、李姓之根、道德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3月23日,鹿邑县举办了"庆贺太上老君圣诞祈福法会""纪念老子诞辰2587周年拜祭大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开幕式"等系列文化活动。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  相似文献   

5.
一、老子之道是否实际的存在?老子之道究竟是实际的存在,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这个问题是由陈鼓应先生提出来的。他自己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这个回答恐怕并不符合老子作为一位中国古代先哲的思维特性。按这种说法,老子关于“道”的一切特性的描写,就仿佛一位数学家在随意构造、推导关于纯数学方面的定理,而不受任何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若是如此,这个“道”不仅“可道…  相似文献   

6.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7.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8.
现行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孔子拜师》,其中描述老子知道孔子要来,还在路上等孔子,又被孔子认出,双方都十分客气等等,与史籍所载出入很大。其根源或在于人们对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误解。老子其人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而被老子批评,但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子如龙一样。《老子》其书版本多、出土次数多、各种翻译多,所遭受的误解也多。对《老子》思想常见的误解有消极、反对进步、反对竞争等等。老子的思想是"道""德"并重,"生""成"并举,而"玄德"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保慈""贵柔""无为""无事",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如果统治者的言传身教都符合无为的要求,老百姓就会自动受到感化,自觉端正行为,生活也就会非常安定。其现代意义就在于为人们反思和超越"现代"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老子·三十八章》中,"上"表示态度,意思是崇尚、重视;"上德",即崇尚本源之德。"上德"与"下德"作为两种对"德"的态度,其根本区别在于是"无以为"还是"有以为",或者说有无功利性目的。"上德"涵括"上仁","下德"涵括"上义"、"上礼"。"仁""义""礼"是一种价值,而"上仁""上义""上礼"是一种价值实现的方式,老子反对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有以为"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姚丹 《美与时代》2015,(4):12-14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自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后,"巧拙"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组相对的重要范畴。"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的境界,它具有自然天成、本色纯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超越人工技巧、达到天然的创作观,蕴含着一种天人一体的自由境界,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思想,对于设计领域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善辩如孟、庄,其实都处于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不辩"的观念来自于学术渊源与自身思想对言辩本身的警惕和省察,而"不得不辩"的行动则是对战国时期风行的公共论辩的现实回应。欲理解孟子与庄子言辩观念的内在张力,有必要先考察孔子与老子围绕"言"与"名"的言辩观念以及好恶情感的介入。孟子与庄子分别绍继孔子与老子的思考,进而透过"言""心""气"诸概念从语言、心性、气论、情感各层面反思辩论本身,并检讨言论观点的产生与接受机制,由此促使孟、庄在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辩论姿态。  相似文献   

12.
唯道论的创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  相似文献   

13.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4.
道家哲学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自然"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中心。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为"天然""天成""自然而然",在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反对雕饰、造作与浮华,且提出"素""朴""淡""拙"等美学观点,与南宋审美艺术具有直接渊源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亦反映在中国绘画艺术上,"自然"作为传统审美思想,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高品位。文章从南宋时期的美学观点入手,以"成竹在胸""道""气""象""逸品"为论点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5.
红尘滚滚,看似不可抗拒,殊不知闭门即是深山,其奈我何?古代把居家修行的人叫居士,文人们也喜欢给自己取一个什么居士的雅号,以表明某种人生志趣。譬如欧阳修就自号六一居士,公退之暇,徜徉在诗、酒、茶、棋、金石铭文之间,自得其乐,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世事纷扰如麻团,解不开剪不断,这时需要一颗包容淡定的心,像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为天下",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那点人世的小芥蒂,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老子讲"不争",世人常常从消极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6.
论老子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末期出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他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文化巨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时曾感慨地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儒道这两大学派的分歧自何而来?这种分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种分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始就首先应予解答。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学者以为郭店“老子”(二千字)系《道德经》之节本。郭本文分三篇(整理者称为甲、乙、丙),但甚少学者论及此三者有出自不同手之可能。本文从三篇思想人手,继而着眼于甲乙、甲丙文间有重复处而乙丙间却无之事实,假设乙、丙分为阐发甲篇之“说”文(汉代改称“传”)。如此透视郭“老”,则乙、丙之全文皆可与甲“经”特定句段对应。证明郭“老”三篇实“经后附说”之集合。郭店一号墓闭当在公元前四世纪晚期,由此以往,下达马王堆之五千言《老子》,尚需加入数代传人之继续努力。今日《老子》本历时集体之创作也。  相似文献   

18.
损与益     
正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将"为学"与"为道"区分开,这显示出老子辩证思维的高妙。本文分"为学"与"为道",来谈谈损与益的问题。"为学"的"学",今天指学问,古人指修身。荀子有篇《劝学》,可以看得很清楚。孔子不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指的就是修身。老子说,"为学日益",  相似文献   

19.
黄新荣 《美与时代》2007,1(6):18-22
老子思想的核心不在"有美",而在"无丑",有美不是真美,无丑方为至美.他的社会观如此,他的艺术观也如此.  相似文献   

20.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公布了北京大学所藏汉简《老子》(以下简称北大汉简《老子》)三支简的照片,其中《老子》(一)可以和今本《老子》第一章相对应:道可道,非恒道殹①擅?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