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引《箴言》(Boverb)一书,是以民古代智慧文学的结晶。本书是从民间日常生活中搜集的有关处世为人的格言警句,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人生的哲理。这些格言警句,是人生智慧的宝藏和生活的力量源泉。它不但能使人获得“智慧”,躲避“愚昧”,也给人提供反省过去自...  相似文献   

2.
饮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需求,离开了饮食人将无法生存。因此,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警句格言。纵观人类历史,每一种宗教,每一个民族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特定的生活饮食习  相似文献   

3.
《菜根谭》一书问世400多年来,深受世人的喜爱。《菜根谭》多用禅语写成,在其300多则格言之中,就有100多则直接用禅语作标题,如“彻见心性,即心即佛”、“梦幻空华,自性真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其格言警句本身也包含了诸多的佛禅语句,如“烦恼障”、“大慈悲”“、真空”、“执相”等,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旨趣与审美意境,给生活在喧嚣世界中的现代人吹来了一股习习凉风。  相似文献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知其数的名人志士留下了他们探索人生的思想浪花。一句精辟的格言,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铭刻在心,终生难忘。高尔基曾经讲过:“我在谚语中,——换句话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会了很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认为“知足者常乐”是指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但是,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尤其在获得财富自由的征途,人们发现过去许多安贫乐道的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太迂,失去积极进取的意义。“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副对联好!好就好在它饱含哲理,它囊括了所谓修养之道,却没有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6.
<正>《明心宝鉴》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网罗百家,杂糅典故与民间俗语,汇辑前贤文集中的格言警句而成的一部蒙学读物。蒙学是人格养成的核心阶段,要培养当代君子,推广道家道教文化,像《明心宝鉴》那样,在蒙学教育中增加道家道教文化的内容,将是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朴初先生是个忙人。同时,他也是个闲不住的人。 闲不住的人很多,有的上街做公益活动,有的在家挖空心思干家务,有的干手工活,有的就去管闲事。也有的干脆,生闲气! 赵朴老闲不住,百忙中有点闲暇,还是要看书写字直到夜深。有时也做点手工活,那是把废旧的信封剪裁好,糊成一个个小书签,工工整整地在上面写下格言、警句。反正,休息时是看书学  相似文献   

8.
正国学经典《格言联璧》,源自清朝咸丰年间,集锦警句箴言,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华,字字玑珠,智慧的光芒璀璨。担当与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时逢大事难事时,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心;通过面临逆境顺境,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通过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出这个人涵养的深浅;通过一个人与他人的休戚与共程  相似文献   

9.
正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敬老尊贤的格言,警句,名联,劝告人们要传承发扬这种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现辑六副古名联,供诸君品赏。少时但得父母乐;老来自有儿孙贤。俗话说得好: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人们年轻时能善待父母,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孙。当你自己年老时,儿孙自然会孝敬你。此联对人们具有警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生探讨。这种探讨有理论形态的,也有经验形态的。前者见于“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流传于社会上层、书塾师徒间,后者见于俚俗谣谚及采自古代典籍中的格言、警句,流传于民间。这种经验性人生探讨的结晶便是如《增广贤文》一类的中国传统启蒙读物。这类读物因其简练通俗、韵律和美、容易记忆,尤其是富有哲理意味,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反复诵读,且往往于日常生活行事中脱口而出,成为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恩的观念即“施恩”和“报恩”的观念,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无论在诗歌、戏曲、小说、俚谣俗谚中,在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中,在各种道德类书、童蒙读物、闺训女学中,在神话传说、民间文学以及经、史、子、集中,都有着丰富的内容。 亲子之间的恩的观念,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显得特别突出。《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小雅·谷风·蓼莪》)和唐代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一个老国王非常喜欢格言,他命令手下收集天底下所有的格言,然后编成一本本书供他收藏。有一天,老国王患了重病,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便召集大臣们到身边说,“我希望能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一句格言,而这句格言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句,如果能实现这个心愿,我就可以瞑目了。”大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间所用成语,大部分出之文学作品上的警句,它不但有很强的概括力,同时也经常反映出生活上的某一面,以作行为道德之准绳。在组成成语的文学警句中,有不少还是出之佛典的,兹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交友论》与《逑友篇》分别是利玛窦与卫匡国编的论友谊的西方格言集,取材相仿,内容相近,旨趣相同,但由于年代的差别、处境的不同,又显示出局部与细节等方面的诸多差别。《交友论》没有直接引用基督教圣人话语与圣经,反而多用中国资源来解释西方格言,因利玛窦主要目标是合儒与补儒;卫匡国则直接引用了二者并且多加阐释,在序言中还公开了传教的写作目的,他的目标是超儒。二书都成为了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许启贤教授主编、多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与编写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与故事》(以下简称《格言》)一书(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是挖掘和利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为当前道德教育和建设服务的一个成功尝试。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会长萧克、会长费孝通分别为该书题词,副会长杜导正为该书作序。《格言》一书采取道德格言与美德故事相匹配的结构方式。普及和推广道德格言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建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去医院探望朴老,看到桌上放着一张刚写好的字:“一个真正的人对于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于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于胜利的回答是谦虚。”这样的句子出自朴老之手,不免使我有点惊异。我还没开口,朴老笑道:“这不是我说的话,是从一本书里摘抄下来的。”这话没有消除我的惊异,只在惊中增添了喜。一个道德文章均为海内外景仰的九旬老人,竟然在读这一类的书,还像青年人那样摘抄警句,怎不使人吃惊?同时,这反映了他的心还很年轻。充满着蓬勃的活力,这自然是可喜的。年轻时我读到一些佳言、警句,和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共鸣就会摘抄下…  相似文献   

17.
13世纪藏族著名诗人、学者萨班·贡嘎坚赞《萨迦格言》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藏族文学史上新的诗体,即格言体诗的诞生,同时也代表了新的佛教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诋毁与辩白行走在世上,出类拔萃的人,常常受到别人的羡慕,也难免遭人妒忌,随之而来的毁谤和怨恨,不仅使他们受辱,也扰乱了他们的心绪。《格言联璧》有言可助他们平息内心的躁气,应对这种防不胜防的攻击。格言曰:"何以息谤?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格言,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比如"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格言都在教导我们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使自己的人生呈示出更大的光华。  相似文献   

20.
俞吾金先生在《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发表《黄金律令,还是权力意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题的新探析》一文,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价值提出质疑,他从道义论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提醒大家警惕功利的过度,这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等值语句是"施于人,己所欲",而非"己所欲,施于人";它的适用范围只能是道德领域,把它认定为总是滑动在利己主义和权力意志两个极端之间,是不妥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它不会必然导致"群氓理想",引发"弱者道德的统治";在道德领域,人的忍耐与克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价值多元的普遍存在,所有格言警句都难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不是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但它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