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子恺一生求真,趋善,爱美。他认为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学习艺术须涵养心灵和眼光,由此可抵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沟通的审美境界,即生命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我的思考起始于W.塞拉斯(Wilfrid Sellars)对所予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所作攻击中的一个中心要素。塞拉斯所想要破坏的不仅仅是传统经验论。不过,在其经典的《经验主义和心灵哲学》一中,他集中讨论了关于独立于后天获得的概念能力而在经验中所予的东西的看法。他强调,没有这样的东西能够与信念或关于世界的看法具有一种辩护关系。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将知识论的意义归因于(如此表述的)经验中的所予,那么他就是试图把至多可能只是一种无罪开脱的东西当作了辩护,借此,我简略地给出塞拉斯所作攻击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爱人舯特点就是找到了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夫妻就容易沟通。如果没有把握住爱人的特点,隔靴搔痒,不但事倍功半,有时还难免事与愿违。有位丈夫偶尔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妻子心疼多说了一句,丈夫就认为是“侵犯人  相似文献   

4.
"心灵观"是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个新生的研究领域,以心灵的总的构成、结构、运作、动力等最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它既是心灵认识向纵深发展的产物,又是继续推进心灵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围绕传统哲学中以二元论为基础的心灵观和潜藏在一般人心灵中的常识心灵观,学界已经展开了许多激烈争论,涌现出大量能够代表心灵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崭新成果,如外在主义的宽心灵观、延展心灵观、无政府主义的心灵观、叙事主义心灵观等,值得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理论体系时加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 ,即“普济”、“普度”、“普觉”作为基准 ,回顾和论述了 2 0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宗教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作者指出 :在 2 0世纪初 ,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中 ,以教育、慈善救济、医疗作为三项主要的切入点 ,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极大地震摄了中国人的心灵 ,中国宗教起而仿效。到了 2 0世纪 6 0年代后 ,东方的宗教则在欧美大行其道 ,这是因为西方人发现人的心灵才是真正主宰物质世界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意思是说,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辽阔的所在。一颗心,辽阔在哪?我想,辽阔在它不只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不只是进取的,还是回旋的;不只是立体的,还是多维的。那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投射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便呈现出了他的人格。东汉有个高士郭泰,性明知人,曾评价黄叔度说:"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相似文献   

7.
张再亮  鲁双喜  黄幸平 《天风》2003,(2):F003-F003
淡香的墨花,跳动的心灵,金陵协和神学院伊甸文学组的几位同学在冬季湿冷的南京依旧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分享他们的真情、直录他们的心语——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共情与移情概念的梳理,对共情与移情概念的差异与联系进行了分析.在执行、时间与实践操作维度上,移情与共情存在差异,与此同时,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相互整合的.它们已经成为心理咨询的基本术语,对两者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变动不居的心灵世界,为心灵找到一条理解、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06,(8):63-63
金易明在2006年第2期《佛教文化》上发表文章《纯洁心灵,缔结和谐——关于佛教与世界和谐之融洽关系的随想》。佛法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土教义一再将国土之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作者认为,缔造世界的和谐,须以纯洁众生的自心为滥觞。佛教教义对众生自心,全面系统的分析,鞭辟入里的揭示,其目的就在于促使众生转迷为悟,达到自心和谐安宁的境界。而佛法强调众生心理的调适、心灵的调伏,最终落脚处则在于世界的和谐安宁。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方向     
正人的心声,时刻指引着心灵的方向。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心灵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分割的矛盾又可爱的东西,它被包藏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方向在心灵中潜滋暗长。当你执著于痛苦、哀愁、烦忧时,说明你的心灵偏离了方向。心灵偏离了方向,容易花容失色,甚至满脸戾气。此刻,应该尝试放下,放下  相似文献   

11.
张远来 《天风》1997,(4):29-30
有人的地方总会有垃圾,而垃圾也是通过人去处理的。 误会,就是团契中的垃圾。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会。这些误会有时很短即可消除,有时却是一生之久也难以消除。它困扰人的心灵,扰乱人的情绪,污染团契的气氛,破坏教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有人的地方总会有垃圾,而垃圾也是通过人去处理的。 误会,就是团契中的垃圾。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会。这些误会有时很短即可消除,有时却是一生之久也难以消除。它困扰人的心灵,扰乱人的情绪,污染团契的气氛,破坏教会的和谐。要  相似文献   

13.
心灵,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多少次闪光?生命兑现给人的,正是这心灵闪光的可贵……然而,我心灵的一次闪光所留下的却是终生的怅惘。——好在,我敢于把它说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世间万灵之和谐,建筑于天人合一的大厦之巅;天人合一之境界,架构于清净恬淡的基石之上;清净恬淡之秉性,渊源于平和心灵的涵养之中。每个个体的心灵纯洁与否,与人间的和谐,以及世间天地人的和睦相应,有着莫大的关联。佛法特别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那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佛教净上教义一再将国土之清净的基础安立于众生自心清净之上。故此,笔者坚信,缔造世界的和谐,须以纯洁众生的自心为滥觞。一贯注重众生“心”之作用、笃行实践于“心”之调伏,应该由纯洁众生心灵出发,为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走在最前面的人,注定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这是难以与人苦的心灵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认为,儒学有宗教精神,但不是一般的宗教。儒学与所有人类高级的宗教一样,重视为人生求得一确定的安身立命之地。儒学中的自信精神,终将成为一切宗教的结局地。儒教即"人之本心本性即天性天心"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家之三祭中含有宗教意义。三祭中所表现的宗教精神依于一种"返本报本"的思想而立。三祭可使人的心灵兼具保存与创造之功。三祭否定原罪说,不是消极地求解脱罪苦,而是积极地报恩崇德。唐氏以宗教义理的会通作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消融各宗教间的矛盾与冲突,凸显了中国儒学宗教思想的特色。他不仅在儒学思想中找到了宗教性,而且把儒学作为人生的归宿。  相似文献   

17.
心灵的容貌     
前天和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却也非常玄乎的词:“心灵的容貌”,便禁不住问道:。心理学家总是说,可以通过测试来看清一个人内在心灵容貌的美与丑,然而,关键的是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你能否用更通俗一些的话,让我们也能学会识别自己或他人心灵容貌的美丑呢?”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且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实践中用美育构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教育界教学活动中的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9.
王华平 《哲学研究》2012,(9):77-84,128
何以知道他人有心灵这个问题,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心身问题一道被认为是心灵哲学中最为基本的两个问题。今天,它已不再那么频繁地被人提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是被转换成了何以知道他人的心灵这样的"心灵理论"或"读心"问题。这种转换淡化了怀疑论意味,增强了自然主义色彩。不过,撇开背景性的差别,问题的实质仍然是一样的,即我们是如何将心理状态归与他人的。笔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他心问题"一词的。  相似文献   

20.
心灵花园     
1对心灵来说,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生命,没有比心灵的自由快乐更重要的事了。一个听命于自我心灵的人,就是一个高贵的人;一个听命于自我心灵的生命,就是一个高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