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山是道教名山,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都在成都市17个县(区)的区域内。但此二山,各在一地,一在灌县,一在大邑县,自古以来,都无异议,可是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却说“鹤鸣山是青城山的后山”,而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1981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1983年出版的《辞海·宗教分册》在词句上虽没有明白表示接受“鹤鸣山是青城山后山” 的说法,但同样地也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按  相似文献   

2.
沿着宽阔平坦的320国道从江西省南昌市西行约30公里,有一座闻名的道教名山——逍遥山。逍遥山,林峰耸立,花草繁茂,溪壑流泉,胜景如画。早在春秋时期就留有洪崖丹井、萧峰仙迹的美丽传说。江南著名的道院,被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福地的净明道祖庭——西山万寿宫就坐落于逍遥山的怀抱之中。西山万寿宫宫前丘陵起伏、鲤跃明塘、沃土明渠、错落有致;宫后佳木繁萌,清泉潺动,红鲤青鲫,漫游其间;而宫内古柏参天,殿堂林立,飞檐画栋,香烟缭绕,仿佛让人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洞天胜境净明忠孝西山万寿宫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正施道渊是清代初年江南地区著名高道。他一生致力于弘道兴教,成绩显著,对于苏州道教乃至江南道教的发展都作出过十分重要的贡献。施道渊是清代初年江南地区著名高道,全真、正一兼修,各有所长,声名远播。他主持苏州穹窿山,获清廷赐额"上真观",使穹窿上真观成为"吴中道院之盛"。他创立穹窿山道派,成为正一神霄支派,"从而使神霄派的历史延续至清,并传入台湾"。1他主持编修《穹窿山志》,成为著名的道教志书,为穹窿山和江南道教历史  相似文献   

4.
“洞天福地”是一个饱含着道教思想色彩的专用名词,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是充满着迷人色彩的道教仙境;而上党抱犊山就是鲜为人知的“七十二福地”之一,据传庄子就曾经隐居在这里,且在上党抱犊山得道成仙。显而易见,上党抱犊山是道家文化发源地之一,其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有关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5.
施道渊传略     
明未清初,苏州道教越来越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特别是道教斋醮科仪格式更具地方风韵,形成了独具体系的吴地风格,在苏州及其毗邻四周至今仍影响颇深,且范围极广。道教宫观的营建、道教神像的增塑、道教斋醮科仪的整理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高道施道渊在苏州创立了穹窿山道派,并续添天师正一滴血派谱系后十字,使这两派成为清代苏州道教诸派之正宗,一直延续到近代嗣法者不绝,对苏州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施道渊生平行谊作一简单略述,以示他在苏州道教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施道渊(?——1678),字亮生(一作谅生)(见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自号铁竹道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民居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江南古村古镇不仅记录了江南居民的生活场景,还集江南精美的建筑、精致的雕刻、生动的彩绘和精巧的家具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以前的居住空间也必然需要不断地改造和创新才能顺应现代社会生活。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去三山岛考察一下江南古村的传统居住生活空间。一、三山岛简介及区位特征三山岛位于苏州城南50公里处吴县区洞庭东山镇烟波浩渺  相似文献   

7.
武当山属于秦岭山脉,在湖北省西北部,原为均州古城所辖。据《武当福地总集》载: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乃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去处,道成归根复位,显名亿劫,同天地悠久,日月齐并。武当旧名太和,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武当山。武当周围八百余里,突起七十二峰,三十六岩横亘于长江、汉江之间。进入武当山区,只见高峰栉比,谷间幽邃,潭泉相映景色秀丽,胜似“五岳”,素有天下名山之称。武当山供奉“真武神”(原称“玄武”,因宋代、清代避讳,改称“元武”、“真武”),始于唐、宋元时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犹盛于明。明永乐年间。  相似文献   

8.
西山,是英雄城南昌西部群山的总称,南北走向,绵延五十五公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说的“朱帘暮卷西山雨”,“西山”指的就是此地。饮誉海内外的西山万寿宫,即座落在西山的南端,是道教许真君传道飞升处、忠孝净明道的发源地。从南昌市区乘公共汽车,西出八一大桥,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西山万寿宫始建于公元376年,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苏州是清代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代前中期,道教在苏州地区的发展有何特点,又是如何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相关研究较少。从现存清代苏州道教碑刻资料中,可窥清代前中期苏州道教发展状况之一二。  相似文献   

10.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在其所著《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中说:“益州(今成都区)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眉,中有洞天,诸灵书所藏。”清末彭询(1825—1896年)所撰《青城山志》谓黄帝时有宁封,居山修道,时人谓之“宁封子”。他曾在山中向黄帝授过御风云的“龙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今山中尚存古黄帝词、龙栈道。汉末,有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人山修道。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  相似文献   

11.
凡读过毛泽东的《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是愚公的故乡。但是,至今很少有人知道王屋山同时也曾是中国的“道教圣地”。去年十月,应邀参加在济源市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我有幸到王屋山观光,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古迹,听到关于道教的动人传说。当代著名书法家董寿平书写“王屋山道教圣地”,是有充分根据的。王屋山有三座大的道教宫观。其中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大的要算阳台宫。它坐落在天坛山南麓华盖峰前的“丹凤朝阳”的山岗上,故曰  相似文献   

12.
龙虎山道教     
正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是闻名遐迩的"千古名岳,道教仙山",为道教发祥地、正一派祖庭所在地,《云笈七签》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据《龙虎山志》记载,东汉时期,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率弟子游鄱阳湖,再经信江溯泸溪入云锦山修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从此,云锦山便更名为龙虎山。龙虎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大自然的亿载造化,成就了  相似文献   

13.
穹窿山,地处苏州城西二十公里的藏书镇内,为吴中诸山之最,海拔341.7米。相传,古代青松子炼丹升仙处,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翻开它的历史,有过辉煌与衰败,亦涌现过神奇的道教人物,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著名的道教上真观。这座充满灵气的名山,被誉为“穹窿福地”。;一、上真观的历史相传,赤须子尝取石脂于此。左思《吴都赋》云:“赤须子蝉蜕而附丽。”赤须子,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文选》李善注引《列仙传》云:“赤须子,丰人也,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  相似文献   

14.
赵朴老晚年的一大功德 ,是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太湖之滨的小灵山上 ,有了高耸入云、寰宇闻名的灵山大佛。江苏无锡市马山区是太湖中的一个半岛 ,周遭有七十二峰。半岛前端状似青龙入水 ,因此得名龙头渚。龙渚逶迤仰向西北 ,山脊隆起处叫做秦履峰。秦履峰东南麓有一千年古寺 ,相传为唐贞观年间右将军杭恽解甲归田荣归故里所建 ,其好友玄奘大师曾应邀到此观光。玄奘见此处三面环山 ,面对太湖 ,左青龙山 ,右白虎山 ,寺后山峦酷似佛祖之灵鹫峰 ,规模略小 ,然则地灵形胜 ,瑞霭腾霄 ,于是命名为“小灵山” ,并命大弟子窥基就在“小灵山寺”开法宣教…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前 言 1987年11月10——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收到全国各地研究道教学者、专家的许多论文。当时几家杂志社商定:分别选登。卿希泰《试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兵《道教之“道”》、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已刊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1期。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丁贻庄  相似文献   

17.
天柱山 ,又名天竺山 ,在陕西山阳县城东南约 40公里处 ,距西安约 2 40公里 ,是道教和佛教活动历史悠久的名山。清代中叶纂修的山阳地方志书中记述 ,从唐朝贞观初年到清朝顺治年间 ,慧圆、化藏、大机、无边、超古等佛教高僧均在天柱山一带弘扬佛法 ,天竺山之得名显然与此有关。道教在天柱山一带的活动 ,更是源远流长 ,本文主要记述以天柱山为中心的山阳地区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据清嘉庆元年刊本《山阳县志》记载 ,早在东晋时代 ,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即在本县境内的馒头山隐居修道。葛洪 ,字稚川 ,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 (今江苏境内 )人…  相似文献   

18.
由江苏广陵书社编印的《中国道观志丛刊》。平装32开36册,已于1999年12月出版,每套4500元。本丛书所收宫观志主要可分两种情况:第一,记述某一宫观的专志,如《逍遥山万寿宫通志》、《苏州元妙观志》、《长春观志》等;第二,记述某地或某山所有宫观的专志,如《金陵玄观志》、《龙虎山志》、《茅山志》等。有的山为道教某一宗派的中心,或其本身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的神仙传说和遗迹,成为道教名山。因此,本丛书把《龙虎山志》、《齐云山志》、《青城指南》、《麻姑山志》等道教名山的志书,视为一山宫观的…  相似文献   

19.
正苏州玄妙观是苏州地区极负盛名的道观之一。在清代前中期,苏州玄妙观已不仅成为道教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带动玄妙观周边区域的发展。晚清以后的玄妙观不仅成为地标,而且其文化、旅游等附加价值也得到了挖掘,更是引起了整个区域发展轨迹的变化。本文以《申报》中与苏州玄妙观相关的报道为依据,对于晚清以后苏  相似文献   

20.
巍巍武当,春意融融,七十二峰以它独有的风姿,阔博的情怀,翘首东南……道教尊它为“玄天真武上帝”的发源圣地,武术界也尊它为“武当拳”的发源地。归来了,千里迢迢,几经周折,终于来了。一九八九年前来武当山游览观光、寻根防祖的台湾道教代表团达三十余个,六百余人。今年仅一季度武当山道协就接待代表团50余个,1600余人。据台湾民政厅和《民族晚报》统计,台湾正式登记在案的宫、观、庙、宇达四千七百余座,其中道教宫观约一千余处,道教信士约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