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我关系是理学阶段儒家思想新的哲学领域。朱子不仅论证物我在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同一性,并且将"生物之心"解释为"仁",用"无所不爱"来解释"同体",实现了物我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贯通。"合内外、平物我"的提出,是朱子对理学阶段物我关系哲学的总结,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样一句     
正说话真有好听难听之别。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说"你听不听得见",而讲"我语气是否清晰",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一样一句话,负面说法是"他妒忌我",正面讲法是"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他取价那么贵,交的又是行货"不如改为"我们用不起他的稿子",反正不要,何苦再得  相似文献   

3.
请好好说话     
正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如何让你的表达变得更温柔更尊重人?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用词,比如把"谢谢"改成"谢谢你",把"随便"改成"听你的",把"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把"听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把"关我屁事"变成"你开心就好",把"关你屁事"变成"你猜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你在聊天中最不喜欢听到的硬词,处处显得"我比你高明""我不在意你的感受"的句子,脱口而  相似文献   

4.
远方有多远     
正妈妈给我找了好几个起名字的"大师",有的是村里有威望的长辈,给我取名"梁志",又请教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给我取名"梁若涵",最后找到一个按照生辰八字取名的算命先生,最终给我定名为"梁远方"。在弟弟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是家中独女,万千宠爱集一身。从上小学起,我就对学习不感兴趣。可以说整个小学,记忆中我从没翻开过一本作业本,那时村里老师少,一个人承包所有的学科,像我这样不  相似文献   

5.
学生来信:老师,您好!我是一名高三女生,口吃的问题困扰了我四年多。明年就要升入大学了,我很希望能够在毕业前解决我的问题。问题的开始是在初二时,一次上数学课,我犯困没认真听,突然被老师提问。同桌在一旁提示我答案是75,我想要把"七十五"说出来,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嘴巴打了结,说了"七十",要说"五",却好像很难拐过来,"十"了半天,才说出了"五"。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严肃地批评我上课没有认真听,一直在走神。  相似文献   

6.
“我渴了”     
张丽丽 《天风》2005,(3):F004-F004
"我渴了",这是人子耶稣人性的真实体现。是降卑之神子对自己的呢喃,是变水为酒者向世界的倾诉,是履海斥风者向人类的沉重的叹息。 "我渴了",是人子在十字架上真实的需要,干渴灼烧着他的内脏,烘烤着他的肌肤,这肉体的软弱是人性的真实,不可抗拒的真实!于是这一声"我渴了",浸着羞辱,透着哀婉。  相似文献   

7.
花落的姿势     
正八月桂花香。读到有人描写桂花飘落的句子,"金色的花瓣飘落一地",不由得想到了花落的姿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一直用"花瓣飘落",甚至"花瓣凋零"来描绘所有花落的姿势的,包括桂花。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我记住了:"春天的花,是一瓣一瓣飘零的;秋天的花,是整朵整朵萎谢的。"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说花落在不同季节有不同姿势的文字。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道家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不是"他",也不是"我","自然"不是"他然",也不是"我然"。"然"不是"是",也不是"为","自然"不是"自是",也不是"自为"。"自然"之"自",所突出的是与生俱有的、天然如此的、甚至不可改变的性质,所强调的是随性而发、率性而行、不执意、不强迫的性质。"自然"之"然",强调的是"非为",突出的是"非执"的性质。"自然"有两层排斥性意涵:一是排斥"他然",即排斥外在力量的强迫;二是排斥"我然""自是",即排斥内在力量、自我意愿的驱使。  相似文献   

9.
<正>美学理论的园地里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我的一个学生就"发明"了一个"美的定义"——"美是亵渎"。我读后不知其所云,甘拜下风。读近几年一些美学新秀的著作,多有这种落伍的感觉。我本人读过不少中西古今的美学著作,我所信服的理论总是那些与我自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家公司苦干苦熬了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坐到了主管的位置。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有点作为,就赶上了公司人事大换血。在新一轮的竞聘中又遭遇"滑铁卢",正好身体不适,就借机辞职休整。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我重新应聘到一家公司做文员。然而上班后,我只是做一些与文案无关的杂活。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我眼里的"小字辈",却对我指手画脚:"帮我复印个材料,经理着急要!""这个快递得发给客户,我实在走不开!"……在以前的公司,这些活都是我指  相似文献   

11.
我初任领导时是整个泉山区文教体局最年轻的,主持工作的行政女领导。个性中的好强、执着、唯美的因素让我渴慕完美,为了将工作做得"完美无缺",我常为个别教师的"怠慢"心中"不悦",为个别教师的"失误"暗中"懊恼",为个别教师的"不求上讲"无端"担忧";为个别教师特别是自己的最亲近的人"误解"暗自"伤心",为个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徒需要"正"气来活出生命的色彩,这种正气是要我们常常抬头望天知"天气",殷勤服侍接"地气",作光作盐聚"人气",当"天气"、"地气"、"人气"一以贯之时,我们的生命就是基督荣耀的见证。一、行事为人知"天气"信了耶稣之后,我们的生命将因此改变,心思意念也要更新,如同保罗说的"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参加2:20)。我们  相似文献   

13.
严锡禹 《天风》2008,(18):12-13
一 耶稣在讲道的时候,喜欢用一个词amen,英文译为truly,中文译为"实在",或者"实实在在".前三福音喜欢用"实在",第四福音喜欢用"实实在在".在前三福音中,耶稣常常讲"我实在告诉你们",这样的话共有54次.在第四福音中,耶稣的这句话被译为"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共有25次.这样,总共就用了79次.  相似文献   

14.
心灵GPS     
正前不久,家人想学车,我知道她是个"路盲",便开玩笑说:"好啊,可是你开车上路后,我们到哪里去找你呢?"谁知她满不在乎:"你放心,不是有GPS吗?就算我绕了地球一圈,回来时它还是会无怨无悔地提示我!"GPS指的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一个科技"猖獗"、车水马龙的时代,它已经成了人们的"高级科技宠物"。确实,只要你还在这个地球上,GPS对你进行地理定位就  相似文献   

15.
廖名春 《孔子研究》2019,(3):152-158
《论语·宪问》篇使者所谓"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既非谦辞,说蘧伯玉"想減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也非其对蘧伯玉的非议,言其过多而无能。而是说蘧伯玉"喜欢舍弃他的过错",在喜欢改过,勇于改过上,无人能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亦非谦辞,孔子是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件事"我无能焉",即没有人比得上我。  相似文献   

16.
鸡对鸭说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吃饭的时候,他拿筷子很笨拙地夹菜,忍不住感叹:什么筷子,应该叫"慢子"。  相似文献   

17.
《大般涅槃经》"常乐我净"这一佛学命题的佛教美学意蕴在于:"常",指涅槃性境恒常不易;"乐",舍离世俗、臻于涅槃的"根本乐";"我",精神"大自在"、所谓绝对自由之"本我";"净","大净""本净"的佛国本善本寂。"常乐我净",指"大涅槃"的至臻圆境,是一种关于涅槃之"美"的佛理阐释。  相似文献   

18.
正记得一位作家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一下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一一凝视,这种凝视的力量或许极其稀薄,但那些刹那间的审视、观照、反省、觉悟,慢慢集中起来,会将一颗心打磨得玲珑  相似文献   

19.
在场     
正去西安开会,想到贾平凹,便欲借机拜访他。请当地朋友老李向平凹先生转达我的意愿: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老李联系后告知我他"在场",没有可能召见不懂预约的人。既然在场,就有可能见面嘛。老李急了,数落我没文化,人家平凹先生在场,是指他回到乡村进入了写作状态。人物就是人物,不同我等"人"和"物",难达胶合状态。后来做课题"雇主眼中的核心员工",使我对"在场"一词更添了"禅房花木深"的感觉,它该是心沉职域状态的一种自体存在。一位做网信业的创业老板讲,"二八理论"是对的。凡职业精英一定是限量版的。招来一批新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已经知识化、学科化了。"搁置伦理学"就是返回知识学科出现之前古希腊哲人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公共思想感情问题出场之前的"我自己"的问题。海德格尔说它是"存在者"之前的存在或此在的问题,也是"主体间性"出现之前的亲自性问题,它导致"我在出神",这就是原样的思想,它揭示了私密的自由或个人道德权利才是伦理学的基石,而"人道主义"之说,用高度形式化了的概念,抽空了伦理学的实质内容,导致道德土壤的贫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