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隋唐时期,信行创立的三阶教,是佛教诸宗中唯一被判为"异端"的教派,而且存在时间极为短暂,故人们对它知之甚少。本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矢吹庆辉(1879─1939)在敦煌文书中发现许多三阶教经籍残卷,后又在日本发现有关它的部分资料,并撰成《三阶教研究》一书。此后又有其他研究著作出版。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对创教人信行和三阶教典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普佛”一词,源于隋代信行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在佛灭后一千年的末法时期,众生由于根机较钝,具有空有偏见,如果偏学大乘或小乘,就会爱此憎彼,必然造成谤法之罪,所以第三阶相应的佛法,名为“普法”,全称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阶教文献以及其他资料的分析,可明确三阶教非常重视《十轮经》和地藏菩萨,但从整个三阶教体系看,《十轮经》仅是三阶教所引诸多佛教经律论当中的一部,在所有表达地藏菩萨重要性的表述中地藏菩萨都与其他佛菩萨并列,因此说三阶教专奉《十轮经》、专崇地藏菩萨其实是夸大了《十轮经》、地藏菩萨在三阶教体系中的地位。"正合礼忏地藏菩萨"应是指地藏菩萨适合第三阶末法众生礼忏,而不是说礼忏地藏菩萨是三阶教的礼忏法,其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三阶教与净土教的论争。三阶教与净土教围绕地藏菩萨或阿弥陀佛展开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普修与别行、对根起行以及谁的功德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在张总研究员的著作中,有两部书是成体系并对当前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的,一部是《地藏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另一部是《中国三阶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可以说,当前的佛教学者无论研究地藏信仰或三阶教,张总的这两部著作可以说是"绕不过"的成果,一定要借鉴或参考。笔者发现,张总不惮劳苦地持续对某个领域钻研下去,其《中国三阶教史》从写作到出版,用了"超出原计划的三年  相似文献   

5.
莱茵的贡献   莱茵1927年来到杜克大学后,就在麦独狐教授创立的心理学系进行超心理学研究.莱因一生的研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法藏敦煌文献P.2550号卷子主要讲述的是有关三阶教某禅师行状始末的内容,其中对三阶教遭受佛教内部非难及三阶教内部党争问题均有所反映.依据法藏P.2550号透漏的信息,本文对三阶教所遭受的具体教义方面的非难做了分析.同时法藏P.2550号也为这种非难的存在提供了实例.依据法藏P.2550号对三阶教内部党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僧邕派与裴玄证派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董家亮 《佛学研究》2004,(1):126-133
后代学者大多根据三阶教被禁断时期的一些批判文章,或者敦煌遗经中的有关三阶教的残卷进行研究,因此对三阶教不能作出全面认识,出现不少误解。本文依据陕西金川石窟刻经对三阶教重新作了认识,认为“以时言教”是信行的末法观。信行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思想并存的思想,强调要离恶的主张,其思想的特点是“修善离恶”或“敬法离恶”。  相似文献   

8.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愅)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愅)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现就掌握的部分资料,对讨论中的几种不同意见归纳如下: 一、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论有些同志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有的同志提出,认为一旦形成概念、判断就进入理性认识,就反映了本质,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有大量的概念、判断只反映了现象,并未反映本质。另  相似文献   

10.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亻革)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亻革)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对“物”的透视。青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在对象性的物中发现主体性的劳动活动与异化关系;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认识周遭之物,并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认识人的现实性;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关系出发提出了对“物”的全新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认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物的感性存在,又透视了物看不见的存在,即物何以成为物、活动何以生产物的过程,此双重透视的科学认识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工作的人,按资历的深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阶段:进入社会不久的新人、中层干部与高层主管。在这三个阶段工作的人,可以比拟为三种动物。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法门惠恭大德之碑》于校订录文的基础上做了初步考释,认为此碑为惠恭禅师自树以“昭其未悟”,弘法利生。惠恭为唐初三阶教的重要僧人,于法门寺建立了三阶禅院,并被唐高宗敕封为“检校佛塔大德”。在佛学思想方面,惠恭除了承袭信行的学说之外,重禅法、重经教为其特色,显示了唐初三阶教向传统佛学回归的倾向。从惠恭的活动看,唐初朝廷似未特别压制三阶教,而是持听之任之态度的,三阶教后来的衰亡主因在于其教义本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中观庄严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劲松 《法音》2006,(8):16-22
一、引子一般认为,佛教中观学派在古代印度曾发展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分别是:由清辨(Bhavaviveka)所创立的顺经部行自续中观派、由寂护(Santiraksita)所创立的顺瑜伽行自续中观派以及主要由月称(Candrakirti)所创立的应成中观派。这三派都共同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大师龙树、提婆的根本中观思想。  相似文献   

16.
安阳(卫辉)教区若瑟会由裴文彬(Bellavite)神父于1920年创立于河南省滑县天主教堂,迄今已经历了85个寒暑,先后有196名修女发愿入会,现有修女116人。若瑟会自创立以来就提出了三个明确的办会宗旨:第一宗旨是  相似文献   

17.
至迟在唐代智升撰成《开元释教录》的公元730年之前,一部由中国本土撰述的宣传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经典《佛说要行舍身经》即在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广为流布,后来远及敦煌地区。该经的出现为三阶教信徒的舍身实践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也给一般信众提供了一部宣化三阶教义及舍身功德的简明普及读本,而经文后随附的各类舍身发愿文可以说是舍身林葬的志愿书。此经在隋文帝、武则天、唐玄宗三朝禁止三阶教典籍流通之时未在被禁之列,因而得以继续流传,直至10世纪中叶的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还广为流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哲学论纲方松华一般说来,20世纪的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一)准备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思想还处于介绍阶段,而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处于一种激烈的批判之中,真正的哲学交锋尚未展开,因此真正开启和创立20世纪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19.
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十七大的一个新概括.我们党一度时期曾经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概括这一理论体系最初创立时的成果,但邓小平理论并不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奠基性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伦理学的问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伦理学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伦理学研究重心的一次重大转向。在这一转向经过了 30年后的今天 ,我们似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 ;特别是在人们至今对这一转向的理解颇为不一并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偏颇时 ,这种反思显得尤为必要。一、伦理学演进的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向伦理学研究的整个历程从其侧重点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德性论阶段、规范论阶段和问题论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演进是通过从德性论向规范论、从规范论向问题论这样两次研究重心的转移实现的。最初 ,思想家们把注意目光主要放在人的德性上。这一阶段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一直持续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