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往低处走!     
幸平 《天风》2010,(1):64-64
<正>俗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我们也得提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谚语主要指的是人活着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要力争上游,甚至希望能成为"人上人"。可是。现实中的生命现象丰富多彩,不见得是水  相似文献   

2.
世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 云在高处飘,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走,只有水与世无争,是往低处流的。  相似文献   

3.
方宁 《天风》2010,(12):17-18
<正>查理·卫斯理说:"除爱之外一切皆舍,来救无望堕落族类.""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人都往高处攀登,但耶稣基督则相反,他甘心降卑,他撇弃一切的荣耀,道成肉身、存心卑微、经历十字架的羞辱和死亡,并降在阴间。他没有抓住"本有神的形象"、"与神同等"不放,反倒虚己,倒空一切,毫无保留。正如查  相似文献   

4.
远与近看油画,近看模糊一片,远看层次分明。有的事物离得太近便无法认清。高与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有骄气还会下来,水流低处有压力也能上来。人把自己看低些会被别人看高,人把自己看高了就会被别人看低。上与下上山要低着头,下山要昂着头。人生上  相似文献   

5.
禅道两则     
正高与低一个小沙弥开悟明道后,他准备下山云游世界。临行时,他去拜访自己的老师父,请求老师父再给点儿开示。老师父说道:"徒儿,我只提示你两点。"小沙弥问道:"哪两点呢?"老师父说道:"第一点,高能升华自己。"小沙弥问道:"何以为解?"老师父说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高才能提升自己。"小沙弥问道:"第二点呢?"老师父说道:"第二点,低能平安自己。"小沙弥说道:"师父,我一定铭记您的教诲,明  相似文献   

6.
吴择 《天风》1995,(5):27-27
夏去秋凉,落叶纷纷。望着这逝去的岁月,又使我回到童年时代。 别人的金色童年充满着快乐、幸福。而我的童年却饱尝了泪水和痛苦。就在我十岁那年失去了父爱。  相似文献   

7.
"荒岛"是英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荒岛"主题特色,其城市题材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体现了"荒岛"主题。笛福的思想在他作品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作品的主要框架即主人公通过个人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而笛福小说中的"荒岛"主题,成为笛福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的一种手段。小说中的荒岛及类似荒岛的生活环境,也正是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充满艰辛与挑战的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身处其中的人们必定为生存不断抗争,积极奋斗进取。  相似文献   

8.
流向天空的水我曾在一所乡中学读高中。据我观察,从这所乡中学毕业的,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于是,我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一次,班主任跟我谈心。班主任问,水能流向天空吗?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  相似文献   

9.
正西伯利亚鼯鼠是小型的啮齿动物,体长约20厘米,尾巴长而扁平,前后腿之前有一层披绒毛的翼膜,可用于滑翔。西伯利亚鼯鼠有不少本领,能飞、能挖洞、能游泳、能爬树,但却都是"半桶水"。飞,只能从高处往低处滑翔;爬,爬不到树顶;挖,挖不深;游,游不过一条小河。既然"技艺"不精,它们就随遇而安,老老实实地生  相似文献   

10.
游柏林寺     
《法音》1992,(4)
柏林寺在我的家乡河北赵县县城。记得小时候,村外有喳三十余米高的铁架塔。为求刺激,每每和小伙伴们偷偷地爬到高处向远方眺望。华北大平原,视野是极开阔的,尤其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往西望,在视野的极处,隐隐可见另一座塔影。那时只感觉那塔很美,只知道塔底下就是对我们充满诱惑的县城所在,其它就全然不知了。后来到县城读书,并住在塔下(那时还是学校),才  相似文献   

11.
妈妈的树     
6岁的时候我曾大病过一场。父亲背着我去医院,长长的路父亲就那么背着我一步步地往医院走。那时我对父亲而言已经有一点重量。父亲停下了,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把背上的我往上顿了顿。我说,爸爸,你累了,放下我吧,我自己能走。说着,我就从父亲的背上往下跳。但父亲不许,坚持着将我一路背到了医院。后来,父亲去世了,是因为车祸。母亲在几天几夜的昏迷之后醒来,对我和两个哥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家里的树倒了!"母亲是上海宜川电子配件厂的一个普通工  相似文献   

12.
李力 《美与时代》2005,(8):18-19
几年前,在中国的东南,当诗人气质的教育学学者张文质和他的朋友们喊出"保卫童年"的口号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还未及翻译出版.如今,当我读到这本新书时,张文质们的"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正以崭新的理念和方式,渗透和润泽着福建省许多所学校里的童年生命.  相似文献   

13.
李心安 《天风》2004,(6):46-46
我生长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里。小时候,家境十分清贫,父亲又常常闹病,但是,有父母的呵护,亲人的爱,融洽的邻里关系,况且"天塌下来"有父母顶着,加上那时的我年纪尚小,小脑袋瓜比较简单,思想单纯,天真幼稚,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所以,我的童年倒也过得无忧无虑,自觉十分幸福。  相似文献   

14.
听佛乐     
佛乐之音很轻,却在隔着一座山时,便在我们眼前茂密的树木的叶片上闪着光,且涨满了几条小溪。同行人问:为什么不走那条平直的大路,偏往这僻静的小路上行。我说:你听听这音乐吧,听听这被叶片和溪流载动着的音乐,你就会感觉到,这是传给心的乐音啊!而你走在大道上时,能听见这乐音吗,即使听见了,那也是传给耳朵的。同行人未有所悟。我们再往上行,至一高处,回身四望,在一种轻微的风声之中,我听见整个世界都泛着那种乐音之水,闪着一种看不见的光芒。离开寺院往回行时,遵同行人之意,沿大路而下,与来去的虔诚的人群交错。回到原…  相似文献   

15.
蒿志强 《天风》2010,(4):14-15
##正##主耶稣当年复活后升天前嘱咐历代门徒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相似文献   

16.
唐英 《思维与智慧》2006,(12):39-39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在武汉,童年却是在北方度过的。记忆中的童年是幸福而温暖的,尤其是住宅后边那座小山,承载了我童年的欢乐,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40年过去了,它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两种喧闹,一种是时刻想往人窝里挤的喧闹,一种是时刻要博人眼球的喧闹。前一种喧闹,可以用"凑热闹"来形容;后一种喧闹,则近乎自恋,不说也罢。同理,有两种寂寞,一种是迫不得已的寂寞,想往人前凑,但别人不理你,寂寞;一种是心安理得的寂寞,我自己要寂寞,于是乎寂寞。前一种寂寞,可说是被动的寂寞,其本质还是喧闹;后一种寂寞,可说是主动的疏离,是心想事成。我喜欢这后一种寂寞,恰如我喜欢的陶渊明或者庄子,就是这后一种寂寞。  相似文献   

18.
一块砖头     
人们喜欢仰视。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业,只有放远、放高目光,才能走得更远,也站得更高。因为我们自幼就接受这样的训导:要抬头做人。抬者,仰也,即向上之意。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抬起头,如何看得见?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抬起头,未等过招已输了三分。  相似文献   

19.
往与返     
正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句话:"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说:"反躬自问,正义确在我,对方纵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这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个人觉得,其精髓就在一个"往"字上。"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明显带有殉道精神,散射着璀璨的理想主义的光辉。这种光明照耀着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源源不断地给这文化补充钙质。我说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作为,有些在童年就埋下了种子。比如我的自卑,自记事起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