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太虚与胡适交往之研究,本应成为窥视近代学术史尤其是佛学研究史的一个窗口,然通过审视以往之研究成果,却不难发现此一研究不免过于单薄。除二人之直接交往与学术交往未能梳理清晰外,同时就研究者的立场看,存在着难以将两方面资料融汇共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方面文献的考证,再现了太虚与胡适直接交往与学术交往之具体细节,并对百年来佛学研究亦提出自己的反思,即不免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佛学图书馆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平 《法音》2000,(6):35-36
规模较大的寺院都有藏经楼,一般不对外开放,对内也很少开放。因为藏经楼所藏佛教经典,大多是历代帝王敕赐,僧众视之为圣物。这些佛教经典也就束之高阁,成为顶礼膜拜和供奉的法宝。近代上海区别于藏经楼的佛学图书馆,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世界佛教居士林自1922年成立后,就设有图书室,供林友阅览。1924年,改称为图书馆,由孙志衡任主任。1928年,改由刘国渠任主任,馆内陈列有各方所赠的图书报刊30余种,200余册。至1930年渐具规模,分类管理均依图书馆方法。此后随着图书报刊的日益增加,读者渐多,…  相似文献   

3.
4.
刘非非  单世联 《学海》2014,(4):128-136
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运行体制中进行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赞助人和赞助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化赞助人概念的辨析和文化赞助模式的分类研究,讨论了赞助人对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不同赞助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内涵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主流赞助制度由私人赞助向市场体制赞助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品商品属性的确立以及文化市场的形成过程,新的文化中介商和文化消费群体的出现,以及文化生产者身份、地位及其物质与人身保障制度的变革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在市场赞助模式形成过程中近代版权制度的萌芽及其最终形成与确立。  相似文献   

5.
关于明清思想的变迁与其复杂特性,余英时和萧萐父先生做出了重要探讨.在焦竑等人那里,清代思想的博学考据与经世致用之风便非常明显.思想史的复杂性为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这是第三次文化与比较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9日15日至18日在武汉召开。67人与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史、哲专家学者,也有来自新加坡的国际友人。会议收到论文40篇,文化研究专著10种。会议围绕“中国走向近代的文化历程”这一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在文化与比较文化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上,较之过去有所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对人性持一种三分的看法。孔子认为,整全的人性包括智性、仁性、欲性三部分。其中,智性、仁性共同构成了道德的根据。孟子极大发展了孔子的仁性思想,正式创立了性善论。但这时性善论还只是性有善端论,十分强调教化、培养与推扩工夫。宋明儒学心性论的复杂之处不仅在于程朱理学片面地发展了智性这一脉,陆王心学片面发展了仁性这一脉,更在于受佛学的影响,宋明儒学对心性的看法整体采取了先天、后天的二元论模式。这种模式把道德根据变成了先天具足的、抽象的至善本体,使得性善论变为了性本善论。同时,它也使得儒家在工夫上一味强调复性,而忽视了后天的教化和培养,从而在理论上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8.
"爱欲哲学"肇始于柏拉图对古希腊爱若斯神话所进行的哲学化加工。柏拉图依据辩证法把爱欲主体分成灵魂和身体,把爱欲客体分成型相与具象,褒灵魂而贬身体,重型相而轻具象,并视"缺乏"为爱欲的结构性本质,标志着爱欲哲学的诞生。后世的西方形而上学亦步亦趋地继承了他的爱欲哲学。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以"缺乏"为原则组织自己的爱欲哲学,分别陷入了精神分析学所说的"哀悼"和"抑郁症"的魔咒。德勒兹重拾为柏拉图所贬抑的身体爱欲观,把欲望看作生产性的,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爱欲哲学,根本反转了柏拉图所开创的理性欲望路线。  相似文献   

9.
在走向近现代的艰难跋涉中,儒家的价值体系多次重演着挫折与复兴的悲喜剧。这种历史命运深刻地展示了儒家价值体系的复杂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思考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前提。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自始便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包括儒家价值体系)曾一再受到传统批判者的抨击,五四时期,这种抨击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然而,也正是在近代,出现了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新儒家。这种近乎悻论的历史现象既表现了对儒学意义的不同理解,也蕴含着对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一、传统与近代化的紧张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代表。但是, 到近代, 儒学和孔子却接连遭到冲击, 以至儒学最终走向衰微。这决非偶然, 而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本文拟对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的过程及其必然性作一概述。一在中国近代, 最先公开冲击孔子和儒学的是太平天国。早在金田起义前, 洪秀全便编造了一则亵渎、攻击孔子的神话故事。而太平军在从金田北上的途中, 一路上捣毁孔庙, 焚烧儒家经典和其他古代典籍, 在南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反孔反儒、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狂飙。无独有偶, 在太平天国反孔的同时, 它的敌…  相似文献   

11.
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elf-reflection of xinxue 心学 (the School of Mind) and it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three masters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overall tendency is to shake off the internal constraints of the School of Mind by studying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ai Zhen had attempted to set up a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offer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 new academic movement that gradually suspended issues studied by the School of Mind. But the suspension of these issues does not mean they were resolved. For Peng Shaosheng, xinzong 心宗 (the Doctrine of Mind) has emerged from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an yi li zhi xue 义理之学 (doctrine of meanings and principles): The only way to find the transcende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octrine of meanings and principles and the Dao was through the internality of belief. In this case, the Lay Buddhists, represented by Peng Shaosheng, Wang Dashen and Luo Yougao, as lixue biepai 理学别派 (Alternative School of Principles), played the role that the School of Mind had undertake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us becoming a shelter for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meanings and principl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evival of weishixue 唯识学 (the Consciousness-Only School) during modern times was simply a continuance of the “Alternative School of Principles”. It took over the Lay Buddhist theme of the doctrine of meanings and principle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ried to construct a new pattern of learning for Confucian classics that matched up with the doctrine of meanings and principles, offering a model of integratio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Translated by Huang Deyuan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 2007, (9): 51–60  相似文献   

12.
与朱学排佛不同,一方面,阳明心学的兴起以佛教为助力,而另一方面,阳明心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佛教心学的复兴。阳明心学兴起的重要思想史后果,是促使士人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一个平视儒佛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是从理的本来性向心的本来性,亦即向不离于事的理的本来性的转换中赢得的①。如果抛开这一转换的思想实质,而仅就其思想模式而言,这种转换实际上也正是佛教华严学的思想模式向禅宗思想模式的转换。在佛教中,华严向禅宗的转换,是华严理论的必然。它意味着在佛境中实现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的理论性,已经完成了向禅宗即于一心…  相似文献   

13.
一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本位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发生了几次转型,影响较大的有西汉神学化的儒学、宋代理学化的儒学、明代心学化的儒学、清代经学化的儒学和现代西学化的儒学。在这几次大的转型中,西汉董仲舒的儒学本质上是外儒内法,兼涉黄老刑名,实际上是对先秦学术的整合;宋代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内容丰富,思想驳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否定人类社会文明和儒家的称颂尧舜、讴歌“三代”的退化历史观;二是以“五德终始”说和“一治一乱”说为代表的循环历史观;三是主张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交易进化历史观,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是儒家的颂扬“三代”的退化史观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历史发生了大变动,又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便转变为近代历史进化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近代历史进化论取代传统的变易史观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其中有批判,也有继承。  相似文献   

17.
从黑夜走向黎明: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发现到消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10年来,动态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已成为可能,影像学能无创直接检测血管功能和形态学变化。在此基础上,动态粥样硬化的防治也进入了一级预防的时代。一级预防使早期粥样硬化消退,特效降脂药也可使中、晚期粥样硬化患者明显受益。随着对动态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到下世纪初,人类有可能终止动态粥样硬化在全球的肆虐。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16日至10月18日,“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及东湖碧波宾馆召开。这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发起主办,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承办,黄梅四祖寺友情赞助。本次大会有来自印度、日本、韩国、德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与中国、港台地区50多位佛学专家撰文参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与会学者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围绕着“佛学百年”这个主题各抒己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近代佛教名家名著提要──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二册,近代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并收入《饮冰室合集》第14、15两册中。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9岁时开始拜康有为为师,治...  相似文献   

20.
佛学研究,实为近百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种新风气。自从杨仁山居士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刊印第一部书《净土四经》,1878年随曾纪泽出使英法,于伦敦结识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托其在日本寻回我国久佚的隋唐古德注疏,回国刻经说法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直接的传承者有欧阳渐、吕澂等;同时受其影响的,如宋平子、章太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以及汪康年、夏曾佑等,都是一班主张革新的人士,那种勇猛精进、大雄无畏的精神,不少是从佛家思想学说中得来;就是他们治学方法的精严,也可说是得力于法相、唯识、因明学的研习。这些都和杨仁山的佛教学术活动开风气之先,创有利的条件有关。所以杨仁山不仅在佛教中重振义学之风,也对我国民主维新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