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论的实践一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这是多年来的流行说法。但这种“推广”和“运用”从来也没有讲明白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推广和运用,就是按照物质一元论的立场去解释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之所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于社会存在包含有物质实体,或者说,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还有人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在自然界是自然物质,在社会领域是“社会物质”。后者除了包括物质的生产关系外,主要是指实物、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2.
<正>按通常的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近期,魏小萍研究员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的角度,发表了数篇文章,[1]对这个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很重要,也很有意义,使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的看来,魏小萍研究员的观点的文本根据尚有不足,特此提出并论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许多哲学原理教材中,每当讲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学说时,往往只是停留在一般地重复和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上,而没有深入到社会意识现象内部揭示其本身固有的结构和层次;与此相联系,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经实现的,也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和说明。这表明对于社会意识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创立唯物史观时,由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用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因而着重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而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4.
对立面之间互相转化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过程。它在辩证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目前在转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焦点是转化和同一性的关系问题。其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转化是包括在同一性之中的,是同一性的一种情形;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转化不包括在同一性之中,是与同一、斗争并列的。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晚期探讨社会存在本体论达到了对社会历史哲学研究的高度。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观点是关于社会存在整体性思想。理论的新意之处:从一般存在的角度对社会存在进行探讨,指出社会存在具有多样性、整体性特征;社会存在是因果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劳动是阐述社会存在中相互联系各因素发生关系的中心概念;确认社会存在整体性,论证了社会存在本体的思想;社会存在本体论是集劳动、实践、意识、价值四个特点于一体的现代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我国理论界这几年对科学的本质、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学发展的动力、以及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本文仅就科学发展动力问题的不同意见作一介绍。一、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两大类,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也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范畴。哲学家们依据对存在(物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高风险时期,对各种社会风险的预警成为不同认识领域共同关注的普遍认识活动。在本质上,社会预警是一种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风险的超前性认识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特殊方式。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哲学认识论维度对社会预警加以透析;从"社会"、"预"和"警"等多维度考察与辨析其内涵;从社会预警主体、客体与中介的确定中揭示其动态认知活动系统的内在结构;从多种相互关联的认知环节的划分中揭示其认知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所谓不同质的矛盾,顾名思义就是性质不同的矛盾,它包括了一切性质不同的矛盾。而两类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它只是不同质的矛盾的一种表现。“不同质的矛盾”的外延,比两类矛盾的外延大得多,前者包含着后者,而后者却不能代替前者。如果把这两者混同,在逻辑上就犯了错误。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张曙光:马克思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范畴探析“社会存在”不仅与“社会意识”相对应,而且还有一个与“自然存在”相对应的问题。1844年,马克思是从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来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类存在物...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苏联理论界就对这个问题开展过讨论,并于一九五二年被介绍到中国来。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理论界在讨论、研究科学是生产力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在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中,认为“教育的主要属性不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教育是现代化的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争论中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争论主要围绕着教育是由什么决定的?教育与生产力有没有直接联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等等问题。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和论据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收到部分来稿,对上层建筑的涵义提出不同看法,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摘登如下: (一)上层建筑“只包括统治阶级的各种观点及适合这些观点的各种制度”杨华贤同志在来稿中认为,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给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是正确的。斯大林“把上层建筑的内容分为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一 自从提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同属于‘社会存在’”的观点以来,在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暴露出学术界对“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理解有很大分歧。为了弄清问题,我想就刊物上有的文章所提出的某些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有的同志在论证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时说:列宁所讲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实际是包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国家政权、军队、法律制度等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仅仅指哲学、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等观点。许多同志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商榷。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有关同志。  相似文献   

16.
近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对改革中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对改革的哲学基础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现综述如下: 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哲学基础。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论最基本的范畴。本文的任务,并不是全面论述这对范畴,而是就学术界关于这对范畴分歧较大的若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的流行说法,是不科学的”,“它本身不是物质”。因而提出了“社会存在同它的物质承担者的关系”这个命题(《论上层建筑不是社会存在》,载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4)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但关于马克思是如何界定社会存在的,学界研究看法不一,既有把社会存在归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等实体,也有把社会存在视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抽象产物。实际上,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深化,他在德法《资本论》第一卷中斟酌使用的是"社会定在"的哲学范畴,明确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诞生的、具有价值对象性的商品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社会存在。这反映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存在,并不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物质存在,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下、非实体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构建结果。是"社会定在"而非抽象的社会存在,更能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在物的存在方式问题上超越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本质质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哲学教科书一般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近年来,一些同志对实践形式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以实践是否具有开拓性而作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把实践划分为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这两种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普遍发展形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占有基本概念的地位,借助这对范畴社会生活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就得到了说明和解决。按照列宁的意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学家,都是直接着手研究政治法律形态,并从某些概念出发去确认这些形态产生的事实。但他们仅仅研究到这一点就做出结论: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思想史上,第一次完全克服了这种传统的唯心主义观点。他们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