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破不说破     
正清人笔记《道学贪诈》记载,曾国藩以大学士、两江总督治军于安庆,开幕府揽人才,一时称盛。有个叫杨长年的幕僚,写了篇《不动心说》呈给曾国藩,曾国藩读完,置于案头。当时曾氏门下有一得意门生李鸿裔,看后就从旁题诗予以讥讽:"二八佳人侧,鸿胪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结果挨了曾国藩一顿狠批。曾说:"那些人以此为名,我就以此来要求、拘束他们。何必道破他们内心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  相似文献   

3.
正陈宝箴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仅才学出众,更是怀有一颗忧国之心。维新变法时期,作为湖南巡抚,他是唯一支持变法的地方大员。管理安徽、江西、江苏三省军政事务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与江西巡抚沈葆桢发生矛盾。起因是,曾国藩的湘军军饷紧缺。为了筹措军饷,曾国藩除了向中央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时的曾国荃可谓精神焦虑、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从而萌生了退朝还乡的念想。  相似文献   

5.
正笨拙的人没有智力的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曾国藩并不是天才人物,他的智商不过中等。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劲一路到底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5)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理学修身,往往被认为奠定了他一生学术、事业的基础。但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手书日记的仔细分析,发现这一时期修身日课的最大特征在于对"心"的无限苛责,结果导致曾国藩在心理与身体上的极大压力并引发重病。病后,曾国藩改换了修身方式,才进入了学术与事功的新状态。同时,这一修身方式变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曾国藩个人,更开启了中国儒学传统在近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进行系统考察,属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奠基工作.首先扩大了文献材料的选择范围,将这些材料分类处理、概括,按曾国藩生平活动的时间顺序编制成"曾国藩治<易>活动年表".在此基础上,以曾国藩七次大规模或系统的读易活动为主线,系联曾氏相关学术活动或事件,将曾国藩治<易>活动归纳为五大阶段,并归纳概括出这五大阶段曾国藩治易的特点.通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的系统考察,认为易象问题是曾国藩易学思想的特质,它不同于一般易学的象数问题,而是曾国藩一生追求义理、文境、道义之间相融相生的栖息地.这是今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曾国藩向来清廉节俭,不贪权亦不贪钱,尤反行贿受贿的不良作风。李鸿章新任官职时,曾请老师曾国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饭,全家上下都非常高兴,可没过多久,曾国藩的两位女儿为争一条"新"裤子打了起来。两姐妹出门就靠这一条新衣撑点门面。姐姐说这条裤子是去年去伯母家,伯母看她衣裳破旧为她买的。小女儿争抢不过姐姐,在一旁泣不成声。曾国藩弯下身安慰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有个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用一天,为什么卖掉它却要一年?"门采尔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曾国藩率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作战,连吃败仗。幕僚草拟奏章,中有"屡战屡败"字样,曾国藩改成了"屡败屡战"。同样两词,  相似文献   

11.
正这些日子经常失眠,晚上大概能睡两三个小时,失眠躺在床上是最难受的,于是起来翻书。昨晚,阅读曾国藩的《茶余偶谈》,这《茶余偶谈》大概就是曾国藩的日记,在这些偶谈当中,我发现曾国藩也偶有失眠,尤其是在己未年十月(1859年农历十月)这段时间,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8岁,那么曾国藩失眠都干吗呢?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  相似文献   

12.
晚清名人联     
正左宗棠字季高,他相当自负,觉得自己就是那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给别人写信,常常署名"今亮""老亮"。当然,他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不但目光敏锐,料事准确,与人辩论更是口若悬河,咄咄逼人。有一天,他不知为了什么事与曾国藩辩论不休,各不相让,曾国藩戏出一联:"季子敢鸣高,与予意见大相左。""季子"似指春秋时期吴国  相似文献   

13.
龚小峰 《学海》2007,(6):102-105
"刺马案"是清代四大疑案之一,其主角是两江总督马新贻.他是上海戏院所演"刺马案"里那个阴险狡诈、负友渔色之徒,还是同治中兴名臣、一代循吏?本文试图通过他在两江总督任上有关江苏的一系列政事,廓清百余年来笼罩在他身上的重重迷雾,还原他的真实面目,给他以较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老家有句俗话,叫"见好就收"。意思是说,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物质利益或荣誉之后,应该知足,不要再生贪心。我的老乡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威望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许多人劝他做皇帝,这些人中有他的部下、挚友甚至亲弟弟,但曾国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毫不犹豫地解散了大部分湘军,以换取慈禧太后的放心。他是懂得"见好就收"的。盈满则亏,懂得见好就收的  相似文献   

15.
无事此静坐     
正读到唐代王昌龄的《宿裴氏山庄》——"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喜欢"静坐"这两字,有一种任外界人潮拥挤,我自觅一段清幽时光,沉淀自己,静待花开的意境。静是难的,所以胡兰成说桃花难画。曾国藩修心之初,饱受好动轻静、心无定向之苦。他曾在日记中坦言,内心"素有忿恨不顾之习,偏于刚恶,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而修心初见成效后,曾国藩说:"心动则神  相似文献   

16.
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他的学生李鸿章推荐来的3个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很长时间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与佛教张一呜林则徐(1785~1850)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功勋卓著。林公又是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杰出先驱,鸦片战争时的著名抵抗派领...  相似文献   

18.
正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无中生有。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  相似文献   

19.
1854年,曾国藩率领水师进攻太平天国,本指望着一战全歼匪军,没想到,由于轻敌冒进,在靖港被太平军杀得七零八落,所率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曾国藩伤心至极,投水自尽,好在被部下及时救起。几天后,左宗棠听说了这件事,便来到了曾国藩设在水陆洲的帅帐见曾国藩。  相似文献   

20.
正人生一世,需要吃饭、穿衣、住房、乘车、赡老养幼,有得失之心本很正常。然而,除了适度的得失之心,也得有"分润之心",也就是有能力时,我们必须懂得分利给别人。曾国藩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这个大家庭以祖父母为核心,包括曾国藩的父母、叔父母与其弟弟、弟媳、侄儿、侄女。曾家的经济来源除了土地上的收入,就是曾国藩不定期地从北京捎回的白银。这些白银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上千两。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家庭要和睦,那些有能力支撑家庭的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去除利己心。其次,他给母亲寄了五两银子的零花钱,马上觉得有点不对,因为没有给叔母零花钱,于是嘱咐家中的弟弟给叔母也送上一份。并且立下规矩:以后自己每年给母亲、叔母零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