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惠 《美与时代》2005,(1):30-32
唐代是工笔人物画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的工笔人物画家,如:吴道子、阎立本、韩幌、尉迟乙僧等.其中,最为杰出的是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他笔下的人物"弘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他的笔墨线条继承了"六朝三杰"的传统技法,又有所发展和创造.行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在美术史中素有"吴带当风"之称.  相似文献   

2.
正亚当和贝瑞是法国两个年轻人,在同一家公司任小职员。2013年的一天,在上班的时候,两人离开办公室溜到了"老地方"——楼下的零食自动贩卖机,他们买了零食边吃边聊了起来。突然,亚当脑海萌生了一个念头:"这种自动贩卖机,除了卖巧克力、饮料、薯片,还可以卖什么,还能卖什么?"两个人开始冥思苦想。贝瑞突然惊喜大嘁:"卖点精神零食。"亚当也觉得这个主意很棒。于是,他们辞职成立了名为"短版"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南京一家零食便利店火了,让人称奇的是零食包里根本没有零食,却被抢购一空,甚至人们抢着加钱买。到底零食包里装的是什么?让生意竟然如此火爆。原来,这是一款"电费零食包",里面没有吃的,只有一张卡片,封面有个二维码,直接扫码就能为偏远地区的老人缴电费。  相似文献   

4.
采访手记:克里福德.柯布(Clifford Cobb)系美国著名公共问题专家,可持续发展专家,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公共政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问题等。曾被评为"20世纪最有洞见的思想家"之一,与《寂静的春天》作者并列入选。在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的大力帮助下,2011年10月23日,笔者有幸在浦东采访了中国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师范大学的院内有一"贻芳园",园内立有吴贻芳先生雕像,还建有"吴贻芳纪念馆".纪念馆里陈列、展出了吴贻芳先生的生平事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吴贻芳曾任中国基督教协进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一位里程碑式的知识女性.她不仅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第一位女生物学博士,而且还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当时的人们对她肃然起敬,今天的人们对她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6.
桑雨 《中国哲学史》2021,(2):109-116
熊十力1926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与他稍后创作的《唯识论》之间经历了一个由两层体用到单层体用、由体用无实质联系到体用不二的思想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转变,他的体用哲学体系才最终在三十年代初得以确立.然而,由于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似性,后者很容易被误认为仅仅是前者的修改版,而二者在体用观点上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本文...  相似文献   

7.
共生思想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哲学以其特有的思考方式来把握时代的脉动,并为人类文明的演化提供可能性的方向。中国杰出青年企业家,湖南正清集团公司总裁吴飞驰博士根据自己从事企业经营的亲身实践体会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提出了以共生理念为核心的新思想。在他的倡导下,1999年7月16—22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部分高等院校等单位的16位知名专家、学者与正清集团公司课题组8位成员一起在湖南长沙举行了共生思想研讨会。现将研讨会基本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共生思想提出的背景1、在目前情况下提出共生思想的时代背景吴飞驰博士和怀化市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某地护林员吴××报称,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时三十分左右,当他独自携枪执行护林任务时,发现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偷砍杉木,即鸣枪警告,但二人不听,并背上四条杉木急走。吴追上前去,要二人将杉木背去场部。年老的扔掉烟说:“去就去!”吴即转身让路。不料,突然被年老的抱住摔倒。在搏斗中,吴被年青人用刀砍致重伤昏迷,携带的半自动步枪被(?)丟在草丛中。被害人一贯说:年老的讲客家话,年少的穿黄色衣服。  相似文献   

9.
正余世维在《职业经理常犯的的11种错误》中讲过一个案例。他在上海的家里请了一个阿姨,很少开口提要求,因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讲,阿姨就做得清清楚楚。有次余老师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就跟阿姨交待说:"小吴(阿姨姓吴),我的那个皮鞋要好好擦一下。""晓得了。"小吴说。到了早上,又忍不住问了一遍:"皮鞋擦了没有?"小吴回道:"已经做好了。"又忍不住补充:"余先生,以后你安排我做事情,请只讲一遍就好了。我什么时候需要讲两遍的时候,你骂我!"  相似文献   

10.
陈丰盛 《天风》2014,(3):22-23
<正>两位可爱与可敬的长辈,彼此间相敬如宾,举手投足间尽显默契……姚民权牧师与师母吴亦侬老师曾经执教于华东神学院。姚牧师的《新约神学》课程,将深邃的新约神学讲解得浅显易懂,让我获益匪浅。虽没有听过吴老师的课,但在与她的相处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令我肃然起敬……从1998年入学华东神学院到毕业后至今,16年来,我已经记不清去过姚牧师家多少次。但我记得每次去他家,总是给我一种被爱、被接纳的感觉。每次去他家之前,我总会打电话,吴老师总会说:"我们欢迎你来!"从2002年开始,我跟姚牧师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当时,我写了第一篇比较长的论文,是我花了半年时间完成的。写完之后,我交给姚牧师,请他指教。姚牧师仔细地读了我的文章,并很认真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是第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世界佛教徒组织,简称"世佛联",于1950年由斯里兰卡著名的马拉拉塞克拉(Malalasekera)博士倡议成立,在斯里兰卡任教的太虚大师高足法舫法师代表中国佛教界参加了第一届"世佛联"大会,并与马拉拉塞克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马拉拉塞克拉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巴利语学者,他在1948年斯里兰卡佛教会召开的第28届年会上提出,希望邀请世界各国的佛教代表于1950年  相似文献   

12.
吴大羽是中国抽象绘画的先驱,对中国传统哲学、诗歌颇有研究,造就了其油画在形式语言上臻于意象之境。本文用"大象无形"的观点来略述吴大羽较为纯粹的绘画图式。他的图式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形体,单纯的色彩,却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大象无形和吴大羽的抽象绘画都是以人的感受和情感为出发点,以内在的"心象"取代外在的"物象",两者均以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反映丰富的内涵,让观者感受这种"无形"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一位中年人一如往昔地夹着公文包去公司上班。他是这家公司的元老级人物,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最终坐上了部门经理的职位,其中的艰难和困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此时的他,只要在这个公司再继续工作几年,就可以安安稳稳地从公司退休,享受退休生活。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数十年职业生涯却在这一天画上了句号。这一天,他被上级无情告之:"你被解雇了。"这令他万分惊愕和疑惑:"为什么?难道我犯错了吗?"他的上级平淡地告诉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他的绘本出版,销量上万,在京东首页被列为强档推荐。那些早就在豆瓣火了很久的插画,在微信朋友圈流传,被读者追捧为"史上最温暖的绘本"。直到今天,他的插图还在韩寒的"一个"App当中,屡屡现身。因为插画上的"By:CHOP"字样,他成了粉丝口中的"排骨"。戴着黑框眼镜的低调厦门男生,两年多来总是逃不过记者的追问——"你为什么喜欢画画?"从  相似文献   

15.
上帝的答复     
丁建兰 《天风》2007,(1):41
汤姆是一名孤儿,2003年圣诞节,他在美国加州的塞尔西孤儿院给上帝写了一封信。上帝您好:您知道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给哈里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而您连一个姨妈都没有送给我。这太不公平了。汤姆这封写有“上帝亲启”的信,最后被转到神学博士摩罗·邦尼先生那儿,他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门负责替上帝回信的特约编辑。摩罗·邦尼博士接到汤姆的信,马上就明白了。哈里被人领养了,而汤姆没有。他  相似文献   

16.
诗意地生活     
因为要编一本书,我有幸被吴老师看中,让我帮他做些选稿、联系作者、编辑、校对等活儿。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听说吴老师是中文系名气最大的老师,不仅学术上名声显赫,为人处世也是滴水不漏,堪称师生的楷模,一向口碑甚好。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的佛教绘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从最初传入时期沿袭印度、西域的画风,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国吴画家曹不兴通常被称为中国"佛画之祖",他的绘画主要传承了西域的佛画艺术。南北朝时期,佛教画家名家辈出,其中尤以梁代张僧繇、北齐曹仲达最为突出:张僧繇"善图塔庙,超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以表彰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石黑一雄享誉文坛,与鲁西迪和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在陈泽民博士百岁生日到来之时所写。陈泽民博士作为一名中国神学院的教授、教会的牧师,他服务中国教会和神学院的时间长达70年。1952年华东13所神学院合并成为金陵协和神学院之前,他已经开始在原金陵神学院任教,一直到2010年正式退修。陈泽民是一位有睿见、心胸宽广的神学家,他常怀喜乐的心,这一方面源自信仰而呈现出来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传统中国儒家君子精神力量。如其人格一样,他的神学研究的前提是广泛涉猎西方各个神学流派,却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与中国教会、中国教会所处的处境中的反省与对话。他的声乐研究的成果也表现出文化融入的特色。陈泽民1995年-1996年在美国期间所写的《系统神学》一书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仍然没有刊印。研究者未能得看他自己的"系统的神学"。当年选编《求索与见证——陈泽民文选》的时候就是以系统神学各个"焦点"来编排的。该书某种程度上能够呈现出陈泽民"和好神学"这一系统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记者,我习惯了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时,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前不久我采访一个英国籍的在读博士,本来在艺术学校当老师,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伦敦搞三维动画,同班同学好多都在好莱坞挣大钱。这么一个人,无意中看了一场京剧演出,整个人就被京剧迷住了,书不教了,博士也不读了,抛家舍业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来学京剧。什么压腿、踢腿、下腰、拿顶,受的那个罪,说出来人家都不信。人家问格法:"你那个条件干什么不行,非得来中国唱戏干吗?"格法很奇怪:"京剧美啊,你们的国粹嘛,所以我就来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