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主张“不上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禅机禅意,本是“以心传心”,“微妙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说破的。于是,禅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历代禅师又都“老婆心切”,“不离文字”,方便说禅,接引学人。于是,禅之实际理地,便又有径可循了。这禅门途径,便是如来禅与祖师禅一线了。我们先来看一段禅宗公案。青原惟信样师上堂:“老借三十年前未参祥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这)…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时期,法眼文益禅师承先启后,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禅风。本文从“心地法门”“门庭施设”和“经典教理”三个方面,全面剖析了文益的禅法思想和创新特色。文益禅师在秉持禅宗一以贯之的“心地法门”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对教理的阐发,倡导禅师要“通宗通教”,同时,他又不赞成那些将知见当做禅修的“知解宗徒”,而是以自家的特色发挥机锋棒喝的禅法。文益禅师采取折中的态度,对佛理、禅理的阐发使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既不滞于经教理论,也不一味地施以机锋棒喝,而是开始采用“拈古”“代语”“别语”的新形式来解说禅门公案,开启了两宋文字禅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谈禅说禅者日多,而更有所谓“禅外说禅”者,以致形成了一种时尚。禅与佛法中六度之一的禅定是不同的概念,人们往往易将二者混淆。禅是所谓教外别传,是当年释迎以拈花一笑的方式传下来的,是离于语言文字的分别,认心印心,心心相契的。正因如此,虽然经过会昌灭法及五代战乱,佛教其它各宗派因教典亡佚而顿衰,禅风却能独盛。弹是不可谈不可说,而只能参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禅外说禅、神内说禅了”,因为一说便不是禅了。时下所谓谈禅说掸者多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某种安慰便求助于佛门,可是又觉得戒、定、慧三学太苦太烦重…  相似文献   

4.
水的禅机     
因为这个“禅”字常常与“佛”字相连,世人便觉得它玄机重重、深奥难懂,其实,只要你看一看禅师是怎样以水为禅机来示悟弟子的,就知道禅不过是生活的智慧与心灵的启惑罢了。  相似文献   

5.
宋仁宗曾经与多位禅师探讨禅理,留下记载较多的是与德章及怀琏的交往答对。仁宗与德章禅师交往较早,该时他已具有一定的禅知识;与怀琏的交往稍晚,但正是在这一时期,仁宗在禅理见解上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辨“会”     
“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这个假言判断恰当否? 任祖镛的《复合判断与复句》(见《语文学习》1981.10)中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天上有黑云’并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应改为‘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可能下雨。’即后件为或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晓照的《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1.2)却认为这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8.
快乐急转弯     
禅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太,整日在一个路口哭着,人们不明所以,只见她光哭着,就称她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见到此种情形,便不由上前打听。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眼下卖不出去,因之伤心而哭;而每当下雨的时候,她又想卖鞋的女儿,想起她的布鞋一定卖不出去,因之伤心。所以,无论晴天雨天,她便总是哭。禅师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鞋的女儿生意兴隆呢?禅师的一句话,街头上就多了一个成天乐呵呵的“笑婆婆”。  相似文献   

9.
禅是参悟的,不是说的。禅一落到“谈论”上,性质就已经变化了。中国士大夫品茗谈禅的时候,大多是无官可做或者有官无事做的当口;一俟有官可做,谈禅的心思就抛到脑后,要先去忙公务了。可见禅在谈禅的人那里,并不是头等大事,而只是人生的润滑剂,可以缓解失意的悲哀和愤怒。苏东坡“八风吹不动”而终于“一屁过江来”就是生动的例证。中国老百姓也谈禅。不过用的是通俗方式,“除死无大病,讨饭再不穷”庶几近之。而以上所说的禅,只能说是中国文化的“佛教化”而已,不能以真正的禅说来对待。  相似文献   

10.
<正>《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以下简称“《传心法要》”)因晚唐名相裴休于钟陵(江西进贤)、宛陵(安徽宣城)任上礼请黄檗希运安居龙兴、开元二寺,旦夕受法,退而记之而作。黄檗希运作为洪州禅思想的总结者,是最终形成临济一脉禅风思想的重要桥梁,其弟子临济义玄在“即心是佛、机锋棒喝”的引领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济禅法。《传法心要》作为希运思想的集大成载体,是中国禅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1.
禅的精髓在于心灵的开发,即开发我们心灵中本具的佛性和本有的智慧。禅者开发心灵的第一个方法,叫“大死一番”。我们这里所说的禅者,不仅指出家的禅者,同时也包括在家修禅的人。从古到今,有很多在家的修禅人。在唐代,有不少村夫愚妇没有什么文化,也能拥有禅的悟境。禅宗典籍上记载了不少老太婆把那些禅师问得哑口无言,答不上来的公案。  相似文献   

12.
谁缚汝     
昔日禅宗大德为开悟世人,留下无数公案话头,公案玄妙,话头深奥,似颠似痴的言语中潜藏了本不可言传的涵义,留待后人细细体会,慢慢琢磨,于是渐渐便有颂古、评唱之类,一为颂赞前人妙悟之功,二为诠释古德机锋之意,以思议思不可思议,以言诠诠不可言诠,也算是循指窥月的权宜方便。‘禅话百家’一栏,即追踪前人‘颂古’、‘评唱’之意。‘禅话’自是指昔日禅师语录话头,‘百家’则是指诠解者不限一家,禅话含蓄玄妙,各自体悟不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故可各呈心得,此处虽无禅师印可,却也有读者默契心会,所以‘丑媳妇见公婆’也罢,‘妙悟心解单刀直入’也罢,不妨各呈己见;‘现代阐释借题发挥’也罢,‘墨守家法以禅说禅’也罢,何不百家争唱?唯望各方善识强记博文多才之士赐下佳作,让读者于会意中分得心香一瓣。此期‘禅话百家’交稿日期迫近,仓促之中难以组稿,不得已之下,想到‘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不揣冒昧,躬自献丑,草草写成《禅语经解》三篇充数,只望它成引玉之砖。所谓‘禅语经解’,只是以佛经比照禅话,显其来历,意在说明禅师话头并非凭空杜撰,亦非信口开河,不过‘经解’既不干‘查三代挖祖坟’之资料考据,也不是‘顺藤摸瓜’的历史溯源。说起来,只是读书人无事时信笔写下的几则随笔,与郊外牧童之‘野笛无腔信口吹’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之禅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与禅关于黄庭坚与禅宗的关系,读《五灯会元》就能深刻了解。其卷十七记载黄庭坚在晦堂祖心禅师指示下开悟,列为嗣法弟子的事情如下: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字鲁直。以般若夙习,虽仕澹如也……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只知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恃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花香么?”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再拜之。①祖心禅师借用儒家的“吾无隐乎尔”句,用以说明无所不在,当…  相似文献   

14.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 ,禅宗僧徒援教入禅、以禅解教而出现的佛教禅学化、禅教合一趋势 ,黄檗为总结者 ;士大夫官僚以庄释禅、庄禅合流而出现的禅学道学化、禅道合一趋势 ,裴休为典型代表。《传心法要》作为禅师与士大夫共同完成的思想体系 ,也就历史而逻辑地铸就了道禅的品格和特质。深入研究中晚唐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对于理解有唐一代禅佛教尤其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禅学反思     
肖永明 《法音》2006,(6):26-28,29-33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这是太虚大师的论断,现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许共识。但是,什么才是禅的特质?就云里雾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流弊所及,当代中国纷纭出现的各种“禅”,呈现出一种泛化而又神秘化的趋势。一方面,似乎什么都是禅,禅泛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禅又似乎什么都不是,禅神秘到了无人能“会”的境地。如此泛化而又神秘化,不仅禅将不禅,而且会危及整个中国佛教的慧命赓续。现在,对于禅,是到了歧路问津、抉择源流、追本还原的时候了。一、关于禅的渊源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通常所谓禅传承之始,但这只是后来禅宗的一…  相似文献   

16.
李肖 《法音》2007,(8):34-38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相似文献   

17.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大力弘扬“禅净合一”的临济宗高僧,其禅法特色是把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入了看话禅,促进了禅净合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
新年禅话云门文偃禅师示众云:“十五日已前不问你,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代云:“日日是好日!”——《古尊宿语录》卷一七  相似文献   

20.
陈明光 《佛学研究》2004,(1):252-260
宗赜是宋世云门著名高僧,世称“慈觉禅师”。然文献见栽慈觉的名字有宗赜、宗颐之异,祖籍有州、襄阳之别,宗派前贤有禅、净二门之说,且古今无一文献述其生平、道其所终。本文考察了前贤和当代学者对宗颐的研究,追溯了宗颐的源流,认为审视文献见载的宗赜、宗颐,实为长芦慈觉禅师宗赜一人。宗颐,乃刊宗赜之误。宗赜倡修净土,并非净土门人。宗赜是河北州人,湖北“襄阳人”说误。大足石刻大佛湾“报德经变”之慈觉宗赜即长芦慈觉禅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