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 《孔子研究》2014,(2):25-29
在孔门弟子中,孔子把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归为"德行科"。"德行"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道德行为,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四个维度,并且按照"个体"——"家族"——"群体"的逻辑顺序展开。"乐道"、"志学"属于"个体"层面,首推颜回;"孝悌"属于"家族"层面,当推闵子骞;"仁政"则属于"群体"层面,应推冉伯牛和仲弓。"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反映了"个体"、"家族"和"群体"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构成了当时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这正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孔子看重德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贾谊本源、本体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多元性,秩序性,"源"、"体"、"用"贯通性。多元性是指事物的本源与本体是由"道"、"德"、"六理"、"六美"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秩序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之间先后顺序、内外层次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事物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源"、"体"、"用"贯通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在生成事物之时便内在于事物之中而成事物的本体,与此同时,此本体外化为具体事物之"用"。贾谊本源、本体论的这些特点,深受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阜阳汉墓所出竹简本《周易》的释文偶有误释和漏释之处,本文对此提出补正意见,释出"倍"、"弟"、"邑"、"抽"、"適"、"徙"、"者"、"市"、"克"、"贾"、"别"等字,辨识出"吉"、"其"、"无"、"死"、"货"、"凶"、"利"等残字,拼合了简55+残片11、简486+469两处断简,供研究《周易》和阜阳汉简的学者们参考。此外,还指出了阜阳汉简《周易》摹本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孔子重"信",将"信"视为个人安身立命、交朋结友之德和统治者的治国安邦之道,是人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但孔子对"信"价值的强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辩证的,反对不问事理、不辨是非、不明善恶的惟信是守。孔子主张守信应以"仁"、"义"、"礼"、"智"、"孝"为前提,认为"信"仅具有相对价值,肯定特殊情境下"不信"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孔子对于"信"价值相对性的理性思考是其"信"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除惟信是守的偏执,确立全面、辩证的"信"观念,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中庸思想长期受到人们的误解。通过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可以察知,"中庸"具有中正、中和、时中、用中、平常、不变、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动态平衡等多重丰富内涵,同时蕴涵着"正—反—中"的中庸辩证法。把中庸辩证法运用到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人"、"正己与正人"、"修己与容人"、"行己与安人"的辩证关系,便形成"立己立人"的中庸领导智慧;正确处理"王霸杂之"、"恩威并施"、"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辩证关系,便是"德法兼济"的中庸管理智慧;正确处理"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义利合一"的辩证关系,便是"义以生利"的中庸经营智慧。这就说明,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保罗的"劝"     
史奇珪 《天风》2005,(1):61
这"劝"字,保罗是经常使用的,考查《经文汇编》第501页,从罗马书12章1节到提多书2章9节总共有20多处,若把"劝教"、"劝解"、"劝戒"、"劝醒"、"劝化"、"劝勉"、"劝导"、"劝慰"、"劝言"都加上还有许多。这证明保罗正是这样一位与众弟兄姊妹们打成一片融和其中的使徒。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重生""乐生",呈现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美学精神。"生",意指生命、生存。就语义学看,"重生""乐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则为衍生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生""生生","人"之生存,生生相续,乃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德"。"大德"就是"生"。由此,中国美学要求诗歌审美创作"陶写性灵""发抒性灵""真有性灵",因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独具特色。"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抒发。就某种意义看,所谓"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儒学的核心是"成人"。"成人"的构成的因素和结构如何?这是理解儒家学理、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方面。文章从儒家典籍入手,归纳出其人格结构因素为"仁"、"礼"、"知"三因素。"仁"、"礼"、"知"体现出"德"属性,互动决定了儒家人格结构的"仁道"终极目标和"知命"社会功能——"命"可行时,外在事功,实现"外王";"命"不可行时,内在超越,完善心灵。"仁"、"礼"、"知"的充分发展并"知命",即为圣人、君子;不完全发展,即为民;缺乏则为小人。文章进而尝试从儒家的人格结构拓展出现代心理学意义的人格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9.
蟾蜍图腾符号在中国传统图案中经常出现,这个形体丑陋、行动迟缓的"癞蛤蟆"被古人作为吉祥图腾进行崇拜,可谓是"癞蛤蟆吃上了天鹅肉"。古人以它寓意着"风调雨顺"、"多子多福"、"仕途有望"、"招财进宝"、"逢凶化吉"、"辟兵镇邪"、"去病消灾"、"长生不老"等等是有着深刻涵义的。  相似文献   

10.
"意"与"心"、"知"、"性"、"情"一样,都是朱子心性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朱子对"意"的概念的阐发以及对其与"心、知、情、欲、志"等关系的讨论,也是朱子对《大学》"诚意"诠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朱子通过对以上概念的诠释和关系的梳理又成为朱子对"诚意"与"正心"、"致知"、"克己"、"立志"等各项工夫关系定位的理论基础,由此观摩了朱子整个工夫论的架构。目前学者对朱子"诚意"思想的研究多局限于其工夫本身的境域,且把诠释的重点放在"诚"上,较少单独对"意"作哲学上的探讨和概念上的分疏。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突破"诚意"之"意"的单向度,审视"意"这个概念本身,探讨朱子对"意"与"心、知、情、欲、志"的关系的把握,试图在以"意"为中心的探讨中重新认识朱子"诚意"的工夫和境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念之差"这种决策偏差的发生领域和影响因素,为预防"一念之差"提供参考。方法:共包括2项研究:研究一采用字词联想法,以"一念之差"为刺激,让200名大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从中选出前70个高频词汇,对高频词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二采用调查问卷和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100个大学生因"一念之差"而发生的意外事件,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一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从"差别差距"、"情绪意义"、"时间维度"、"人生感悟"、"结果后果"、"思考不周"对一念之差进行表征;研究二发现,大学生的一念之差主要发生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理财"、"盗窃"、"交通事故"、"情感"等领域,导致"一念之差"的因素主要有:人格特征、认知特点、情绪、信息不充分等方面。结论:"一念之差"不仅受当时情境的影响,大学生本身的人格认知特点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即"一念之差"并非仅仅是"一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景德传灯录》是记载中国佛教禅宗的历史文献,共30卷,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影响甚深。以前各学者对《景德传灯录》中疑问代词的研究较多,但对相对疑问词的研究较少。其实,《景德传灯录》中的相对疑问代词有"多少"、"大小"、"早晚"、"浅深"、"近远"、"深浅"等共六个。其中"多少"的用法比较复杂,可以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可以询问数量、高矮、时间、性状和程度等。"早晚"不但可以询问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大小"和"深浅"出  相似文献   

13.
"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德"之"性"义作为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趣联的谐趣     
正趣联的谐趣来自其俊秀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对称、均衡、完整、和谐的趣味。本来,对仗就是一种"天机自合"的机趣,因逻辑的严密、思维的辩证、色调的鲜明和形式的工整而产生一种流畅、摇曳、映衬、照应之美。一般对联多在对等范畴的观念上进行。所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对"雾蒙蒙"者是也。趣联在形式上也是和谐的,但往往并不是两个对等的范畴,而是包藏着大小不等、错落不一的寄属关系。如"放开肚皮吃饭"对"立定脚跟做人",  相似文献   

15.
颜子学以至圣人之道,其学具有强烈的"学圣"、"言道"特征,在我国道统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君子为礼》等儒家典籍佚文,内容涉及颜子对圣学"事"、"教"、"至明"之道的默而知之,对"仁"、"义"、"礼"、"智"、"信"、"让"的谙习体悟,也体现了颜子与圣合契的学圣功夫、致力于有道社会重建的"言道"理想,以及知微知彰、察往知来、洞悉天道的庶几之力,这些资料不见于传世经典,甚为珍贵。  相似文献   

16.
《秋水》篇以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为缘由,以破除"人"、"故"、"名"等的干扰和影响为前提而指向返归于"真"的。"美"、"乐"之存在以"真"为内在规定,又以"顺""游"为实践方式而达至美乐之境,从而整合成以"真"为本体,"真"、"美"、"乐"相统一的超越之域。  相似文献   

17.
诚信不能丢     
张艳 《天风》2004,(6):24-24
寓言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颤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样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相似文献   

18.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在当代《论语》诠释著作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美玉微瑕,如对"节用爱人"、"有耻且格"、"父母唯其疾之忧"、"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无適也,无莫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何有于我哉"、"譬如为山、……譬如平地"、"式负版者"、"色斯举矣"等语句的注译,即存有欠当之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515千字,495页,定价76元。在"引论"中介绍了什么是犹太教,共分十一章:"希伯来人与以色列宗教"、"《希伯来圣经》"、"拉比犹太教"、"《塔木德》与犹太教律法"、"基本信仰、生活及伦理"、"犹太教哲学"、"犹太教神秘主义"、"犹太教在中国"、"近现代犹太教思潮和运动"、"犹太教与现代民族国家"、"当代犹太教的教派发展","结语当代犹太教面临的挑战"。我国对犹太教本身的学术研究起步甚晚,实至20  相似文献   

20.
"胡"、"梵"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种称谓。中土对"胡"、"梵"关系的认识和变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见证。"胡"为"匈奴"一词的转读,秦汉以来常指代出自西域的名物,汉代入华之佛教也归入了"胡"文化。"梵"源自梵语,伴随佛教入华,与佛教相关之名物也常以"梵"来指称。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语境中的佛教文化,常常即"胡"即"梵","胡"、"梵"等同。自隋代开始,佛教徒宗"梵"弃"胡",主动改变佛教的文化身份。此种转变,为佛经汉译、三教论衡以及隋唐佛教独立自主发展潮流等合力所致。由宗"梵"弃"胡"带动的区分"胡""梵"、转"胡"为"梵"的做法,对佛教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