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教与女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教与女性研究是道教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宗教与性别研究的一个分支。鉴于当前的宗教与性别研究,其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女性,本文仍采用道教与女性研究这一提法。这一提法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如朱越利在《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①一文中提到“道教与女性”这一研究领域。一些道教类的学术期刊也开辟有道教与女性研究这样的专栏。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曾远播海外很多国家。对于海外道教的研究,学界曾取得过一些成果,如民国傅勤家著《中国道教史》即有"道教之流传海外"一章,专门介绍道教在新罗、日本、真腊的流传情况,朝鲜学者李能和也于1933年撰成过《朝鲜道教史》。1949年以后,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亦曾关注道教在海外传播情况,而陈耀庭著《道教在海外》、孙亦平著《东亚道教研究》与宇汝松著《道教南传越南研究》则属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道教研究出现一个新的趋向,此即关注中国历史上地域道教的研究,注重把握道教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对此,有学者称为道教研究的"本土转向"。关于地域道教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道教研究界都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国外方面已出版的成果有美国学者韩书瑞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2000),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高等研究院高万桑的《1800——1949年间北京的道士:城市道士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但与儒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相比,道教在日本历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道教因曾被日本朝廷明确禁止,故在史籍文献中很难找到有组织的教团道教进入古代日本的记录,也找不到可确证的道士和道观;但另一方面,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中却留存有许多道教因素,成为日本在道教存在的鲜活证据。本文通过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并提出用"道教在日本"来概括道教在日本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回顾道教史研究的历程,中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道教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先有傅勤家的两部在中国道教史方面的著作,《道教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与《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这两部著作主要吸收了小柳司气太、妻木直良、常盘大定等日本学者的道教史研究成果。许地山著有《道教史》(上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但可惜的是上编没有真正涉及到宗教的道教,还只是"道教前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垣是最早阅读《道藏》、对道教和道教研究持科学态度的学者之一.他在道教史料学、金元道教史、道教与历史上其他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陈垣的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道教研究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在日本》作者:孙亦平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6月孙亦平教授作为东亚道教文化研究的拓荒者,用六年的时间著述了近百万字的《东亚道教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道教在东亚的发展与影响。现在,孙亦平教授的《道教在日本》又将我们的视线带入日本,去追寻中国道教在日本的发展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柏夷教授中文论文集的出版给我们了解国际道教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柏夷的论文集首先对一些研究者有失客观性的立场提出批评,指出某些先设成见类似护教而非学术研究.柏夷在解读道教经典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新出版的教科书也证明解读经典仍然是了解道教、训练学生的基本方式.柏夷与其他海外同行在篇章选取和研究论题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学者学习.柏夷的研究是目前最具有宗教学活力的,不仅借鉴了宗教学以往的成果,而且大胆尝试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葛洪与中国道教目录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道教目录学是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对葛洪的道教目录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葛洪是中国道教目录学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中的《遐览》篇则是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的第一部道教目录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最近日本出现了一股中国热:电视台播映着介绍丝绸之路和黄河的节目;报纸上登载着招徕人们去中国旅游的大幅广告;街上书店摆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书刊。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日本人对中国道教产生了兴趣。许多年青人步入了道教研究的行列,并不断有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出现。1985年和1986年,我曾两次应邀在东京朝日文化中心,向普通市民介绍中国道教。这说明,中国道教在一般的日本人中间也引起了反响。这种情况,同本世纪初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日本人对中国道教,不仅一无所知,而且不屑一顾。二十多年前,也就是1963年秋天。当时,中国永乐宫壁画展,在东京、名古屋和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2012年6月,袁名泽博士的新著《道教农学思想发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盖建民先生主编的"道教科技研究丛书"之一.该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剖析了道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关系,理清了道教农学思想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教授在书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了此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此书是道教科技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是国内外第一部以道教农学思想为主题的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了道教科技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1987年5月上旬,日本大正大学校长、文学博士安居香山教授来华作学术访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发表关于道教起源与谶纬思想的讲演,并与北京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安居先生长年从事纬书研究,尤其对道教与谶纬思想具有精深的见解,许多观点已为我国学界所征引。他的《重修纬书集成》(与中村璋八合著,已出下卷)、《纬书》、《纬书的形成及其发展》等著作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本文拟就他这次访华期间的中心论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中,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只有深入研究道教,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日本和西方学界,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中国大陆较早对道教进行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人三十多年的接续努力与不断探索,当前中国的道教研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与北京东岳庙管理委员会、青城山道  相似文献   

15.
<正>《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是孙亦平教授所撰写的新作。近年来,孙教授将道教研究视野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创造性地提出"东亚道教"的概念,并撰写了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东亚道教的著作《东亚道教研究》,填补了学界"未曾有过整体性东亚研究的空白"。(1)《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是孙教授在此基础上对道教在日本列岛与韩国半岛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专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2012,(2):8-9
去年10月在南岳衡山举办的"国际道教论坛"是研讨和弘扬道教文化的一次盛会。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巩固论坛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道教文化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局,是当前中国道教界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有鉴于此,中国道教协会于3月2日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史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道教学术界所瞩目的研究领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了两部分别由卿希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这两部著作既是道教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百年来道教研究的重要成果。随着道教研究的深入发展,地方道教史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域特征显著。道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传播、发展也深受各地地域特征的影响,而通史性著作在这一方面有所忽略。因此,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说,开展地方道教史研究"才能推动道教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与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星辰信仰的神秘化、道佛二教的北辰北斗信仰、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等几个方面 ,对道教与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 :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虽不是直接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 ,但它是把折衷了道教的密教北辰北斗信仰作为媒介 ,间接而持续地接受了道教影响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道教审美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将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道教文艺为代表的道教审美文化 ,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条独特的分支 ,曾经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文学源远流长 ,道教艺术别具特色 ,道教美学思想富于民族特色。进入新世纪 ,怎样研究和引导道教审美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有利于抵制邪教 ,也应提上文化发展的日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四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安史之乱到唐末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这段时期道教经典在朝廷科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日本僧人圆仁的日记生动地再现了武宗灭佛事件的场景,同时研究了上清派、天师道和地方民间道派的关系,突出了杜光庭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