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多数研究道教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种怪现象 ,即道教本来出自中国 ,对道教的研究却是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的。若从本世纪初涉足道教的法国汉学大家沙畹(EdouardChavannes ,186 5— 1918)算起 ,外国的道教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法国 ,道教研究代有传人 ,当今的道教研究专家劳格文 (JohnLagerwey)、傅飞岚(FranciscusVerellen )、戴思博(CatherineDespeux)等已是第四代学人。在日本 ,对中国道教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即从 19世纪末到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创时期、…  相似文献   

2.
·道教研究·论 文 题 目作 者期数页数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房中术朱越利 1—1试论灵幡与宝幢的文化内涵李远国 1—12茅山上清派授程序初探杨世华 1—19论后天返先天杨玉辉 1—2 4陶弘景与梁武帝———陶弘景交游丛考之一王家葵 1—30杜光庭两度入蜀考罗争鸣 1—10 0《周易参同契》外丹炼制探幽曹剑波 1—10 4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萧登福 2—1道教南宗对老子学说的解释与发挥刘固盛 2—14傅飞岚著《杜光庭 (850— 933)——— 《中古中国末叶的皇家道士》评介 (法 ) 梅尼尔著吕鹏志 常虹译2—2 2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孙亦平博士的新著《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已于 2004 年 5 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的学术著作,也是近年来我国道教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该书以《道藏》等典籍中保存的杜光庭著作为主要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杜光庭一生勤奋,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今天的《道藏》中就保留了他的二十多种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依据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而发挥己解所成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杜光庭在该书中对心与境关系的辩证诠释,为道教倡导修道即为修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在推进唐宋道教思想的理论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修道即为修心,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5.
杜光庭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著述甚丰,但囿于各种原因,这些著述真伪并存,舛误良多,对此,前人已有考辨.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辑录了杜光庭的所有著述,并考辨其真伪、成书年代、版本著录及卷次分合等主要问题,以期为杜光庭研究提供较为全面而可靠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CenterfortheStudyofTaoismofChineseAcademyosSocialSciences)是以道家道教研究为主,以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研究为辅的学术团体。中心成员主要由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  相似文献   

7.
道教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继承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传统 ,在发展先秦时期女性崇拜 (女神崇拜和女仙崇拜 )的基础上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女仙崇拜。中国道教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女仙集传 ,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本文拟就通过展现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所描绘的绚丽多姿的女仙世界 ,来探析道教女仙崇拜的若干特点。一杜光庭 (85 0— 933) ,字宾圣 ,号东瀛子 ,处州缙云 (今属浙江 )人。唐懿宗咸通 (86 0— 873)年间 ,应九经举落第 ,遂入天台山 ,师从陶弘景弟子应夷节学道 ,颇具声名 ,从唐僖宗朝至五代前蜀王建执政时期 ,杜光…  相似文献   

8.
正《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华书局2018年4月版)是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所撰写的新作。长期以来,孙教授一直关注道教领域中的唐宋转型问题,曾撰写《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对此进行过专题性的探讨。《唐宋道教的转型》是孙教授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对道教在唐宋社会变革期间动态而复杂的转型所做的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新成果。关于"唐宋变革"问题早已被提出(如南宋郑樵、清初顾炎武),但自20世纪初由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进行具体论证后,在宫崎市定的推展  相似文献   

9.
杜光庭事迹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他喜读经、史,学问渊博,诗、文及书法并皆精妙;一生著述颇丰,对道教学说的发展所作贡献尤其巨大,在道教史上是承唐启宋的重要历史人物。其所“著道家书,颇研极至理。至条列科教,自汉张道陵暨陆修静撰集以来,始末备尽。于今羽流咸宗之。”(《宣和书谱》卷五)关于其道教思想,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关于其生平事迹,学及宗教学界却少有探讨。杜光庭自青年时代即已入蜀,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光是在蜀中度过的,其在蜀中的行迹及活动很有  相似文献   

10.
日本道教研究史和一些相关的问题〔日〕福井文雅著辛岩译编者按:1995年3月,日本东方学会给本刊主编寄来其英文版会刊《ActaAsiatica(亚洲学报)》第68期(1995年)一本。这一期是道教专号,由早稻田大学福井文雅教授主编,题为 TheBasi...  相似文献   

11.
唐代道教思想家杜光庭(850-933)的思想虽然是通过诠释老子之道而建构起来的,但他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中又将“道”推向了宗教化的道路。为了论证道教得道成仙信仰的真实性,杜光庭搜集民间与道门中流传的各种奇闻逸事编撰成了《录异记》。明人沈士龙认为,《录异记》“大都捃拾他说,间入神仙玄怪之事,用相证实”(《题〈录异记〉》,沈士龙、胡震亨辑《秘册汇函》)。由于《录异记》是通过记录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神异玄怪之事来宣扬为善去恶、以求善报的思想,因此在文体上可以归属于道教志怪小说中的地理博物体小说,即以地理方位为基本…  相似文献   

12.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在蜀地弘道五十余年,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考察杜光庭在蜀地的弘道活动来说明他对蜀地道教乃至中国道教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提出过一些有关内丹修炼的理论,但与他同时代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内丹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的比较研究,以说明杜光庭对“性命双修”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为内丹心性学在唐末五代的迅速发展,并在宋代以后成为道教思想与实践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浙江台州在唐宋两代出了两位著名的道教名人:唐代杜光庭,宋代张伯端。《中国道教史》和其他一些史籍中,记载了二人对祖国文化和道教学术的巨大贡献。杜光庭(850—933)是晚唐至五代时期人,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括苍人,字宾圣,道号东瀛子。”杜光庭原是儒生,喜读经史,工词章翰墨之学。唐懿宗时应试万言科不中,功名无望,入天台山修道,人称“宗庙中宝玉大圭”。后来文章诗词闻名朝野,经友人推荐,唐僖宗下旨召见。赐紫服象简,授麟德殿文章应制,出入禁中。  相似文献   

16.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3,854(4):31-34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心之虚矣,纯白自生”表现了对虚静的审美心境的重视,“乐饵非久”的文艺观也反映出道教尚恬淡的美学趣味、而从其神仙传记中体现出的道教生-美观与善-美观的结合,不仅具有鲜明的宗教伦理美学的特点,同时也是十分值得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四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安史之乱到唐末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这段时期道教经典在朝廷科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日本僧人圆仁的日记生动地再现了武宗灭佛事件的场景,同时研究了上清派、天师道和地方民间道派的关系,突出了杜光庭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他在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所阐述的生死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唐代道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今天读来对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杜光庭在总结前人的形神观的基础上,运用“道气”的概念来说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得道则生,失道则死。他说:“有形之物,有情无情之众,禀冲和道气则生,失冲和道气则死也。”①就人而言,人禀道受气、得俱形神,也就具有了现实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论杜光庭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既是道教思想发展的高峰期,也是道教思想的转型期。本文以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为例来说明,道教正是以“道”为基点,努力融合儒佛道三教的思想,提升道教的哲学理论思维水平,才建构起富有特色的道教理论,从而推动了唐宋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与转型的。  相似文献   

20.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