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至正直记》是孔齐作于元至正年间的一本杂著。作者自幼随父奔走南北,交游日广,所以笔记内容丰富,既有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珍贵资料,又有家庭、生活方面的趣闻逸事,"凡所见闻,可以感发人心者;或里巷方言,可为后世之戒者;一事一物,可为传闻多识之助者,随所记而笔之,以备观省"。这"观省"二字,可以说正是这部笔记的特色。卷二的一则记录,就颇有点醒世人之功。文曰:  相似文献   

2.
佛教根本的修行观主要是围绕着一心展开,了达一心,也就是觉悟了"本性清净、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成佛,所以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由于描述本心的文字有所不同,所以应当按照佛陀所说的理论来阐释真心的修行观,而真心的异名都由"真心"统一起来。《宗镜录》中的真心修行观强调在"以心为真心、清净心"的基础上进行阐述,而真心修证观则强调从"顿悟渐修"到"顿渐圆修"的自修方法,借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中的"知"从自悟的原则来进行描述,可以看到,延寿的修行观也与解脱观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释果也 《法音》2021,(1):22-27
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根本论典,其内容主要由《妙法莲华经》而来,因援引上百本佛经以证其教理,同时又与实际禅修相结合,使天台宗有"教观双美,解行并进"之称。  相似文献   

5.
首辑四本分别为《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隋唐佛教文化》、《修剪菩提树》。四本书的作者为英、法、日、美的著名佛教学者,或以印度学或以汉学闻名于世,或以佛教哲学或以宗教思想批判见长。这四本书原著出版时间跨度约百年,代表了东西洋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朴"抑或"性恶",此二者关系为何,是《荀子》人性观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学界对《荀子》是"性朴"说还是"性恶"说的论争,是因现存《荀子》文本中有内在的矛盾。《礼论》主张人性"本始材朴",提出"非道德"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固定的道德方向;《性恶》则试图论证人性为"不道德"的。这两种人性观的背后,善恶评判方式亦截然相异。《礼论》之性朴说背后的善恶评判,将人类行为分为善的、恶的、善恶之外的三类;《性恶》的人性说则建立在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评判上。评判方式的不同亦可通过《性恶》与《礼论》的修辞印证。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9.
《杂卦》是《易大传》的最后一篇,从来不被人们重视,注解者皆以“杂”字说之。如虞翻说: 《杂卦》者杂六十四卦以为义,其于《序卦》之外别言也。……于时王道踳驳,圣人之意或欲错综以济之,故此序卦以其杂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引)韩康伯说: 《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周易正  相似文献   

10.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11.
正通,观其所礼《史记》这部益智经典,可通古今之变,成就一家之言。"通,观其所礼"是《史记》借给人们的一双慧眼。对于国人而言,国学经典《史记》就像一缕古老的乡愁,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依然萦绕心头,人们总是念念不忘,牵动着思念。《史记》既为宝典,效力无边。因为"典者,经典也,读经而后知,非读经无以养性;策者,史策也,读史而后行,非读史无以明志。时者,四时也,春夏秋  相似文献   

12.
"不二"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摩诘经》与《坛经》都非常全面地贯彻了"不二"思想。《坛经》"自心与净土不二"的净土观、"空有不住"的修行观念、"不拘形式与处所"之禅修观,都受到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同时,《坛经》"定慧不二"的修行思想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又进一步发展了《维摩诘经》的"不二"修行观。另外,《坛经》"以心为本"的本体论,会通般若性空之学,与《维摩诘经》的"以空为本"亦有相通之处。总之,《坛经》受到了《维摩诘经》"不二"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不二"思想。  相似文献   

13.
达照 《法音》2012,(1):13-22
一、前言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圆教思想。因此,天台宗的伟大,也就在于圆教思想的伟大!而圆教思想的核心,则是"诸法实相论",这个"诸法实相"的提出,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华经》也就成为天台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是从《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而来的,在整部《法华经》中,对于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佛之知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作了明确的指示。  相似文献   

14.
龚晓康 《法音》2007,(8):39-42
一、引言所谓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出自《摩诃止观》卷第五:"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  相似文献   

15.
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继续对帛书《系辞》下半部分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另一方面,由帛书《系辞》之易旨,结合历史背景,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由帛本"易有大恒",及师卦"开国承家"一句的今、帛、竹本异文,探讨对刘邦、刘恒、刘启之避讳,以证今、帛本确为汉人所抄成;今本改"爱民安行"为"禁民为非",体现了儒生们在整理今本《系辞》时,为迎合皇权政治的需要所进行的文字修改;观象制器章中,针对观离卦之象"作结绳而为罔罟",结合今本《说卦》、帛书《衷》篇、清华简《筮法》等资料,探讨离卦作"罗"为水、而坎卦为火的古义。与今本《系辞》相比,帛本缺少"大衍之数"章,我们认为,此非帛书本漏抄,而是其原本就无此章内容;今本之"大衍之数"章乃是汉代博士整理《易传》时所添入的。  相似文献   

17.
终南山自古为尘世仙源,汉魏以降,高人逸士多出其间。游其地者,喜其泉石之美,乐其林壑之幽。昔年访楼观台,缘识任法融道长,接谈之余,见其气歙神凝,抱朴涵冲,积学深厚,世人罕能测其量。近得其手著《阴符经素书释义》,行将付梓,远道邀为之序。此书以道教内丹之学,阐阴符之旨,备一家之言。尝谓《道藏》典籍,文约义丰。《道德经》五千言,或以用兵,或以治国,或以养生,或以炼神,或以体天道、参造化。见仁见智,各有攸宜。所见不同,所取各异。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全书围绕啮缺有一条完整的问道故事链,学界鲜有关注。复原、再诠这一故事链,将清晰地看到:首先,对啮缺的最初定位应是一个教化观居于儒、道间的道家内部人士,而《庄子》借许由之口批评啮缺的内容有着深刻蕴意。其次,《庄子》借许由、啮缺所传递的对统治者教化职位的推却姿态有其深层意旨,即强调一种差异教化观,其核心理念是质疑以一统万的社会整合论,并要求警惕改造他者性的道德热情。再次,将《庄子》全书视为一个整体文本,可注意到《庄子》有着在无为与有为间的自觉调适,但原则是"必以无为者主之于先"。最后,以"尊重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为中介,可明确《庄子》差异教化观的指向:就个体而言,个体应自觉探求并尊重个体特殊性;就群己关系而言,要尊重他者性及多样性;在理论建设上,希冀社会整合论要以构建一个尊重个体权利、包容个体差异的共同体为方向,并持续修正不适宜的"礼"以不断剥离其"伪"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诠释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塑造了中华民族外圆内方的理想人格模式:效法天道,刚健自强,圆转不穷;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崇德广业;刚柔立本,变通趋时,方智圆神。但是,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现外圆内方、圆神方智的理想,总是处于非圆即方的状态:多数人却走向了世故圆滑,那些始终坚持内在品质和理想的少数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20.
"唯一者"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的本体论概念。施蒂纳将个体生命看成一场大戏,但是,他所"要求的东西"和所"达到的东西"却是自相矛盾的。J.詹金斯指出,在伦理道德中,"唯一者"要求不受任何普遍观念的约束,挺立了主体的自主决断及个体的独一无二性;但是,与此同时"唯一者"所追求的"本真的利己主义",因为否定一切普遍价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它最终又变为现实中无法落实的主体。所以,施蒂纳的本体论仍然是一种将"主体性"推到极致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