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村里,奎三叔是很有威望的人,这种威望,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是"最好",而不是"之一",有多好?有人夸张地说,他的唢呐能使花溅泪、鸟惊心。鸟有没有惊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能让我惊心。奎三叔吹唢呐是祖传的,到他这一代是第七代。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就将奎三叔请去,他吹唢呐不收钱,主家只是管一顿酒,完事后奉上一条烟就行。在红事上,奎三叔的一把唢呐吹得风生水起。婚娶的人家热热闹闹,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人们进进出  相似文献   

2.
故乡的河     
一故乡的河是没有名字的。名字是人起的,人没有给河起一个名字,它还是一条河,这对它毫无影响。人们无法给这条河起名字,是因为它不仅仅属于自己,河的这边有村庄,对岸也有村庄,河头有村庄,河尾也有村庄,你如果取名叫"孙家河",别人自然可以叫"庞家河"、"胡家河"、"袁家河"。这可如何是好?也别纷纷争争了,干脆都叫"河"。若问你到哪里洗衣?回答"河里";再问你到哪里淘米?仍然可以回答  相似文献   

3.
正安安说,要开一间咖啡店,取名"花·生",花时间,生活。她是我的大学同学,我还在教室里老老实实听课的时候,她已是一名走入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的记者。那会儿,老师经常说,要是你们也能像那谁谁一样,我也可以不管你们。是呀,三流大学的学生,进电视台,做记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4.
正小时候,爸妈工作忙,就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外婆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勤劳的外婆成天就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忙碌,根本无暇顾及我。我也乐得像断了线的风筝,经常和一群村里的野小子玩得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小溪里摸虾,田里抓青蛙,树上掏鸟窝……只要是野小子能做的,我样样不落。看着我像"假小子"一般,外婆急得直跺脚:"亏得你妈还给你起个好听的名字,怎么就像假小子一样顽皮呢!"因为出生在春天,妈妈便给  相似文献   

5.
赵朴初虽已远去,却音容笑貌宛在,哲人风范长存。记得他给人题字时常盖"无尽意"章,书斋取名"无尽意斋",自称"无尽意居士"。大家习称赵朴初为"朴老"。朴老不老,其意无尽。朴老说,"无尽意"出自《无尽意菩萨经》的"行愿,意无尽",乃悲愿无尽,智慧无尽。朴老是  相似文献   

6.
<正>1.2014年3月17日,带着几样简单的画具和一颗蓝色的心,毫无目的的开车离开喧闹繁华的都市,来到郊区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因这个村子有很多碗豆花,所以,我暂且就叫它"碗豆花村"。村子不大,很安静,到处都是油菜花、碗豆花和桃花,这些都是村里的几位老人一犁一锄的"农耕之作"。我的到来打扰了几只在田埂玩耍的小狗和枝头上一对正在"亲热"的喜鹊,"汪汪汪;"喳喳喳",打破了村子的宁静。  相似文献   

7.
正苏子沐是我的孙子,到今年10月方满4岁,却是我们家的一个人物。他和我同一天生日,仿佛专挑这个日子降生一样。那时我刚做过手术,从死亡线爬回来不久,他的降生就像老话说的给我"添寿",自然让我大欢喜。他的姥姥叫他"小宝",我也觉得他确乎是一宝,于是两家众人齐呼"小宝",仿佛山呼"万岁"。我们的小宝,不胖,不白,可是很瓷实,不怕磕磕碰碰,眼  相似文献   

8.
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抗战胜利,父亲欣喜之下,就给他取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期盼祖国早日解放。几年后,终于盼来全国解放,但是凌解放却让父亲和老  相似文献   

9.
我的童年是在没有电灯的时光里度过的.记得,当时如果是碰上连月光都没有的晚上,村里一片漆黑,孩子们除了搞一些捉迷藏、老鹰捉小鸡和砍龙纱尾的游戏以外,就只好去听大人们讲故事了.讲的又大都是"鬼古",听起来很有味,可听完了就不敢走了.为什么?因为讲的大多是本地"鬼",且越讲越近,直到讲到你屋边,有时甚至讲进你屋里,你还敢回家吗?……后来阿爸就慢慢地发现了问题,先是再也不准我们去听那些胡编乱造的"鬼古",一边就给我们讲"鬼怕书"的故事,也不知阿爸是为了鼓励我们用功读书,还是为了驱鬼镇邪,以抵消"鬼古"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著易学著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相似文献   

11.
<正>美学理论的园地里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我的一个学生就"发明"了一个"美的定义"——"美是亵渎"。我读后不知其所云,甘拜下风。读近几年一些美学新秀的著作,多有这种落伍的感觉。我本人读过不少中西古今的美学著作,我所信服的理论总是那些与我自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正十多年前,家人在自家买的二手小楼中开了一爿火锅店,而我给它起了一个很文艺的店名:"凤凰林",当那块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串起的"凤凰林"招牌挂上玻璃大门上方时,我嫣然笑望着,真的,那些大厅内围坐在十几张热气腾腾餐桌前的宾客们,都被我想象成六朝时期参加各类雅集的文人名士了。一位要好的文友看过我微信朋友圈照片,多次留言"又见你的大板牙",她其实是在赞我拍照上镜,嘴角永远是咧着上扬  相似文献   

13.
梅子的弟弟都上小学一年级了,可梅子仍在家放牛。梅子吵着要上学。母亲说:"女娃要上啥学?再说我们家也没钱。"村里女娃上学的少,穷是一个方面,主要还是重男轻女,认为女儿今后是别人家的人,念了书也是给别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取名字。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取名宝典,中国人从中取了一个个高贵、典雅、文质彬彬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扶苏大概是史籍记载中较早从《诗经》得名的名人。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名字出自《郑风·山有扶苏》,原文作"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指枝叶  相似文献   

15.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  相似文献   

16.
回避盲区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集合论悖论,即"理发师悖论"。说在英国的萨尔维村一家新开的理发店挂出一块招牌:只给村里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将了理发师一军:"那你给不给自己理发?"这一问题让理发师无言以对。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他就属于招牌上所限定的那类人,所以,他就应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他  相似文献   

17.
就像徐怀钰一直唱得"有怪兽、有怪兽"一样,我觉得老年人周围,一直潜伏着各式各样"惦记"着他们的"商人"。"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认识的老年人,大面积地中招,几乎很少幸免。有一个朋友前一段时间很烦,原来他妈妈最近被一个"体验中心"给缠住了,"买什么东西都不如买健康,买健康就是为儿女好",非要花几千块钱买一个包  相似文献   

18.
说有一个人将"泰山"二字错念为"秦山"。另一个人好心指出他念错了。此人偏不认错,并说:"我们找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问个明白,如果是我错,我就请你吃饭;如果是你错,你就请我吃饭。"于是二人找到了老先生。老先生听完事情的来由,便说:"是念‘秦山’。"那念错字的人得意了,说:"该你请吃饭了。"  相似文献   

19.
离单位不远的地方是座监狱。每天,因为需要上班或下班,我不得不从那挂着电网的高墙之外来回好几趟,也会经常碰到送进去的和走出来的囚徒,然而那地方虽然很近,却总是给我一种神秘感,我不知道被强行限制了自由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不过,仅仅是想想而已,我绝对没有去高墙内体验生活的打算,也不愿"以身试法",毕竟做一个普通人比做一个囚徒要幸福得多。日子过得很快。有一天,平常十分节俭的妻子突然变得奢侈起来。厨房里香味扑鼻,锅碗瓢盆吵得不亦乐乎。我本想挤进去凑个热闹,却被妻子赶了出来:"我说先生,你别给我添乱了好…  相似文献   

20.
窗子本来就是给屋子透亮的,有人却觉得这一透还不够,又加挂一盏灯。挂在窗口上的灯。我给它取名叫——窗灯。不是对灯的痴恋,而是对光的竞逐。这就是北欧瑞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