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做人有做人的分寸,做人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老练、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把握做人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我以为,处理好做人的“大”与“小”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  相似文献   

2.
黄金点0.618早已闻名遐尔.它是自然之美的比例、技术之美的比例,那么0.618美的比例对于我们为人处事追求人生之美、处事之美有何启迪呢?处世之美 现代社会五光十色,诱惑多,现代人的问题常常是追求和目标太多.那末在人生目标高低之间就有一个度,取个0.618如何?0.618的人生处世态度是:有意无意之间.仅“有意”或“无意”是两个极端.人生的目标太小就俗,太大就空.适中,则是“有意”积极进取又  相似文献   

3.
教育分寸实际上是指在教育和教学中对行为和要求的"度"的把握。从道德价值层面来看,教育分寸实际上也是要求教师把握教育工作中的"中道",它在与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教育分寸之所以具有道德价值,是因为教师是否恰当地掌握教育分寸,与教育和教学效果、学生利益、教师利益、教育事业利益密切相关。教育分寸是从道德方面来调节教育过程的,它具有自己的特点,是教育道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分寸为教师道德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途径并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在进行人生道路的抉择、交往与友谊的寻求和生活意义的探索的时候,他们有他们的欣喜和执著,同时,他们也有无法逃避的苦恼和迷惘。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口头或书面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对其内心进行“把脉”,“对症开方”,及时“会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一、情感:“对面有人看过来” A 那个男孩一直对我很好,我也很喜欢跟他交往。可我好害怕这是涉足“爱河”了……老师:除了“爱情”,还有“友情”,把握分寸。 B 我与那个女孩一碰面,只要她多看了我几眼,我心跳就加快,想说的话都说不出来了。老师:“君子坦荡荡”,交笔友的感觉真好。何不一试?  相似文献   

5.
一念常惺     
人栖尘世,虽近百年,但关键处往往就那么几步。因此,保持每个念头的经常清醒,把握好人生关键处的一念,便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菜根谭》中有句名言:“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意思是,只有保持每个念头的经常清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尘不染的纯  相似文献   

6.
正有一私交甚笃的朋友,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够用就好。在他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工作是谋生的手段,但并非生活的目标。工作时,兢兢业业,做好份内事;下了班或者节假日,则下下棋、钓钓鱼,或者做点感兴趣的事儿。当身边的人忙着累金积财时,朋友却活得特别轻松。够用就好,这话胜在一个“浅”字。将浅尝即止之心,来对待名利之争,便有了超然物外的洒脱。世事纷繁,有了这灵动之“浅”,便能从名利的泥沼中拔足,还自己一片云淡风轻,也就活得轻松自在了。处世需浅,但做人,则贵在“深”。别看朋友活得洒脱,却是个  相似文献   

7.
我想就我们的处境谈一点想法。我们十分注意地听取了几个东欧流放者的发言,这不仅仅是出于了解情况的需要,或是为了表示团结。那儿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有切身的关系。它对我们的前途、我们的斗争目标、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影响。我先用几分钟时间讲一讲事情的概况,粗糙的地方、缺乏必要的分寸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中间有些人开始谈论起“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来了,R.罗桑达在开幕词中就用了这一词。  相似文献   

8.
杜鹃花开     
迁入新居后,年近不惑的妻子忽然爱上了养花。她说“花能净化空气”、“花能使人的心情愉快起来”、“家中有花就显得有生机”等等。  相似文献   

9.
一幅作品之所以出名,必有它的独到之处,即有所取,也有所舍。多一笔或少一剪、一刀,会成为“画蛇添足”。更别提成名,那简直难登大雅之堂,这取舍也有分寸,也就是恰到好处、准确。犹如量体裁衣,大小合宜,才能使作品严丝合缝、各谐统一。 若取舍过了分寸,则必然造成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也就失去了艺术所应有的感染力。反之,达不到火候,只停留在自然形态的仿效上,则必然平庸肤浅、索然无味。然而要恰到好处的取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稍微过了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以说艺术创作的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恰到…  相似文献   

10.
松下幸之助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高人一筹,在其诸多的经营之道中他的选才标准更是与众不同。 那么,他的选才标准是什么呢? 一、“喜”:使一个人高兴(喜)借此考验他守分寸的能力。如果他一高兴起来就得意忘  相似文献   

11.
在几年的英语学习中,笔者不经意中发现汉语和英语在人称代词上上些有趣的差异。试归纳如下: ——口型之别。汉语中发“我”的音开口度很小,显得非常自谦,毫不引人注目。其他如“吾”、“余”甚至方言中的“俺”、“咱”等,均是如此。“你”“他”音时,口型才依次张大。而英语中的“I”发音时口张得特别大,显得有些当仁不让,惟恐他人忽略自己,而讲“you”、“he”、“she”时口型则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12.
(1)一个人大可不必眼红艳羡别人的地位显赫、物质富有、潇洒倜傥、春风得意,人家也是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劳苦的。此刻你最需要懂得的是: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2)生活不如意、处世不顺心不要紧,关键要看自己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是否有更清醒的认识。因为,认识的深刻与否将会决定一个人是委靡不振往后退,还是昂首阔步向前进。(3)做人、做事都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太刚则缺,太锐则折。因此说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4)如果把上帝赋予你的生命当作是对自己的奖赏,把裁员下岗当作是生活让…  相似文献   

13.
发问的智慧     
常常听到这类问话:“各位还有什么高见?”你一定习以为常。但如果细究起来,这实在是一句很拙劣的话。问者的本意显然是想打开你的话匣子,但效果却只能让你紧闭着嘴巴。试想:高见?你一开口不就表明你的话都是些高见吗?你若展开话题,更显得你盛气凌人,一副“高见”模样了。  相似文献   

14.
坚持“能力立意”是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教育部颁布的高考《文综考试说明》中的考核原则规定了四种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高考文综政治考查的首要目标,却是学生成绩提升的瓶颈。本文以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为例,就新课程背景下“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核目标的理解、把握以及培养路径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崔秋锁 《学海》2012,(1):137-142
在以往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中,专门探究马克思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即使有少数论著在探讨马克思的价值观,但其内容也往往只是侧重讨论马克思价值观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而很少涉及其本身是“如何产生”、“怎样确立”和“如何实现”的现实基础、生成过程和途径方式等问题.这就使得对马克思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或过于简单化,或以偏概全.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本文试图从生存困境的超越、自由个性的实现和改变现状的实践等三重维度,对马克思价值观之生成和确立的客观现实基础、终极关怀目标和实现途径方式等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探讨和解读,以求使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能有所深化并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新闻和广告一样无孔不入,最方便者莫过于手机了,每天早晨一打开手机就会有“手机播报”,都是些最热门的话题。今天早晨的一条是“大学生情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跛脚道人一边走来一边念叨,甄士隐听不明白,就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脚道人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相似文献   

18.
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4,27(2):121-127
220名大学生被试用秒、分、小时、日、星期、月和年7个时间单位和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39个不定的未来时间修饰词作经验赋值,结果表明:①39个不定的未来时间修饰词与秒、分、小时、日、月、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②未来的心理时间分为三个时间段,即以秒和分为计时单位的“较近的未来”,以小时、日和月为计时单位的“近的未来”,以及以年为计时单位的“远的未来”。③离现在越近的未来时间修饰词,词义模糊度越小,评量的把握度越大;而离现在越远的未来时间修饰词,词义模糊度越大,评量的把握度越小。  相似文献   

19.
简单地说,生存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你就免不了要与周围的人相处,与生活打交道,这便是处世。怎么处世呢?下面给你提供乐观处世十二法。1.寻乐法。乐观处世要自己主动地寻找,去创造,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有快乐。如乐观交友、乐观锻炼、乐观劳动、乐观学习,书法、钓鱼、养花、跳舞等项目均能得到快乐。2.自量法。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估价,既不要自高自傲,也不要自暴自弃;要多看别人之长,常想自己之短,从中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自己的心境始终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切忌欲望奢求,而应知足常乐。3.解脱法。在生活中遇到不…  相似文献   

20.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