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也每每趣味良多,拆而解之意味无穷,历史上多有趣闻佳话。明朝有个大臣叫万安,在他小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客人知道小万安很聪明,就出了个合字上联,让他对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这个联是个合字联,"日"和"月"合成"明"字。小万安听了马上就对出了下联:  相似文献   

2.
启迪智慧的“缺A”式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A”式辞格,古今多用,但是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自然语言逻辑角度进行探索。先看两个例子: 明亡时,钱谦益腆颜降清,继续当他的大官,告老还乡后,新建了一座家庙,有人在庙堂上挂了一匾一联。横匾写着“三朝元老”,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按当时的道德观念,下联还应有一个“耻”字,据下联,上联还应补个“八”字,但是当时为什么要缺  相似文献   

3.
你很美     
回忆初中时的祁老师,我觉得她送给我的最珍贵、让我受益终生的礼物就是三个字:"你很美。"那时,我自认为是"丑小鸭"。我的个子低矮,瘦得皮包骨头,戴一副跟啤酒瓶差不多厚的眼镜,长相嘛——我照过一回镜  相似文献   

4.
雨,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仅写下了大量咏雨诗作,也留下了不少嵌有"雨"字的对联。这些嵌"雨"对联,已成为联苑中的朵朵奇葩,细细品味,别有情趣。明朝嘉靖进士张居正,少时聪颖过人。一日,当朝文学家顾出上联以试张的才学,上联曰:"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应声续了下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上下联托物言志,对仗工整,不露斧凿之痕,难怪顾听后,对张居正赞叹不已。宋代邱琼从小才学出众。一次,他与同窗为争座位而吵闹。塾师便出句让他俩对,谁能续上下联谁先入座。于是,塾师脱口吟  相似文献   

5.
正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  相似文献   

6.
趣味楹联     
正和尚觅对古代有一和尚,能诗善画。有一天,他画了一幅荷花,并在上面题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欲觅一下联。此上联无论正念、倒念音都相同,但意思不同,要想对好下联,实属不易。终于有一天,有个翰林给他对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一书一画,内容高雅,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7.
对联,又称楹联,俗叫对子。它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意思要相对,平仄要协调,但每副对联的具体字数却不限制,长短不拘。对联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从逻辑上讲,对联往往是联言判断。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断定了“墙上芦苇”的性质,下联断定了“山间竹笋”的性质。上联下联各是一个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上联下联两个支判断构成一个联言判断。有的对联内容,或者是夸张过头,或者是概念含混。这样的对联如果要看作联言判断,那是不恰当的联言判断。如峨眉山中一座古寺膳厅门口挂的那副对联。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那些出自少年儿童的巧对妙联,就如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赞赏不已。宋代邱琼从小才学出众。一次,他与同窗为争座位而吵闹。塾师便出句让他俩对,谁能续了上联谁先入座。于是,塾师脱口吟道:"细雨肩头滴。"此时,邱琼不假思索率先续了下联:"青云足下生。"塾师听罢,赞不绝口,邱琼也因此赢得了座位,而那同窗也没话可说了。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有一位名士游览四川成都望江楼时,写了一则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他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始终写不出下联,只好作罢。后来竟也无人能对。1964年,在望江楼举办的一次"工农兵赛诗会"上,一位青年工人却对出了下联: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相似文献   

10.
梁思成是贼?     
正上海评弹团演出中篇评弹《林徽因》,剧场里打出一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上联说的是梁思成,下联说的是林徽因。一位朋友见到后大吃一惊,给我打来电话说:怎么能把一代建筑大师说成是贼?"梁上君子"典出《后汉  相似文献   

11.
趣说绝联     
正什么叫绝联?只有上联或下联,无法对出下联或上联的叫绝联,而只要有人对出了就不叫绝联了。凡是读过《济公传》的人都知道,此书中有一联确实难对。济公未到灵隐寺出家当和尚之前,还是李修缘公子的时候,订了一门亲事。后来李修缘公子出家成为和尚,这位痴情的姑娘不幸父母双亡,只好在姑父家生活,尽管寄人篱下,仍然等待未婚夫归来。及至年纪已经过了20岁,姑父得知李修缘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2.
正妙高山,距大足城市六十华里,奇峰峻冷,竹丰林茂,山顶寺庙雄伟,名叫妙高山寺。悬崖峭壁上,雕有精美的石刻,还镌刻有苏东坡的《罗汉颂》题词。大足区,古称昌州,系我国著名的石刻之乡。相传,妙高寺曾有"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的辉煌,苏东坡被贬官黄州、昌州后,常到妙高寺游览。他与妙高大禅师的深厚之情,是在一次品茶谈禅机的时候结下的。有一天,苏东坡到妙高寺游览,瞧见禅堂书案上摆着一副墨迹未干的条幅,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上联写道:山色溪声领略几许,禅机过去未来现在;见此,苏东坡沉吟片刻,挥  相似文献   

13.
语序趣说     
清代,江苏有个姓李的讼师,专替人打官司。有一次,他接到一个案子:一位姑娘被邻居的一个无赖越墙逼奸,勒下金镯逃去。不久无赖被捕,姑娘写讼状的时候,不愿意写出逼奸的情节,但又想要将无赖置于死地,该怎样写呢?想来想去只写了"揭被勒镯"四个字。讼师看完讼状说:"‘勒镯’哪能定成死罪呢?把语序倒一下,变成‘勒镯揭被’吧。"  相似文献   

14.
相传宋朝时,北辽政权的八个侯王带领十万番兵进犯中原。辽兵在距边关十里之外安营扎寨,随后派了两名番兵到宋营下战书。这份战书是一副对联的上联,意思是说宋朝如果有人能对出下联,自愿收兵,决不食言。 宋营接到战书,拆开一看,只见上联写道: 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均在上,单戈独战。 宋营三军将领相互传阅,无人能对。地方上一私塾先生听到消息后星夜赶到宋营,立刻写出了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都站边,合手便拿。 番兵取回战书,主将一看,恼羞成怒,不但没有收兵,竟连夜出兵偷袭宋营。不料宋…  相似文献   

15.
优秀简历表     
有人做出上联,征求下联,但由于对句要求过高,至今无人对出,便成了“绝对”。下面这个“半边对”就是一副典型的“绝对”:  相似文献   

16.
一天,苏东坡与苏小妹在花园里饮酒赏月。下酒菜中有一碟切好的咸鸡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了一个上联,叫苏东坡对下联。她的上联是: 剖开舟两叶,内有黄金白玉苏东坡按说也应以桌上物品对出下联,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饭后,侍女端上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剥开一个石榴正要吃时,下联有了: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苏东坡对出下联后,对小妹说:“光你考我不行,我也得考考你才是。”于是也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挂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东坡这个上联中巧妙地嵌  相似文献   

17.
十余米高空中 ,一个姑娘在众目睽睽下走进透明的水缸 ,手上戴着刚从观众中借来的手表。一刹那工夫 ,她却被变到几十米外的一座古堡的顶上 ,手臂上依然戴着向观众借来的那块手表。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炮台上有门大炮 ,一个姑娘被塞进炮筒 ,点火开炮 ,只见一团火光 ,姑娘被射到对面的城楼上 ,观众正在惊恐不安 ,姑娘却在城楼上向观众挥手致意。魔术表演艺术家徐越在《心灵感应之谜》中说 :“为此上海《新民晚报》又约请了老师和我去他们报社 ,我们两人在四周严密监视下 ,又成功地表演一次‘心灵感应’ ,当我一连串准确地答出人们提供给老…  相似文献   

18.
茶联的镌痕     
正"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唐宋起,文人雅士把茶写入诗词,在留下不少佳作的同时,亦将茶趣赋予其中。"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忠孝传家远,诗书处世长。"朱熹回婺源探亲时所作之联,表达了自己对茶的嗜好和对平淡如水境界的追求。后来,有人借他的名诗《观书有感》,写了一副对子:天光云影晴川入画鸥雨草堂活水烹茗婺源既是茶乡,亦是书乡。历史上,婺源有名可考的茶亭有一百三十多座。亭中的楹联十分  相似文献   

19.
品梅联佳话     
梅花不畏寒冷,独步早春的精神,常常被用来象征人们的刚毅精神和崇高品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咏梅花的佳联。北宋杰出的书画家米芾,曾撰有一副对联:雪里红梅,雪映红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此联在句式上采用先勾轮廓后描绘的手法,犹如一副颇具风采的“梅竹图”,有静有动,色彩鲜明。吟其如赏其画,不失为名家之大作。  相似文献   

20.
洁白的等候     
何天朵 《天风》2018,(5):10-10
幼年在乡下的时候,初夏时节,田野里的棉花开满了小花,绿油油的枝叶上站着紫的、黄的、粉红的花朵,薄如蝉翼的花瓣轻轻张开,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花蕊,很是惊艳。一夜秋风,胖乎乎的棉桃,都裂开嘴巴笑了,雪白雪白的。一望无际的棉花田,清清白白,花开陌上,温暖千万家。人们提着篮子、挑着担子,在田野里忙着采摘棉花,再忙着将云朵似的棉花一担担挑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