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凤炎  郑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4-244,241
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 中华民族是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心理特质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若只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手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难免会断章取义,造成研究上的偏差。只有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放进自己的研究架构中,即心理学研究走中国化的道路,才能揭示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众当的民族和国家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有智慧的民族、这几乎得到世人的公认。从古到今,中国的莘莘学子,无不要经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阶段。读书,甚而强制性的背诵、熟读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甚而到了现代也运用的基本手段。对经典名著,先哲圣,更是朗朗不离口,反复背诵,重复记忆。所以中国人思维过程中的记忆部分最频繁。可以说延续至今的几千年来的科举应试题,大多数并不是在考理解能力,而是在考记忆能力。由于中国的科学制度,由于中国传统沿袭的习惯,在中国人的思维过程中,记忆能力得到反复的锤练…  相似文献   

3.
数千年来,“应当”一直做为道德价值的核心内容而存在,它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科学中使用的“价值”概念的基本特征。道德中的“应当”总是这样那样地与从人的完善化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所  相似文献   

4.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上千年前,仡佬族先民们开荒僻草求生存,常饥饿难忍。突然,一仙女下凡路经此地,指点饥民们采用山间绿油油的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不仅无毒,具有先苦、后甜、再香的滋味儿,而且尚能暂时充饥。逐渐先民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种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冠以“仡佬油茶”、“仡仙油茶”等美名。到了近代,还用熬得浓浓的油茶戒鸦片烟。如今道真仡佬族油茶的加工技艺日趋成熟,饮用方法也超于定型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茶宴     
我国的茶宴春碧,洪金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茶宴,在我国古来有之,于今仍被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情好客,客来敬茶,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宋·杜丰)。由之,富有文明道德的茶宴便形成了久传不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焦阳 《中国宗教》2023,(6):42-43
<正>应港澳基督教机构的邀请,由徐晓鸿、吴巍牧师担任团长的中国基督教“两会”代表团一行共24人,于2023年5月17日至24日在香港和澳门召开“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并与港澳教会、神学院和机构进行交流研讨。受新冠疫情影响,这次访问交流是中国基督教“两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首次出访,也是在香港首次举办以“基督教中国化”为主题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以来,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思想上对于“化什么”“怎么化”“谁来化”等问题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在实践上还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内生动力不足、运动式一刀切等现象。本文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提出作了细致梳理,对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新时代“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践行主体,探析了“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始终要坚持的根本方向,是我们宗教工作中需要不断推进的永恒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进程,更好地引导我国宗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正>《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古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本善。然而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丑陋的、充满着恶意的,其善良都是伪装的,不真实的。可见,关于人性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尚未有结论。  相似文献   

10.
“酒文化”走俏的反思缘诚近几年“酒文化”这个词儿走俏,时常见诸于大众媒体和酒广告中。咱并不反对从文化的视角来发掘酒这种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也不反对人们对消费行为作文化的审视。咱中国的名酒享誉世界,中国的造酒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酒字,史载...  相似文献   

11.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而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儒佛道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外来的佛教文化是如何得以与传统的儒、道融而为一的?其融合的基点是什么?根本契机何在?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够通过中国化的过程而在中土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与儒、道一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社会历史的需要与佛教本身具有较高的思辨性等特点之外,与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个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个饮食店。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二个、第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得个人仰马翻”是常事。能不能来个“你过你的独木桥,我撑我的小木船”呢 ?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角逐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独立个性,他们的经营思路,大都步入一种“避免竞争”的更高境界。因为一味竞争…  相似文献   

13.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说“酒戒”     
《佛教文化》2011,(3):2-3
酒的影响恐怕古往今来都没有当今这样普及,尽管李白早就有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之句。但有那么多的蛊惑广告,那么多的赞誉,并且有那么多人研究“酒文化”,却真是只可能出于现代化的当代。当前更使人关注酒的便是醉驾屡禁不止,就连在我心目中印象不错的音乐人高晓松也成了因醉驾被判刑之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人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蔗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17.
略说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仲秋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旨在维护夫权的男尊女卑、“三从”、“从一而终”等封建女德是套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对之彻底批判和坚决摒弃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但由此而全盘否定传统女德,似乎几千年来,只有...  相似文献   

18.
千禧龙年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氛围中,“龙”象征着一种凝聚。龙年的到来,恰逢教会的千禧之年,在这“千年等一回”的大禧之年,让我们一起领悟“千禧”的真意,发扬自身与群体的凝聚力量,重新正视自己与他人、家庭、团体、社会及大自然和天主的关系,在感恩、宽恕和悔改中,重建彼此之间的共融和好。有人说人生显得意的莫过于象“龙”一样在事业上“呼风唤雨”,左右逢源,为自身创造价值。然而,现世生活中,每个人除了有理智、良知和意志之外,也有七情六欲。既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有认识善恶的本领。可是,人在某些时候,“我所愿意善的,我…  相似文献   

19.
也谈人化自然的内涵和实质傅诗济人化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在论述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时提出来的,因此,必须联系对象性关系去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实质。寿良据马克思的论述,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作用,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人离不开自然界,需要自然界提供生活的和活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具有强烈的追求对象的本质力量,并且必须凭借现实的对象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在这里,作为对象性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掌握自然界,使外部自然界变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变成人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这种经过人的木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和人处于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已不是与人分离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为人所占有的、获得了“人的本质”的、属于“N的”自然,gF“x化的自然界”。这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真正含义。显然,这里的“人化”决不是一些同志所理解的“A的干预而发生变f匕”,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化”:自然界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享用、消化,成  相似文献   

20.
茶道     
《法音》1981,(3)
茶道是日本民族通过饮茶方式进行和平、友好交往的一种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里千家”是日本最大的全国性茶道组织,千宗室是“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来中国参学,携带茶子回日本种植,写成《吃茶养生记》,认为“茶能养心脏,心脏治则四脏自平”,“茶能除睡眠,修道人可吃”,把喝茶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