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系对"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回应。该说法认为,朱子以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先天方位"思想作为诠释《参同契》思想的基本方向,为弥合其注释与正文之间的矛盾,朱子有选择地删改了《参同契》的文本。本文对该说的几个主要论据做出回应:针对在朱子之前《参同契》文本不稳定的观点,本文指出,《参同契》文本在唐代已经基本稳定,而唐宋之际阐发《参同契》的文献大量出现,导致了《参同契》与之相混同的现象;针对朱子首次把《参同契》所本无的"先天方位"思想强加到对《参同契》的解释中的说法,本文指出,在朱子之前已有先例以"乾坤坎离"释《参同契》的"牝牡四卦"的说法,而《参同契》本身也是陈抟、邵雍"先天方位"说的思想来源之一;最后,本文还就"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具体条目做出了分析,指出其判断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2.
《问答宝卷》解析——江南无为教觉性正宗派的传世经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同治年间,浙江金华人潘三多创立的觉性正宗派,是江南无为教发展后期的重要教派。潘三多针对姚文宇灵山正派无为教的种种弊端,提出大胆改革,主张回复无为教原始教义,被教徒尊为四祖。《问答宝卷》的发现,对挖掘觉性正宗派历史,揭示潘氏宗教思想,推进江南无为教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易参同契》是炼丹术理论的奠基性著作,由于资料的缺乏,对于这本书的文本组成与著者,历代学者有很多争议.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以文本自身的内证为主.《参同契》的文本经历了各自独立、混编至重编三个时期.其主要组成部分即四言经文和五言经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四言经文是对五言经文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经文主旨,简单地概括为外丹或内丹均不太合理,文本自身已经表明了内养性情和外用炉火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王威威 《哲学研究》2021,(10):66-74
"德治"倡导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法治"则肯定法律的至高权威,二者分别被看作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标志。而齐法家的代表作《管子》则既主张法治,也推崇道德教化,在礼义廉耻的教化之中融入了法治的因素,实现了德教与法治的结合。《管子》认为道德与法具有一致性,通过道德教化养成良好的风俗,民众就会守法听令,刑罚就可以减少使用;重视君主的道德品格在化民中的作用,认为君主以法约束自身并严格执法,可以引导民众敬畏并遵从法律。《管子》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君主首先应通过利民、爱民满足民众的欲求,进而推行道德教化,再施以严格的赏罚。利民、爱民和道德教化这两个环节都属于德治,而赏罚则属于法治。  相似文献   

5.
<周易参同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汉代易学构筑炼丹理论.孟乃昌推断:<周易参同契>东汉徐从事淳于叔通东汉末年魏伯阳三次成书.孟乃昌的推断证据充足.笔者推测,徐从事第一次成书时为一卷本,曾命书名为<龙虎上经>.淳于叔通第二次成书时扩为二卷本,大概没有变动书名.魏伯阳第三次成书时扩为三卷本,改书名为<参同契>.<周易参同契>包含内丹和外丹.魏伯阳讲述的黄老养性之术中包括成套的房中术内容.其继承了马王堆帛书房中术服气与性交结合在一起的作法和贵精原则,吸收了西汉阴道重节制的内容.黄老养性术标志着内丹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罗隐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儒、道兼修的人物,著有《太平两同书》等。《太平两同书》之宗旨,乃在力图揉合道、儒两家思想而提炼出一套供统治者采用的“太平匡济术”,全书分贵贱、强弱、损益、理乱等十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致太平”之“本”和“术”进行了讨论,其中既有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亦不乏深刻的辩证思维色彩。  相似文献   

7.
<周易参同契>被尊为万古丹经王,与内丹学的形成关系重大,对<参同契>的成书年代和内容性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而相应地对内丹学的形成问题就有不同的结论.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的考辨成果的基础上,对<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问题作一综合的分析,厘清其种种歧异之见,而得到合理而相对精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9.
李海峰 《法音》2008,(1):16-20
般若,梵语为prajana,意为智慧。般若是诸佛之母,是佛法的核心。般若思想从小乘到大乘经历了逐步的发展过程,小乘主要讲人空法不空,大乘初期讲人、法二空,后期又讲到空有圆融。在中国佛教史的著述中,一般论述般若思想的发展,到中观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同时,人们一般认为《华严经》与《般若经》中的"一切皆空"的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华严经》在说"空"时是有所肯定的[1]。笔者认为,般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在华流传之婆罗门文化典籍,婆罗门教徒在华活动史迹,以及夹杂在佛教艺术与经籍中的婆罗门教因子等等,论证婆罗门教曾来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11.
北京、承德、五台山为藏传佛教在汉族地区的三大中心。五台山不同于内地其他地方,它是唯一一处具有民间性、历史延续性、民族性的藏传佛教道场,也是内地唯一一处汉藏并存、青黄并济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大同华严寺诸佛像的见解,已经约定俗成,似无争议。但细加考证,发现今日流传的说法,尚有若干可疑之点,本文试就一些可资探索之处,提出讨论。大雄宝殿内现存32尊佛教造像。大殿正中佛坛上端坐着5尊金身佛像,为明代木雕与泥塑作品,佛像高3.1米,莲花宝座高2.9米,佛像造型面相圆满,上额较宽,螺髻顶上有桃状宝珠。佛座为长圆抹角形,雕仰覆莲,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附郭城隍庙进行实证考察后认为,附郭城隍庙在五代至明初之间曾有少量存在,明中叶开始大规模建立起来。但这两个时期建造的附郭城隍庙,因为所依据的信仰观念不同而有着本质的区别。尤为重要的是,明清时代附郭城隍庙的建造,使得城隍庙建置呈现出“一城数庙”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5.
《贤首宗付法师资记》一书披露了华严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新史料,对宋元以降的华严宗史研究大有裨益。如对高原、宝通、云栖、雪浪四大法系的传承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条列,以文字、图片和音像并用的方式记录了当代华严宗的传法盛况,透露出贤首宗“无尽藏灯大会”传法有“枝叶光茂”、“含晖发焰”、“分枝布影”三种不同的内部消息。而且对海云法师所倡导的新古典华严学也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也是研究当代佛教的直接资料。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法,既有传统,也有创新,其特点是求佛生活化、平淡化,以心为本,强调心佛一体化。马祖在教化弟子时,根据不同机缘因材施教,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个境界开示门人。  相似文献   

17.
圣凯 《宗教学研究》2008,50(1):80-90
摄论学派对<华严经>的研究,是以昙迁为中心人物而展开.智俨的师承:杜顺、达法师、法常、灵辨、静琳、智正,后四位皆曾受教于昙迁,都具有融合<摄论>与<华严经>的学风.昙迁<亡是非论>阐明"亡是非"、"无心"与"性起"观念中的"离相"、"不起"等观念相合,所以能够"顺性起".智俨是针对<瑜伽论>、<成唯识论>为三乘始教,而强调<摄论>为三乘终教;但是,他又将<摄论>置于"从始入终"的位置,唯识学经过<摄论>的中介作用,最后进入<地论>、<起信论>的终教.法藏通过接受摄论学派的"三无性同一无性",而提出"三性一际",最后归入<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建立了"法界缘起".  相似文献   

18.
所谓仁人,科学地看,不过是这样的人:他在利益不一致不能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并在自我生命与更为重要的社会利益或他人生命冲突时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在利益一致可以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为己利他或人己兼为,因而使为己利他超过他行为总和的一半而达到恒久,使无私利他与为己利他以及单纯利己(不损人己)三者之和接近他的行为总和;从而他极少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等恶的、不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华严风光     
奈良大佛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 ,它是日本华严宗的总本山。奈良时期是总国分寺。这座寺院是受圣武天皇的敕愿 ,作为镇护国家的道场创建的。东大寺的大佛也称奈良大佛 ,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这尊大佛在大佛殿创建后两度被烧毁。特别是1 1 80年源平之乱中 ,大佛殿全毁 ,大佛头部被烧落 ,身体部分半溶化。东大寺老僧重源费尽千辛万苦 ,将寺院修复。三百八十七年后的 1 576年 ,在足利末期的战乱中 ,大佛殿又被焚烧 ,大佛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大佛长期裸露在庭院里。江户时期 (1 60 3— 1 867)的公庆法师与大佛朝夕相处 ,立志修复大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