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伟 《天风》2003,(11):4-5
什么叫试探 试探,是指一种诱惑,或是攻击、败坏等,目的是引诱人犯罪跌倒。试探来自撒但,因为他的名字就叫“那试探人的”(太4:3)。经上指出:“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4,15)。  相似文献   

2.
正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更是如此。"干净是美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干净,不单单是指外貌的干净,更是内心的干净。保持形体的干净好办,勤洗脸、勤洗澡、勤洗衣等等,这些都容易做到,但如何保持内心的干净呢?那就是做到常自省,就像古人说的"每日三省吾身",用自省来检讨自己,剔除缺点和不足,让自己做一个内心纯粹的人、干净的人。  相似文献   

3.
你为何忧愁?     
刘建安 《天风》2007,(20):33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箴言17:22亲爱的弟兄姐妹,你有过忧愁吗?你现在还在忧愁之中吗?你愿意自拔吗?请听神给我们的教导,不再忧愁!哥林多后书7章10—11节:"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  相似文献   

4.
习惯     
郭文文 《天风》2007,(20):48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其中,有许多好的习惯,但也不可否定也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不晓得你有没有认真地思想过自己的这些习惯呢?我就看到过这么一个关于"习惯"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正倾听他人比自己夸夸其谈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不喜欢与人争辩的,至少是他不愿意与人争辩,他说:"争辩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让人心生厌恶,甚至树敌。""我发现,除了律师,大学里面的人,以及在爱丁堡市长大的各色人等之外,智者很少争辩。""知识只能通过耳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嘴巴。"富兰克林坚持这一原则,是  相似文献   

6.
正俗世,熙熙攘攘,打打闹闹,坑蒙拐骗,等等,显然,它不是一个清净之地。而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我们只能闹中取静,俗中取雅,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自主。《徒然草》里有言:"不要用心于外物,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独处。一旦把心放在世俗,就免不了被它迷惑,失去自主。比如和别人交谈,总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就做不到言为心声了。又不免有和人嬉闹的时候,有和人  相似文献   

7.
北村 《天风》2009,(8):53-53
消费是个可疑的词.如果"消"有消灭、消失和消亡的意思,那就是"使之减少"; "费"如果有消耗、耗费和靡费的意思,那就是"耗尽一切".无论何解,仍是不解:如果一切以斩尽杀绝为代价,地球上的东西不久将消费干净,人也就灭亡.这样,不如把消费干脆说成掠夺.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5,(1)
<正>有人认为,经文既定,如何能改?也有人说,金句变拗口了,反倒难背,就如将"悖逆之子"(参弗2:2)修订为"悖逆的人";"可怒之子"(参弗2:3)修订为"生来就是该受惩罚的人"。究竟《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修订有何原则?现引用《以弗所书》的经文,介绍《和合本修订版》的主要修订原则:忠于原文,又符合今天中文的用法和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记者,我习惯了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时,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前不久我采访一个英国籍的在读博士,本来在艺术学校当老师,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伦敦搞三维动画,同班同学好多都在好莱坞挣大钱。这么一个人,无意中看了一场京剧演出,整个人就被京剧迷住了,书不教了,博士也不读了,抛家舍业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来学京剧。什么压腿、踢腿、下腰、拿顶,受的那个罪,说出来人家都不信。人家问格法:"你那个条件干什么不行,非得来中国唱戏干吗?"格法很奇怪:"京剧美啊,你们的国粹嘛,所以我就来了。"这  相似文献   

10.
毛颂赞 《天风》2014,(3):40-41
<正>在瑞士,不同年龄公民用的户籍卡都相同,所以即使是孩子也有"财产状况"这一栏。而瑞士人习惯在这一栏为孩子填上"时光"。的确如此,生命是上帝在每一个人账户中存放的一笔储蓄。昨天,已经是你花出去的;明天,是你不能预支的;只有今天,才是你带在身上的现金。人的生命太短了,折算天数,也就是三万多天不得了啦!但是,实际上人的一生无一例外地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过好这"三天",就能过好一生。昨天,它已经过去,一去不复返。昨天的日子很长,说不清有多少天,但不管有多少天,我们千万"不可忘记他的一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义"由性所发,以"羞恶之心"为"端",隐含于其中并关联性之本然,超越了对象性关系的内外之分而具有普遍性。作为"人路"的"义",也是性善之动能的展开,既表现为对善的思、求,也表现为对恶的自然抵制。义路既落实到按照心性要求的人伦关系,同时也承认身体性的角色人伦关系,孟子以此勾画了"义"的人伦秩序。义通过生出的浩然之气,构成了人成为天民的条件和通向获得天爵的道路;义路最终又归结到"性"、"心"上来。  相似文献   

12.
采英拾贝     
《天风》2016,(2):54-55
正人的两眼是平行的,但却常不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却总好偏听一面之词。我们天天称神为父,可是却时时表现得像孤儿!不要以为你有了房,其实这只是你来世界旅行途中的一个帐篷。祈祷应当成为习惯,但仅仅是习惯的祈祷就不是祈祷。所谓门槛,过去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成了槛。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的街头巷尾,几乎很难找到垃圾桶。日本人出门会带上垃圾袋,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带回家,这几乎成为日本人的国民习惯。"日本大街上没有垃圾桶,为什么街头还这么干净呢?""因为自己的垃圾自己带回家。"这段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街头采访过路市民的视频最近在朋友圈火了。在日本,无论繁华的街道还是乡村僻静的小道,除了饮  相似文献   

14.
小王在联欢活动中认识了女性小蒙,两人初次相识都对对方有较好的印象,小王就开始了恋爱攻势,想约小蒙单独活动,以便进一步加深了解,但是虽然有时相约成功,而有时却被小蒙以种种借口婉拒了。小王百思不得其解:自从两人相识及交往以来,自己没有什么失礼的言行,并且看得出小蒙对自己也很有好感,为什么她的反应却不是很积极呢?  相似文献   

15.
徐晓鸿 《天风》2018,(5):25-27
譬如说言,魂魄在身上,如地中麦苗,在后生子~1。就像(人)能说话,(是由于)灵魂在身体里面,如同地里的麦苗,之后生出籽粒来。  相似文献   

16.
李永和 《天风》2003,(2):14-14
保罗做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当时彼得在耶路撒冷作使徒,他教会的信徒都是犹太人,犹太人不与外邦人一同吃饭,最初是因为犹太人不吃不洁的牲畜,但后来渐变成犹太人一种带有优越感的传统习惯,以致看不起外邦人,认为他们是污秽的。彼得是使徒,当然明白在福音原理下并无犹太人与外邦人之分。在主耶稣里面,大家都靠他的恩典得救,本都是罪人,还有什么洁与不洁?所以他到安提阿时,也跟外邦人一同吃饭;但后来耶路撒冷教会的犹太人来了,他们习惯不与外邦人吃饭,彼得因怕那些犹太信徒,也就不跟外邦信徒一起吃饭了!甚至,连巴拿巴也跟着彼得,与外邦人隔开了。保罗一见他们所行的与福音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责备彼得,而且是非常严厉的责备。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们觉悟了宇宙生命的本质后,超越了自私自利,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慈爱心;当我们避世修炼,生命圆满,静极生动,生出的也是慈爱。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虽然不同,但成功的标志是一样的,那就是慈爱。道教有一位慈航道人,在佛教名为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大家都去崇拜她?因为她慈爱。人们为什么会崇拜慈爱?因为人世间有苦难。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为了解除人间苦难。那么苦难的成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接纳痛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只猴子跟随主人多年,整天被耍来耍去,便生出想当人的念头。一日,照例被耍了一通,向众人要过小钱后,猴子便向主人提出喝口酒的要求。喝罢酒,仗着酒劲儿,猴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猴子道:"我跟您这么多年,没功劳也  相似文献   

19.
干净     
正读文章好比喝一壶陈年的女儿红,不去看作者的背景、名气,也不用分析文章的主题,就是冲着文章里展现出的那一份干净。写文章则如同品一杯炒青,要有一份干净的心境。内心干净,才能不慌张,不比拼,不着急,不求功利。为自己写,为自己喜欢的人写。干净的文字,字里行间,透着闲情。有了闲情,自然就有韵致、意趣。如弹着古筝凭栏远眺的素衣女子,如身在云端低回盘旋的鸟儿,如比翼双飞花间翩然的蝴蝶,如飘逸潇洒临波照影的白鹭。  相似文献   

20.
<正>不知从何时起,我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六点起床,洗漱完便开始读经。每天坚持读三十章,读完第一遍,又开始了第二遍、第三遍……通过读经,我不再茫然,我知道我当做什么,并怎样去做。我的生活有了准则,凡事要讨神的喜悦,并要造就人。同学见我将圣经"刻在心版上",便来"取经",问我:"读经是否有速成?是否有在短时间便记住的方法?"我笑了笑,和同学分享我的故事:有一天,我依照习惯,提早来到会堂等待聚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