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一忧黑。一白遮百丑。女人们恨不得也能像某些药品一样保存在阴暗潮湿处,免受阳光照射。为了能不黑,她们夏天削薄短发,盘起长发,却又在头发之上捂顶帽子;她们袒肩露背却戴围巾般拖着的披肩;穿无袖衫,再戴袖套;穿迷你超短裙、着只有两根带子的拖鞋,却又让连裤袜从脚束到腰;她们用各种牌子的洗面奶,用最名贵的香皂,涂增白粉蜜、贴黄瓜  相似文献   

2.
张冰 《管子学刊》2010,(4):92-94
"八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木类乐器有着特殊的作用。木类乐器之属"柷"状如漆桶而有椎,"敔"如伏虎,背有鬛二十七,在礼乐中的演奏中分别用于乐起与乐终,起到了率领礼乐演奏起止的关键作用,后世"柷"、"敔"在儒家礼乐思想"八音和谐"中起到特殊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研究"八音"的意义所在,认识到木类乐器的作用更有着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很多职场新人都有拖延症,老板交待的事,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他们不知道老板都是性急的人,老板的期望是"今日事,昨日毕"。天气越来越热,某工艺品公司合金车间的炉前温度都已经达到60多摄氏度,炉前工真可谓挥汗如雨,老板为订单着急啊。车间主任张勇建议说:"就上半天班。"老板说:"订单怎么完成啊?"张勇说:"能够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你怎么保证?""因为我们在新员工培训  相似文献   

4.
妥木斯先生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以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艺术认知,以草原为内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被国内理论界誉为"草原画派"的奠基人。妥木斯先生的《妥木斯谈艺摘录》是其艺术经验的理论总结,分为"谈技法""谈创作""艺术与生活"三部分。妥木斯先生的艺术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精神及情怀,为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关于油画的民族化问题,妥木斯先生上做出了探索与实践,成果斐然。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山水画到了两宋时期达到高峰,屋木在山水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屋木"一词在《圣朝名画评》中,以画学中第六门———屋木门出现,记载描绘宫室的画家及地位。然而不同时期屋木的形象发生不同的变化,从唐宋时期的工整精细到元明清的简洁概括转变,屋木的形象越来越简单。文章从社会历史背景、政治思想等发面分析屋木形象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周南·樛木》一诗有两个关键词: 一为"樛木",一为"君子"。二词的解说,与整首诗义关联密切。无论"樛木"还是"君子",现代诗学背景下所作说解与古典诗学背景下之说解均相去甚远。对待传统说解的态度,不能简单斥为 "好笑"或 "附会",而应当审慎地理会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思想内涵,方有可能真正理解《诗》义,并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术传统的接续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彝族毕摩文献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精神信仰、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其中,"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的内容除贯穿于有关天地万物构成及社会生活的描述中外,还有专门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篇章,并附有"付拖图"和"鲁素图",有学者称为"五生十成图"和"十生五成图",蕴含了数理文化和彝族先民对世界构成的认识,在用于某些择吉及预测语境下有孝道的意味。而且,"付拖图"和"鲁素图"与河图、洛书有同质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易学文化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占卜术(Divination by trees),作为一种宗教前兆文化形式,在中国整个青铜时代都极为盛行,并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占卜术种类繁多,其中以"星占"、"梦占"、"龟卜"、"蓍占"等形式最具代表性。然而,此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占卜形式,即使用木质材料如木筷、木签、木轮、木筐、树枝等作占卜用具,对人与事进行预测;或者用树木作为获取兆象的媒介,以树木的长势与存在方式,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及未来运数的参照,进而完成对人生的预测,本文将此种占卜形式定名为"木占术"(Divination by trees)。笔者认为,较之其它占卜形式,这种"木占术"在中国古代最具有原生态文化意义。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木占"文化的存在形态,更利于揭示出"生命一体化"观念的宗教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正记忆中,所有难忘的事情都发生在夏天。"夏天"两个字,天生就像台湾的小清新文艺片,不由得在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窗外的知了在茂密的树枝间不知疲倦地歌唱;数学老师在讲台上扯开嗓子、唾沫横飞地讲解一道道艰深枯燥的立体几何与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装饰材料方面的一大情结是恋木情结。自古以来,木材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文化、宗教、技术、审美的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恋木情结的生成。恋木情结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木材装饰的特质与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自然而然形成了独到又富有魅力的建筑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 琵琶,藏语称之为扎年琴,是藏族地区普遍流传的一种弹拨乐器。"扎"即音,"年"为悦耳。"扎年"原意为悦耳动听的声音,或悦耳的乐器。由于藏区不同的方言,也有记成"扎木念"、"扎木聂"的。有些地方也称为"拜翁"、"拜帛"、"归布"等。因张有六弦,汉语又称为"六弦琴",早期文献中称为"琵琶"。  相似文献   

12.
智慧语丝     
正人最好的状态是探寻的状态,你会发现许多人在不同的领域探寻同一真理,受同一"光源"的吸引,在黑暗中你也不孤独。——潘石屹毕业是千百万个夏天的故事,千百万个人,千百万个不同的夏天,相同的只是告别。——《像狗一样奔跑》下雨天的时候,我常这样祈愿:但愿世间的  相似文献   

13.
正推开门,在玄关处换上拖鞋,放下行李,挑一本书,取一杯咖啡,将自己陷进舒适的沙发里,进入文学的乌托邦世界。你以为这是回家了吗?不,它是一座幽静雅致、如诗如画的书店,这里的书只读不卖。无数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因为这里是心灵宁静的"家"之所在。它就是位于杭州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麦家理想谷",创办者是被誉为"中国谍战之父"的作家麦家。2008年,麦家去巴黎旅行。漫步在塞纳河边时,一间莎士比  相似文献   

14.
肩水金关汉简73EJF3:447号木牍所记内容与式占有关,后世文献称"推天乙所理法""天一治法""天一贵神治旦暮法"等。可惜木牍保存状况并不理想,文字磨灭严重,以致整理者和后来研究者的释文及复原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通过仔细辨识木牍文字,对这一内容作了新的复原,并指出这是截至目前关于此内容最早的文献记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正结婚时,烫金的大红请柬上写着——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婚后3年,我们仍然相爱,但不再相亲。每每为鸡毛蒜皮吵得天翻地覆。吵急了眼,什么狠话都说得出来。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不过了,离婚去!"第一次喊出来时,连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老公却积极响应:"好,现在就离!"我怒冲冲地穿戴好,催他快快出门,早做了断。他穿着睡衣拖鞋,起身就走。我喝道:"你这样像个神经病,穿齐整一点!"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汉学家马利奥·沙巴蒂尼曾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作过一番评价,直言其"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文艺思想传统(主要是道家)之木"。对此,朱光潜在20世纪80年代数度作出回应,表明自己实则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儒家传统之木"。本文对朱光潜思想展开重新考察与梳理,认为其实际上有一个由偏于道家向偏于儒家的发展过程,及至20世纪40年代,其儒家文化立场已经非常成熟、稳固。此时他以儒家的礼乐文化之木接西方近代美学之花,在中西文化互释中阐发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并寓以自己"美善合一"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拖姑清真寺是滇东北昭通地区回族穆斯林的祖寺,位于鲁甸县城10千米的桃源乡拖姑玉盘山中,周围农田掩映,农舍簇拥,青山怀抱,呈现出一副清新淡雅、宁静祥和的景观。生活在昭鲁地带的回族穆斯林引以为骄傲,对其历史的来龙去脉可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拖姑清真寺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类,一类是地方志里书写的拖姑清真寺,  相似文献   

18.
自省是大智     
《中国宗教》2012,(8):5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  相似文献   

19.
正"因为自己爱折腾爱说话,所以超级演说家适合自己,一定要去超级演说家折腾一下。"这一折腾不得了,从大学玩辩手到现在的邱晨,曾是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队成员,2007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四强,2013年"星辩"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可在《奇葩说》第二季结束时,她给自己贴了许多标签:没底线的辩手和不靠谱的记者,干不下去的编辑和半路出家的设计,没动力的创意人和穿拖鞋的管理者。标签一贴出来,她又自嘲地说:"这世上,最看不顺眼的便是自己!"  相似文献   

20.
正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财大气粗的财主,他家的院子里堆放着红松木、杨木、桦木和柞木等木材。每当有贵客临门,财主总是指着红松木向客人显摆:"看,这就是珍稀名贵的红松木,这可是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深山老林里偷拉回来的,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客人们啧啧称奇的赞扬声中,财主赚足了面子,红松木的自尊心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样时间一长,红松木便愈发清高孤傲起来。这年冬天,财主的老父亲去世了,财主跟家人商量,打算用红松木为老父亲打造一口棺材。红松木一听连连摆手,它对财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