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以往的研究中,我曾提到可以用"可持续性"来解释"恒道"。这样解释旨在表明,根据《道德经》文本,"可持续性"保留在人们的内心理念中。这一观点与《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恒道"的不可见性是相一致的,除此之外,它还对道教中的一个著名论点"无为而无不为"提供了一个论据。究竟什么样的可持续性是《道德经》中要表述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弹性"。"弹性"不仅是个人的技能和个性,也是保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刘辰翁运用评点方法解读《道德经》,认为前此的研究由于对作者用心的失察、训诂式的研究与“追新求异”的心态在解读上造成了误读;而《道德经》文本用语之“奇”,及由之带来的“妙”的接受效果,奠定了《道德经》的文学特质.《道德经评点》在《道德经》注解体式与文学特质发现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本与解释     
陈永涛 《天风》2020,(1):19-19
"文本"在现代诠释学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在基督教"解(释)经学"中,文本就是指圣经的经文。解(释)经学所有的理解与解释都是围绕着圣经文本而展开的。没有对圣经文本的解释,就不会有对经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周易》本经卦辞中的"小"字当独立断读,并且在《旅》、《巽》、《遯》、《既济》、《贲》五卦卦辞中起到语义逻辑的枢纽作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卦辞"小"义及相关卦爻辞的深入考释活动,体现了理解《周易》本经文本所需要的一种较为全面系统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相似文献   

6.
汤士文 《天风》2021,(1):28-29
《路得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温馨动人的短篇故事,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施莱德声称:"世上没有别的诗人写过一篇比这更美丽的短篇故事."《路得记》讲述了信仰女英雄路得的故事,属于叙事文体,故可采用叙事释经的方法对本篇加以解读.所谓叙事释经就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释经方法,以经文作为故事来解经,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和修辞...  相似文献   

7.
正自第一个西班牙语译本~1于1916在阿根廷诞生至今,《道德经》的西语版本~2已达112个~3 (译本80个)。《道德经》在西班牙语世界传播的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前)《道德经》是诗歌体经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含义隽永,除了学者和哲学家,自然而然也引起了诗人的广泛关注。1916年,由乌拉圭诗人和作家艾蒙多·蒙特雷(Edmundo Montagne,1880~1941)翻译的《道德经》(El libro del sendero y de la linea-recta)在  相似文献   

8.
纬书是相对经书而言的,因此,纬书中有很多内容是阐发和解释经书的。《易纬》是纬书的一种,对《周易》经传阐发和解释也是《易纬》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内容阐发上,其对《周易》的起源、作者以及乾坤二卦和象数等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在经文解释上,其对《周易》的经文作了直接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易纬》与汉代其它易学学派不同的易学观。  相似文献   

9.
《周易参同契》是炼丹术理论的奠基性著作,由于资料的缺乏,对于这本书的文本组成与著者,历代学者有很多争议.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以文本自身的内证为主.《参同契》的文本经历了各自独立、混编至重编三个时期.其主要组成部分即四言经文和五言经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四言经文是对五言经文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经文主旨,简单地概括为外丹或内丹均不太合理,文本自身已经表明了内养性情和外用炉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神圣文本意义结构才是宗教教义构成的主导内容。解读《古兰经》的意义结构和层次是达到信仰者与非信仰者、同一信仰中不同教派解读神圣文本最大限度共识的最佳途径。《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教义经典,除了具备神圣文本对全人类的最终极的关怀和最普世性的道德主张之外,还把当时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内化到了经文中,其经文是在普世性主张的前提下做出的特殊性阐释,显示出信仰意义的二元性——普世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王氏父子的易学承接清初顾炎武易学之端绪,以易学文本为旨归,通过理解和解释《周易》经传文本的字词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经典解释学。他倡导因声求义的方法,发现《周易》二十四个通假字,提出了"诸说并列则求其是"、"以己意逆经义"、"证以成训"的易学和经学原则。反对增字解经,排斥脱离文本的象数解经,更反对为解经随意改变文本等,有别于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的易学而独具特色,对于《周易》疑难卦爻辞文字解释具有独特的意义,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以文字学方法解《易》的巅峰,为后世解释易学文本意义提供了典范。然而,王氏父子对于易学乃至经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未能由此开显出义理,是其缺憾。他们反对远离文本的汉代象数,却以汉人卦气说反对其纳甲、爻辰、旁通等说,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老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完整地保留了《老子》原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此书对《老子》的诠释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其预设的读者。作者隐去自身而托名神人以加强其诠释的权威性,突出身国同治以增加其吸引力,将"自然长生之道"升格为常道,以突破原文边界而开拓出新领域,下启了道教的产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表面上看不过是对《老子》的"解释",其学术地位依附于被解释的《老子》,但它有完全独立的价值,使这部注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高级宗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文本中心而运转的,如《圣经》之于基督教,《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道教也不例外。东汉以后,掀起了一股编撰道经的热潮,各种方技巫术纷纷被道士形诸文字;并以此招徕信徒,培养信仰。至晋代,几乎每个教派都有几部重要的经籍被当作中心文本在传授。如上清派的《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楼观教派的《道德经》,灵宝派的《灵宝五符经》三卷等等。信徒一旦获准被传授经文,就意味着已被该教派  相似文献   

14.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我们认为,望月对上述诸文本的解读都是偏颇的,有必要逐一加以辨正。由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望月立论的核心依据,本文首先就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进行澄清,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所谓"依赖关系"史论,二是所谓"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望月对所谓"异化统治论"的拒斥。我们认为,只有清除望月对这三个问题的曲解,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在该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  相似文献   

15.
目前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的改动,并非王弼所依据的文本。通过考察王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的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王弼今本经文相异的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王弼注所引述的经文,与楚简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王弼今本的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的通行本的大面积同化。  相似文献   

16.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7.
清高伟大的安拉说:"我确已赏赐你常常反复诵读的七节经文和伟大的《古兰经》。"(15:87)使者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他)在解释这节经文时说:"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全世界的主。它就是常常反复诵读的那七节经文和被赐予我的伟大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集)那么,称开端章(法蒂哈章)为"反复诵读的七节经文",有什么奥义吗?当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19.
汉代有三家《论语》,其中《齐论》已不可考,《古论》和《鲁论》材料则在《经典释文》中有所记载。根据《释文》记载异文的比堪可以看出,《古读》多用本字,《鲁读》多用借字,可以证明《鲁论》是后出于《古论》的解释文本。从表意上看,《古读》大多表意鲜明,用字切合上下文,而《鲁读》因多用借字,而颇有些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20.
论《管子》的经解体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的文体是十分丰富的,其文体可以分为论说文、记叙文、经解体等八类。而经解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篇文章之中前经后解,经文和解文同在一篇文章之中;另一类是对《经言》部分经文的逐句解释,经文和解文皆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