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染说     
当染说傅熙如《吕氏春秋》曰:“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说卦》亦尝有以色命卦德。其正义吾不得而知也。今仿侯宝林教授《歪批三国》体例。撰为《卦色歪义》徒增学界一笑耳。乾以始...  相似文献   

2.
墨子认为人一开始都是心理利己主义者,但他同时又要求每个人去追求兼爱的道德理想,然而这种兼爱并不是人们在动机上所具有的,所以墨子为兼爱提供的根据与保证都是外在性的,同时,墨子的伦理思想也存在着将兼爱还原为自爱的危险。儒家所讲的"亲亲之爱"是解决墨子伦理思想内在困境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7)
正基督信仰自从入华后,就与中华文化产生了碰撞、交融,既有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珠联璧合"的美好佳话,也有"礼仪之争"的剧烈冲突。在中国先秦诸子中,墨翟颇有特色,他的学说在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虽然在秦汉后逐步衰微,但其思想却流传至今。现任深圳墨门书院副院长、厦门墨客书院院长,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的黄蕉风博士,长期致力于耶稣与墨子的比较研究,让我们倾听他归信基督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正色彩在工笔花鸟画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下,受儒家"以色明礼"思想的影响,以"礼"为标准的色彩观念使其共性多于个性。在《礼记》卷二十九"衣正色,裳间色",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紫、骝黄是也。"五色"同时也成为中国画最早的色彩体系。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在《淮南子·精神训》"五色乱目,使目不明……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  相似文献   

5.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6.
力与命     
正墨子这个人很有意思,凡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他都要"非"掉。当时诸侯间争战剧烈,他就"非攻";当时儒家在社会上是显学,他就要"非儒";当时社会流行"命运"观念,他就要"非命"。我感觉诸子百家中,墨子是一个特别有热血,也特别有正义感的人。他老是喜欢和当时的流行思想唱反调,这大约也是侠客的本性使然。墨家,本身就是"侠"嘛!墨子的三篇《非命》在我看来有重要价值。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还认识不到偶然性中的  相似文献   

7.
瑶族人民自古"好五色衣裳","服章多用斑布为饰",瑶族服饰所用的衣料是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上面装饰有花边、丝绒、绒线、银饰和料珠,显得五色斑斓。无论刺、绣、镶、染,其物态形式均已成为一种的文化符号,表达了瑶族的生活意趣和特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将瑶族服饰的纹样作为图案设计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于研究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形成独特设计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墨子的天志思想的核心主要在于"义"的概念上,他对于"义"的概念进行了新的构建。墨子认为"义"是一种秩序的表达,这种秩序源出于天,它规范着整个宇宙世界,是"天下之义"。这种秩序还体现出了原始的自然法原则,置入了深刻的社会正义的诉求。墨子认为实现"义"的方式就是要"顺应天意",不要违背上天的意愿,也就是说要遵守上天所定下的秩序,各司其职,天下就能够大治。  相似文献   

9.
墨学在先秦时期经历过一次意义非凡的思想转向,即由墨子的"十论"转向后期墨家的"墨辩",由政治、伦理转向逻辑、论辩。学界一般以内部分化与外部刺激作为墨学转向的两大原因,然通过《墨子》之文本实可获得第三种解释,那就是"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当中本就蕴含着逻辑之自觉与论辩之观念,后期墨家则将此自觉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论辩方法。先秦墨学从"十论"转向"墨辩"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不仅为墨子的"十论"做了有力的逻辑补充,对稷下辩者和惠施、公孙龙等名家辩者所代表的战国中后期名辩思潮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对当代逻辑学、论辩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亦有深远之启示。  相似文献   

10.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主张"非乐",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九有之所以亡者,徒从饰乐".他对当时贵族阶层无视人民的生死而不厌其乐的享乐行为给予了尖锐的揭露与抨击.墨子的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但墨子由此走向了一个极端,从极端功利的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了彻底否定,完全排斥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性.这也是墨子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总的来说,墨子丰富和深刻的音乐美学内涵,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1.
若问我诸子百家中更喜欢哪一位,或哪一种思想,我想我更喜欢墨子。墨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兼行动者,而墨子所创立的墨学,更可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真正深刻的思想、一种无比宽广的襟怀、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如果不是墨子生在公元前4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差不多要认为他是一名基督徒了。  相似文献   

12.
<隋书·经籍志>首次明确著录<墨子>书中有目录一卷,其后各种史志目录中均不见记载.<墨子>古本"目录"面貌如何,一直是墨学界聚讼不已、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墨子>目录出现较晚,大约亡佚于隋末唐初之际.西汉末年刘向校定<墨子>成书后,所撰写叙录并未单独成篇.近人蒋维乔等学者的学术观点,<汉书·艺文志>所载"<墨子>七十一篇"包括目录一篇,是不成立的.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天玄地黄",以玄(黑)色为天,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春秋战国时大思想家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老子的道家学说,对黑色也是倍加推崇.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即缤纷的色彩只能使人目眩,故而,老子非常推崇无色相的玄(黑)色和(素)白色.今天崇拜黑色的思想,便转化为尚墨的意识,这便是传统中国画中重墨的根源.在黑白版画家的眼里,浩若烟海的万千物像皆为黑白组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始创的墨家学派和儒家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可见当时其影响之深远.为了阐明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些主张进行了分析,但对"天志"、"明鬼"、"非命"这三个观点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分析墨子宗教思想的还很少,而且在他们的分析中还认为"非命"与"天志"的观点相对立,从而得出墨子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的结论.笔者以为这一结论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相似文献   

16.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学诚 《法音》2008,(9):30-32,33-42
一、学修能断惑业苦,进趣菩提依三学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一个转染成净、由凡入圣的过程。不学佛的人是杂染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也就是惑、业、苦三种杂染。杂染什么东西呢?杂染我们的心性.让心性不清净.在生死轮回中长时受苦。《瑜伽师地论》说:“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相似文献   

18.
墨子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张俊相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出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孙诒让:《墨子间诂·辞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政治伦理文化遗产。墨子对“昌”与“亡”的理解,本于他对人的深刻认识。他从劳动人...  相似文献   

19.
墨子生病     
正墨子生病时,弟子跌鼻来探望他,就在枕边疑惑地问:"常听老师说,鬼神确实存在,具有带福祸的力量。能够降祸或赐福于人,给善者带来福,给邪恶的人带来祸。老师您是圣人,为何会生病呢?是否您说的话不正确?还是鬼神根本就没有制裁人的力量?"墨子:"虽然我生病了,但  相似文献   

20.
韩愈说过孟子之后道统中断,但他有另一版本的道统说,以荀子、扬雄为道统的传人,甚至还有容纳墨子的道统版本。北宋初出现"五贤"或"五子"说,王通、韩愈被纳进道统中;后演变为"四贤"或"四子"说,王通被挤出道统,但荀扬韩仍为道统之传人。北宋中期始,不断有人把荀扬韩三人挤出道统,但南宋末甚至更后,仍然有人把他们置于道统中。《四书集注》在元代成为科举考试教材后,程朱道统之巨大影响使人们忽视了其他道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