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45岁的"大黑马"周群飞以500亿元身家成为新一届中国"女首富",这是胡润女富豪榜发布十年来诞生的第四位女首富,也是2015年"全球白手起家女首富"。然而,周群飞的成功却源于两次小小的创新。提起周群飞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是谁。但是,周群飞可能是与全球人"接触"最多的人。因为,人们的指尖每天都在周群飞生产的手机面板上点拨。于是,人们猜想周群飞可能是富二代,或者名校学霸。但是,真实的周群飞什么都不是,她最初只是一位初中辍学的打工妹。这个身  相似文献   

2.
那一年,是耶鲁大学建校300周年校庆。耶鲁校友、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埃里森应邀参加典礼。在典礼上,埃里森当着校长、师生和贵宾的面,说出了一段让人想不到的话:"所有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师生,都自认  相似文献   

3.
正一则中年男子大喊"你爱我"纵身一跳的自杀视频近日在网络流传,该男子因为不能面对与妻子离婚的事实,而选择了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球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约每40秒钟死去一人,自杀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因战争、谋杀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为此联合国将每年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引起全世界对自杀现象及有自杀倾向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德国是个爱书和崇尚阅读的国家,"德式阅读"闻名全球。所谓德式阅读,就是德国社会有浓烈的读书习惯、读书氛围以及良好的读书设施。据统计,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几乎每户德国人都有"藏书阁",有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特定的人的观念,世界主义公民具有正义感和善观念这两种道德能力,拥有理智理性与合情理性的理念,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这样一种人的观念也预制了全球正义的核心理念:全球正义是全球制度的首要美德;个人是全球正义的终极关怀单元;伦理普遍主义是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倡导平等主义的全球分配正义。作为世界主义公民的人的观念与全球正义理念是紧密相连、彼此印证和相互支撑的。  相似文献   

6.
释净因 《法音》2020,(2):21-23
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把动物关进笼子,而今年春节,动物却"成功"地把十几亿人关进了"笼子"。危急时刻,中国国家疾控中心对外宣布:此次病毒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事实上,近年来大规模传染病的背后,都有着同样的四个字:"野生动物"。为了一口"野味",直接导致病从口入。一只小小的野生动物,引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封城",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的风暴和危机。  相似文献   

7.
俞吾金先生在《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发表《黄金律令,还是权力意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题的新探析》一文,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价值提出质疑,他从道义论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提醒大家警惕功利的过度,这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等值语句是"施于人,己所欲",而非"己所欲,施于人";它的适用范围只能是道德领域,把它认定为总是滑动在利己主义和权力意志两个极端之间,是不妥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它不会必然导致"群氓理想",引发"弱者道德的统治";在道德领域,人的忍耐与克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价值多元的普遍存在,所有格言警句都难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不是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但它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讨生命伦理学的起源,并阐述了不同理论支持者的观点,发现无论准确的生命伦理学历史起源是什么,目前生命伦理学已经变成了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它在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不仅仅是欧洲人或亚洲人,也是世界公民和一个全球道德共同体的成员。生命伦理学对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并不是因为它是"拿来"的,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框架去解释和管理正在经历的变化,这个变化包括了目前所有的国家和文化。然而,这个框架的解释和应用必须依据本土环境。因此,现代生命伦理学具有全球性和本土特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全球政治伦理是人们在全球化时代的一般性政治价值规范和约束规则,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逻辑在全球扩张的影响而面临多重困境。"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在当代的深化发展,其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蕴含着平等、公正等政治伦理内涵,顺应了当代全球政治伦理变革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中外政治伦理的反思、扬弃与发展,是中国为全球政治伦理变革贡献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全球分配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全球分配正义理论的核心关注点是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利益或负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配问题,因此,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有权利获得什么,以及谁实际上应该为我们提供那些我们有权获得的东西。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全球分配正义理论论辩的基本框架,即两种区分、四种理论:关系主义和非关系主义理论、平等主义和底限主义理论。关系主义理论试图通过指出"这个世界的某种特征和状况"这样的事实来为全球分配正义的存在提供理由,而非关系主义理论则用强调"人人具有平等的道德地位"这一事实来为正义必须跨越国界提供辩护。底限主义者认为全球分配正义的关注点应该仅仅聚焦到人的基本需要和对严重贫困的缓解上,平等主义者则强调,即使我们缓解了贫困和满足了基本需要,分配正义仍然有正义的理由去反对已有的全球不平等。文章最后分析了底限主义与平等主义从国家责任、平等的公制、民族身份、国家强制等方面就"正义"是否应该跨越国界所展开的论辩。  相似文献   

11.
"第八次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0日至21日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广西伦理学会承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130多人就本次会议主题"国际伦理"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国际伦理及其基本问题 1.国际伦理与全球伦理 什么是国际伦理?有学者从国际伦理与全球伦理的关系角度,对国际伦理和全球伦理做了相应的概念区分.认为,国际伦理是国家之间的伦理,包括处理国际关系实务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行为准则等.  相似文献   

12.
正Max Pazak在全球顶尖的广告公司奥美集团担任艺术总监,一次与女文员Kayli到南非开普敦出差,看到那里有很多衣不蔽体的流浪者,Max说:"要是给他们送些衣服就好了。"Kayli说:"是啊,现在很多像我这样的白领,有很多多余的衣物。"办事那几天,Max看到在寒冬腊月,很多人还穿着单薄的破衣,很多穷人流浪街头。他便想  相似文献   

13.
全球生态伦理建构的两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深切地认识到,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一种全球性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以便人类采取一致的行动。全球生态伦理是一种进步的全球规范伦理。然而,在现实中,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超越全球生态伦理建构的两难,需要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4,(4):63
<正>[新华网]财富品质研究院近期的一项统计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中国奢侈品市场去年本土消费为280亿美元,增幅3%,境外消费则进一步加强,达到740亿美元,即中国人去年奢侈品消费总额为1 020亿美元,合6000多亿元人民币,是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随感]"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夫鸣 《天风》2009,(3):41-41
在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各地市场普遍低潮时,市场通过各种手段来刺激消费,有些地方甚至喊出了"消费就是爱国"的口号.无可厚非,人是通过消费来达到物质生活之满足的.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11)
<正>经文:路8:16,11:33-36;太5:14-16"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一百多年前,一位天津的老者问道: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一位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派一支队伍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南开先生"的张伯苓。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在全球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前不久,我们再次迎来喜讯,北京携手张家口成为2022年冬奥会  相似文献   

17.
<正>一"走出去"是中国企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是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构想,这一构想的全面实施推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助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势下,"一带一路"倡议驱动效应凸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全球正义问题的论争中,当代著名伦理学家吉莉安·布洛克提出了一种富有影响力的全球正义观念。其要旨是,全球所有人都应得充足的资源与机会,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以保证过上一种最低限度的体面生活。布洛克这种以"充足"为基础的"弱世界主义"观念旨在挑战过去几十年间流行的"强世界主义"立场。她意在探究,为什么要用"消极的"机会平等替代"强世界主义"主张的"积极的"机会平等;为什么差别原则无法作为全球范围的分配原则;为什么只有"基本需要",而不是"基本权利",才能作为全球正义的价值基础。布洛克的弱世界主义理念的确很有吸引力,但其相关诠释和论证很难站得住脚,其弱世界主义方案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庚子年,注定是被载进人类史册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抗击疫情"成为了世人永生难忘的2020年关键词。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残酷的战"疫"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亲历者、参与者,都是共同抗疫的奋斗者。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穆斯林兄弟姐妹。在这场严峻的抗疫斗争中,广东各族穆斯林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困难,没有退缩,心存大爱,经受住了残酷严峻的考验,传递了暖人心房的人间温情,共同在南粤大地上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战"疫"之歌。  相似文献   

20.
全球正义与全球贫困现象内在关联。全球正义是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追求,当代全球正义的追求是以最基本的人的需求为对象的正义诉求,在人权清单中,全球正义把生存权看成是最根本的权利。全球正义理论从最基本的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当代人类社会的紧迫问题。人道主义援助是解救当代全球贫困的另一进路。首先,人道主义援助的困难在于人们把责任看成是分内应当承担的,而把仁慈捐赠看成是超义务的。其次,从权利与义务的相关性来看,作为人人具有的生存权,需要一定的机构或个人承担相应的义务。然而,仁慈捐赠的义务并非是完善的义务,不具有强制性;最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与民族主义以及同胞偏爱并非完全是一种制约关系。但是,全球正义作为一种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