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子弹蚁是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亚马孙地区的凶猛蚂蚁,被评为"全球十大毒性最强动物"之一,它是蚁族的异类。远看它们像蜂,却有着强壮有力的上颚和尖锐带毒的尾刺;近看是蚁,喜欢挥动一对大钳耀武扬威。它们的体长约3厘米,体型约为普通蚂蚁的5倍,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蚂蚁种类之一。谁要是将它惹急了,子弹蚁就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将尾部的毒针刺入猎物的皮肤,把神经性的毒素注射到对方的体内。被子弹蚁叮咬后的疼痛感,就像被子弹打中一般,因此,它才有这个霸气十足的名字。可  相似文献   

2.
在亚马逊热带扒林中生存着一种蚁熊,以蚂蚁为食。蚁熊有极强的捕捉蚂蚁的能力,蚁熊具有极其灵敏的嗅觉,可以分辨出藏匿着的不同类型的蚂蚁,蚁熊还有有力的脚爪,能撕开树干,刨开地缝,它将长长尖尖的嘴伸进蚂蚁身朵身的缝隙中,蚁熊的长嘴每分钟可伸缩几百次,舌头带有极强的黏液,蚂蚁一旦遭遇到蚁熊,  相似文献   

3.
正马来西亚有一种奇特的蚂蚁,体内有巨大腺体,装着毒气。当有威胁或是其他危险逼近时,它们便会聚集体内的苯乙烯气体,然后使劲收缩腹部,把体壁崩裂,将自己的身体引爆或者喷射出毒气,最终将敌人制服。据此,当地人管这种蚂蚁叫爆炸蚁。爆炸蚁爆破的时候,只见它们的群落里,一个又一个接连着发出"砰砰"的响声,很是壮观。  相似文献   

4.
正蚂蚁很小,种类繁多,普通品种的体长只有2毫米,常常被我们瞧不起,而事实上,它们的力气却大得惊人。在亚马孙北部生活着一种蚂蚁,它们会把树枝上的硬毛拔掉,编织在一起,混合反刍出来的黏液,在蚁巢和觅食地之间的路上建造顶棚。顶棚有很多洞,洞口的大小刚好够它们把头伸出来。工蚁们往往藏在洞中,脑袋朝外,张着嘴巴,严阵以待。  相似文献   

5.
正在大洋洲的新西兰邦牙岛上,生存着一种红蚁,它们生存的食物主要是吃蛇。可弱小的蚂蚁,它们是怎么捕到蛇并把它吃掉的呢?一位教授去到这个密林深入,通过仔细观察,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这位教授在邦牙岛丛林中待了数月,几乎走遍了每一个角  相似文献   

6.
编织蚁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蚂蚁,早在200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当它们在做窝时,蚁群会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工蚁会首尾相接把树叶聚拢在一起,然后利用幼蚁头上的白丝作线把树叶粘合起来,做成独具匠心的绿色小屋。其工艺水平堪称昆虫界的缝纫大师。而失去了蛹的幼蚁会在“空中别墅”里受到工蚁们的精心呵护和照顾。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的皇家宫苑蓄养着一支猴子军团,成百上千的猴子被养在一个封闭的大院子里,人们训练它们列队操练,分队进行搏斗。当然,这个军团并不用于战斗,而是用来表演,供人们取乐的。  相似文献   

8.
机会与危机     
一个毛虫蠕动着爬行,居然进入了一条蚁道。它与一只蚂蚁狭路相逢,蚂蚁伸出尖尖的触须,在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身上刺了一下,毛虫立刻缩成一团装死,可惜这招对蚂蚁不管用,它爬到毛虫身上,用触须轻刺毛虫的腹部,这一刺,使得蚂蚁喜出望外。这是一只棕纹蓝眼斑蝶的幼虫,它能分泌出甜汁——那是令蚂蚁垂涎三  相似文献   

9.
蓄奴蚁,是产于美洲的一种特殊蚁类。周遭的蚁穴是它们侵略的目标,它们性情残暴,总是掠夺邻近巢穴的食物。不愿凭借自己劳动过生活的蓄奴蚁,以俘虏蚁奴为生,以攻击蚁巢为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蓄奴蚁每一次出击,总是懂得留下数量惊人的雌雄蚁奴,令它们持续繁衍后代,  相似文献   

10.
正在森林里,一群大象和一群蚂蚁在一棵大树下相遇。"闪开,别挡我们的路,我们要把这棵树吃了。"一头大象对蚂蚁吼道。"别这么凶,好不好?这棵树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还要靠它遮风挡雨呢,你们不能损坏它。"一只妈蚁说。"哼,就凭你们这群小小的蚂蚁能挡住我们?我们不用牙齿,只用鼻子吹一下气就把你们全部吹上天。"大象伸着长长的鼻子骄傲地说。"别看你们有那么厉害的武器,有时候它们就是个摆设。"蚂蚁生气地说。  相似文献   

11.
卑微与精神     
正读到一篇英文文章,讲的是蚂蚁。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繁衍生息。但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此时,我仿佛看见汹涌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山脊滚动;我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卑微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蚂蚁放在一个圆盘的周围,使它们头尾相接,绕圆盘排成一个圆形。于是这群蚂蚁开始前进了,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支长长的游行队伍。法布尔在蚂蚁队伍旁边放置了一些食物。这些蚂蚁  相似文献   

13.
机会与危机     
一个毛虫蠕动着爬行,居然进入了一条蚁道。它与一只蚂蚁狭路相逢,蚂蚁伸出尖尖的触须,在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身上刺了一下,毛虫立刻缩成一团装死,可惜这招对蚂蚁不管用,它爬到毛虫身上,用触须轻刺毛虫的腹部,这一刺,使得蚂蚁喜出望外。这是一只棕纹蓝眼斑蝶的幼虫,它能分泌出甜汁——那是令蚂蚁垂涎三尺的美食。工蚁们很快得知消息,  相似文献   

14.
动物助战     
蚂蚁吃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著名战将隆美尔在蒙哥马利元帅率领的英军面前节节败退。隆美尔为挽回败局,派出一支德军精锐部队长途跋涉,迂回穿越非洲原始丛林,直插英军后方。这支德军由希姆率领1800名精心挑选的士兵,进入原始丛林。第三天,他们就遇上了组织严谨、无坚不摧的庞大的蚁群。在这支无比庞大的蚁群面前,希姆的部队无能为力,任何枪弹都失去了作用,因为蚁群太庞大了,数以亿计,打死成千上万只都微不足道。结果,德军都葬身于蚁群之中。这种蚂蚁叫非洲黑刺大腭蚁,大如拇指,通常生活在中北非洲,每隔两三百年  相似文献   

15.
佛门中流传着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指有住持三宝的区域)、佛法难闻(即听闻正法)的说法,这并非无病呻吟,更非无知妄说,而是佛陀金口亲宣。最早译成的《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解说颇详。关于人身难得,佛有过生动的开示,他曾指着身边的一只蚂蚁对弟子们说:这只蚂蚁在迦叶佛时就堕在蚁类,直到我今出世,仍未脱此蚁身。可见“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诚不虚也。佛还告诫弟子: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但我们是否知道,人身难得的后面,隐藏着比这更可怕的暗流呢?人身的确难能可贵,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道的。但地  相似文献   

16.
主动求变     
一百多年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蚂蚁放在一个圆盘的周围,使它们头尾相接,绕圆盘排成一个圆形。于是这群蚂蚁开始前进了,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法布尔在蚂蚁队伍旁边放置了一些食物,这些蚂蚁要想得到食物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17.
依依和丝丝是两只蚂蚁,它们都想翻越前面的一堵墙,去寻找墙那面美味的食物。这段墙长有百米,高有近20米,不过这堵墙每隔10米有一个小通道。蚂蚁依依有着强壮的身躯,它一来到墙脚就想:“我有的是力气,只要一鼓作气翻越过去,便会得到可口的食物。”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辛苦地、努力地……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  相似文献   

18.
很久很久以前的北非沙漠,是绿色苍苍,生命葳蕤。可是如今,那里黄沙漫漫,酷热异常,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连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也少见踪迹。但是有一种其貌不扬几近被忽视掉的蚂蚁——银蚁,却是最最顽强的沙漠居民。它们雄踞荒漠腹地,有着非凡的生命才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9.
戏蚂蚁     
炎夏,一日闲暇,我坐在自家门前槐荫下看《佛教文化》,俄见座旁地上有几个蚂蚁正拉一个我吃饭时掉落的菜屑。水泥地面,昨晚又下了场猛雨,小东西们象是不费劲一样,一会就跑了好远。我暗自发笑:人和它们有什么两样,不都是在为衣食住行而奔忙一生么。且唐时尚有淳于棼南柯一梦,人入蚁群为“槐安国”附马的典故。看来在肉眼不可见处是真有一个灵的世界了。我想和蚂蚁玩玩,寻找通灵切合点,就回屋取来卫生球,在地面上画了个碗口大的圈,将它们围了起来。这一下,蚂蚁们倒是乱成了一锅粥,谁也不再顾计那个能供它们美餐一顿的“收获”,你碰我、我触他,…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在非洲南部的黑斑牛羚,每逢雨季便会5至15只地组成一个小团体,由一只雄性黑斑牛羚率领分散生活在草原上。旱季时,它们则由小团体变成大群体,最大的黑斑牛羚群体甚至可以达到上万只,它们需要不断迁徙寻找丰盛的草地和水源。每年6月是黑斑牛羚迁徙的时间。上万只黑斑牛羚迁徙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渡河则更是险象环生,因为有无数条鳄鱼已早早地埋伏在河里,虎视眈眈地等着这些送上门的佳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