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帝是西方宗教信仰体系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是宗教信仰者将他们不能理性解释的各种恐怖力量人格化之后所形成的崇拜对象,同时信仰者也通过祈祷、牺牲、读经、参拜等各种宗教仪式来表达他们与上帝的联系。那么,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这个上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弗洛伊德认为所谓上帝就是人类在原始状态中对父亲形象的一种扭曲的记忆和病态反应。他的这个结论来源于他对人类原始社会关系的猜测和对儿童普遍心理情结的分析,其意图是将个人行为的理论与人类古老的历史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上帝的形成史来支持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发现。在《图腾…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是被人们研究最多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对西方化有着极为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在他的精神分析的思想体系中,渗透着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观。弗洛伊德对于人类本性及化本质的非理性主义的分析,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阴暗面,将其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3.
宗教信仰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问题。狄德罗曾经说过:“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幻想。”他还坚信理性终将战胜迷信,科学定能消灭宗教。然而2000多年过去了,科学进步了,社会昌明了,但是宗教却仍然停留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面对那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人们不禁要问,宗教信仰究竟是源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西方学者曾对此作过研究。如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愿望之上的一种幻想。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孤独、恐惧和无能为力之感。他认为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宗教…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将他在第一哲学中确立的存在——本质——概念的逻辑发展应用于宗教概念的矛盾发展,刻画了宗教经过三个阶段,即自然宗教、壮美和优美的宗教与知性宗教,达到完善的宗教,即基督宗教;宗教发展的最后结果是自己认识自己的绝对精神扬弃了宗教表象形态,采取了思辨概念形式,从而宣布“上帝死了”。  相似文献   

5.
孟艳玲 《天风》2006,(14):32-36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自问,又不断寻觅的话题。《旧约》里,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被称为人类的堕落,有了“失乐园”的开端。1667年,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十二卷长诗《失乐园》出版,他给我们重复讲述着原来的故事,从此人类一直走在寻觅乐园的路上,可是人类恒久地寻觅,也就有不断地迷失。司芬克斯(Sphinx)是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兽,把守在通往底比斯的马路上,向每一位过路的人提出一条谜题,答不出来的人就会被怪物撕成两半,猜中的就让他们顺利通过。司芬克斯最有名的一个谜题是:“什么生物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这个答案就是“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谜,这个谜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只有去探究我们才有可能揭开谜底。“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一直试图破解“人”这个谜,。他们对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这种努力是可贵的。但基督教认为,人不能单纯从人自身去揭开人之谜,就如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二十世纪德国才气横溢的思想家谢勒谈论人的本质时,不偏重理性的角色,却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人的超越意向、祈祷、寻求上帝的本质,“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是祈祷的、寻求上帝的本质。……他的理智,他的工具机器赋予他越来越多的自由闲暇去内省上帝、爱慕上帝。……上帝是汪洋大海,精神和爱慕是一泻入海的百河千川。这些河川在其源头就预感到大海了”。人要真正理解人,必须认识上帝。认识上帝与认识人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在信仰的范畴内谈论人才会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都在从不同的领域谈论宗教起源的问题。费尔巴哈 (1804-1872)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立场、涂尔干(1858-1917)从社会学家的立场、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医生的立场解释了宗教起源的共同特征, 即将人的主观意愿投射到外在的某种超自然的人物或观念之上,以构成自己崇拜的对象。这就是著名的“投射理论”。关于宗教起源的这个解释系统,由费尔巴哈算  相似文献   

7.
佛学一瞥     
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b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以追求生命的途径。”宗教的定义相当多,但如果采用上面的定义,那么佛教便不能算是宗教了;因为佛法中并没有说有一位发号施令,人类必须服从的上帝。佛陀不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佛陀只是一个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出生在古代的北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他是一位王  相似文献   

8.
张文涛 《现代哲学》2006,(3):122-128
尼采的很多言词都容易被误解,尤其他笔下的创造、自由、上帝死了这些启蒙话语;其实,这些话语在尼采的思想整体中有特殊含义。尼采对这些话语的使用,是一种挪用;通过将其作为自己的修辞面具,尼采一方面隐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启蒙知识人的特定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主要文明中,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彼此密切相关。但对思辨哲学家而言,哲学和宗教由于都具有终极关怀,因而有着本质的关联。怀特海哲学以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严肃地讨论了这种关联。对怀特海来说,最重要的宗教问题是生命的意义的根基。他并没有把宗教的本质视为超自然的,这可以避免把一个超自然的上帝当作崇拜的对象。由此怀特海表明,哲学和宗教的真谛在于拥抱具有包容性的终极原理,超越文化中心论、民族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等封闭思维所带来的排他性和狭隘性。  相似文献   

10.
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具有众多思想来源,其中对其影响最深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弗罗姆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的基本特点是:从所谓"综合"的折衷主义立场出发,试图消除"权威主义宗教"的传统弊端,建立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宗教",以帮助现代人摆脱生存困境,满足现代人在宗教方面的精神需要。其历史贡献在于:克服了弗洛伊德宗教心理观的明显缺陷;使得宗教领域的理性启蒙思想得到弘扬;在宗教类型的具体分析中显示出辩证性。其历史局限表现在:没有摆脱"泛神论"思想的传统束缚;宗教改良的思路带有"乌托邦"色彩;对宗教本质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