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个时代,很少有人静下心来为所爱的人写一条短信,更别说写一封情书了。情书,是我们失落的一个最美丽的梦。让我们沿着时光之河回溯吧,回溯到遥远的年代里,去重温那些湮灭在时光尘埃下的情书,感受那些真挚热烈的情感。《诗经》中的《采葛》,恐怕算是最古老的情书了。"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相似文献   

2.
道家秋·冬话养生□王成亚按:因本刊今年秋季号编为“纪念香港回归特刊”,王成亚先生所著《道家秋季话养生》未能如期发表,现与《道家冬季话养生》一并发表如下,请读者谅解。道家秋·冬话养生□王成亚(一)●秋季,始于立秋,止于立冬,为农历七、八、九三月。此时阳...  相似文献   

3.
《齐风·还》“肩”、“牡”正诂方明《诗经·齐风·还》这首诗,描写了两个猎人追逐野兽相遇于山间而互相赞扬。其第一章:"并驱从两肩兮";第二章:"并驱从两牡兮";第三章;"并驱从两狼兮"。"狼"字不用注释,今人皆知;"肩"、"牡"是什么野兽呢?至今未得确...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季节     
春、夏、秋、冬,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季节。“四时兮代谢,万物兮迁化。”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与风韵,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冬的蛰伏。季节之美,就在于它必然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秋季养生     
逸山 《中国道教》2008,(4):50-50
<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四季变换乃自然之道,人体也须顺应自然,学会四季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秋三月,天气干燥,冷热变化较大,也是旧病易发,容易患感冒之季节,故应早睡早起,保证休息,克服"秋乏";适当增减衣服,最好适当"秋冻"以增强肌体耐寒能力,防患感冒;古人云:饮食合度,寒温得宜,则诸疾不生.秋季饮食以清淡少辛多酸为好,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绿茶,以保养肝肺,以防秋燥.介绍小方数则.  相似文献   

6.
<正>在首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仪式上,为了达到旅游淡季不淡的目的,五台山向海内外游客隆重推出"891"秋冬旅游项目(即八项特色旅游活动、九大佛事活动、一个佛俗民情年)。在秋季来临之际,五台山旅游将高潮迭起,好戏连台。  相似文献   

7.
开化寺在高平市东北17公里陈(土区)村附近的舍利山麓,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峰峦叠翠,溪水泻碧,松柏茂密,环境清幽,殿台楼阁掩映于绿荫丛中,四时风景皆令人陶醉:“冬积雪而煦妪,夏流金而清凉,秋浅琴琴兮籁乎绿竹,春日迟迟兮笑乎异花”,是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译播和佛教的发展,僧诗就开始产生。千百年来,缁林诗风兴隆,弦歌继响,诗家辈出,或寓教于诗,寄禅于诗,或以诗喻道,以诗谈禅,杂以说唱,配以书画,使古老艺苑绽一奇葩,为中华诗坛增一瑰宝。在两晋南北朝时,就有高僧支遁、慧远,鸠摩罗什等作了不少示法诗、喻道诗。到唐代,我国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古代僧诗也得到蓬勃发展。王梵志、皎然、齐己、贯休、寒山、拾得乃至包括贾岛(曾为僧后还俗)如摧灿群星闪烁在盛唐诗坛。“若有人兮坐山祖,云表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漫兮难征。独惆怅兮狐疑,寨独立兮…  相似文献   

9.
在首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仪式上,为了达到旅游淡季不淡的目的,五台山向海内外游客隆重推出"891"秋冬旅游项目(即八项特色旅游活动、九大佛事活动、一个佛俗民情年).在秋季来临之际,五台山旅游将高潮迭起,好戏连台. 此次推出的"891"旅游项目,将进一步彰显世界遗产地特有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相思之苦被月光冲淡,倩影似有似无的意象引起了诗人审美的愉悦。宗白华先生曾赞叹道:“月亮真是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为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起在眼前。”(宗白华《 美学散步》)月亮的神秘魅力引起中国古人的关注:“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在《天问》中充满赞叹,月亮总出现在阔大苍凉的宇宙,而月的神韵、月的风采是那么冲淡高古,那么浩雅悠长。尽管人世间“逝者…  相似文献   

11.
启迪     
夏天刚过,连续下了几天的雨,秋老虎好像失去了威力似的。往日的毒辣、强悍,跑到哪去了!听老百姓说:在立秋之日逢到下雨,这个秋季便是顺秋了。  相似文献   

12.
正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他从汉王逸赋《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写下《高旻寺碑记》,高旻寺一名由此得来。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5)名平战国楚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其代表作<离骚>等作品"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屈原虽非文艺理论家但其辞赋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九章·惜诵>开篇曰:"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诗人自述创作动机和目的的表白是理解屈骚美学的关键所在,更成为后世一个源远流长的美学传统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4.
象鼻虫之碑     
先哲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此言千真万确,令人不能不信服。这里说的关于象鼻虫的真实故事,就是一个精彩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蝉雨湿轻愁     
正汪曾祺在《夏天的昆虫》中描述:"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流露出汪老对乡村诗性恬淡生活的缅怀和眷恋。三国曹孟德曾作《蝉赋》:"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噭噭而弥厉兮,似贞士而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  相似文献   

16.
丘祖《石番溪集》收录词一百三十四首 ,共用四十七个词牌。丘祖精于词律 ,既知词牌本名 ,又掌握诸多别名 ,在填词时多用别名 ,甚至还自创别名。这种情况在全真教祖师的词作中极为常见 ,他们的词作已形成独立的词风 ,许多自创词名本身就带有浓郁的道教色彩 ,但在依调填词、恪守词律方面 ,又极讲究法度 ,使词学家们无可挑剔。词牌的别名犹如人的别号 ,大部分词牌皆有别名 ,少者一两个 ,多则二十余。别名繁多 ,给阅读带来麻烦 ,令人无所适从。而现代读者对词牌别名已十分陌生 ,查阅一般词书和《词谱》 ,一些别名又未见注明 ,所以查找起来如大海…  相似文献   

17.
山水画论中论及"四时"常与"气"相关联,而先秦哲学中多谈"气",而后又与"象"结合,即为"气象"。本文以"四时"中"秋"之气象为例,着重阐述了山水画论中"秋"之自然形态、画面营造、意境建构等诸多方面,进而总结了山水画秋境萧疏、明净的气象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知音之交——伯牙子期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有一天,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能想到。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后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相似文献   

19.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作为美术课程的主要价值放在了第一和第二,也就意味着在小学阶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尤为关键。"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先后深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简阳市射洪坝第一小学、简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简阳市东溪镇建政村小等省内知名小学、县级名校、农村边远地方村小等地,通过跟随堂课、主讲、与一线教师交流等方式,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出"三借三引导三提升"的模式,有效增进了美术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度,助推美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道在何处?常人迷茫,不知如何寻求。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经》第34章)。庄子在《知北游》中明确指出"道无所不在",并指出道之存在的可能位置,譬如在蚁蝼、在秭稗、在瓦甓,甚至在屎溺。按庄子的说法,道弥散于天地间,一切皆因"道"而立。《淮南子》发挥庄子大义,言"四方皆道之门户牗向也,在所从窥之"(《淮南子·说山篇》),意思是说,四面八方都有道的门和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