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言语产生研究对于复合词的通达形成什么表征存在分歧。是形成整词表征还是分解为词素表征?用整词和词素频率效应考察,荷兰语的结果支持复合词的分离阶段通达模型和相应的分解表征假设,汉语和英语的结果支持复合词的独立网络通达模型和相应的整词表征假设。本文经过文献回顾指出,词汇表征不同于心理词典,语言、加工方式和加工通道都很可能造成复合词表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言语理解中信息表征的方式。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96名。实验材料按照探测图画中物体的形状跟先前阅读的句子中描述的物体的隐含形状的关系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匹配版本,一类是不匹配版本。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种条件下图画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1中被试读完句子以后马上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中被试的阅读任务难度增大,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命题符号表征。实验3中被试阅读的关键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再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也是命题符号表征。总的实验结果表明言语理解中既存在知觉符号表征,也存在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是信息表征的一种早期状态,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3.
言语流畅性与连贯性多被用于单独评价老年人的言语产生质量。伴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在自然言语产生中常常无法兼顾二者,或因社交动机提高流畅性而损失连贯性,或在任务需求下提高连贯性导致流畅性下降,表现为对流畅性和连贯性的权衡。语用改变理论和抑制损伤理论可以解释老年人权衡不同言语产生指标的动机和认知机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额下回和角回作为言语流畅性和连贯性共享的神经基础支持两者的权衡,颞上回、颞中回与右背外侧前额叶则分别在流畅性和连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突破对言语产生老化的单一评价标准,区分不同老化阶段中言语产生的差异,进一步探索老年人言语加工的动态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5.
通过采用词图干扰范式的图形命名技术,系统控制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关系,探讨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加工的机制。实验一发现,目标语音在韵尾变化条件下具有显著的语音启动效应,表明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实验二在启动语音与目标语音仅共有声母的情况下,发现了与实验一相同的模式、结果支持实验一的结论,即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语音的加工过程是一个构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音节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6.
言语产生中的韵律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描述了韵律生成的相关模型。然后以研究的问题为着眼点,回顾了言语产生中韵律生成的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结果都证明,在单词产生过程中,存在一个独立于音段内容的抽象韵律结构,其中包含了词的重音模式和音节数量等信息;在短语和句子产生过程中,韵律结构和停顿模式都不是完全决定于句法结构,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句子韵律产生的最佳单位是韵律词。语言学韵律产生的脑区激活呈左侧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视觉呈现干扰词的图片一词干扰实验范式,探讨产生不同语法结构时言语产生汉语词类信息的加工进程.3个实验分别考察了以单字词、名词短语和简单陈述句命名图片时词类信息的加工,结果发现:三个实验中都存在不同词类干扰的不一致,名词干扰比非名词干扰更强烈;语义加工与语法特征加工存在重叠的时间窗,研究结果支持言语产生的交互激活理论. 相似文献
8.
9.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不同时间进程下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实验1采用注意引导与注意探测任务同时呈现的范式,探讨不同记忆项与注意项时间间隔(SOA)条件下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当SOA较短时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有引导效应,而SOA较长时未观察到引导效应;实验2、3采用注意引导任务与注意探测任务分离范式,分别探讨在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均能引导视觉注意。研究表明,不同实验范式对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有明显影响,视觉比言语工作记忆表征能在更广泛条件下引导视觉注意。 相似文献
10.
语法启动与言语产生中的语法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语法启动研究的总结,对言语产生过程中语法编码过程进行了研究,说明了Pickering和Branigan提出的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言语产生中语法加工的过程。尤其是在产生大于一个词汇的短语或句子时,存在词条层关联节点的激活。关联节点可以编码语法规则,与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语法加工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同音判断和音节监控方法 ,考察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语音激活的特点。选用以偏正结构的双词素词为名称的图片和与双词素词中首尾两个词素同音的两组探测字作为实验材料 ,探测字在图片呈现后 5 0毫秒 (实验一 ) ,或图片呈现前 130 0毫秒 (实验二 )出现 ,要求被试判断出现的字是否与图片名称中任何一个词素同音。实验结果与绝大部分言语产生理论的预期相反 ,对图片名称第一词素的反应慢于第二词素。考虑到首尾两个词素对整词意义贡献的差别 ,作者把实验结果解释为词素意义对语音激活的作用 :第二词素的语义重要性决定了对应音节激活的快速性 ,双词素词中词素音位激活的速度和时间性受词义和词素意义激活程度的影响 ,而不完全取决于词素发音的序列性。实验不支持音位编码从左到右、序列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semantic knowledge is used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in making judgments about events in the world. We contrast knowledge gleaned from prior language experienc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coming from prior experience with the world (“world knowledge”). In two corpus analyses, we show that previous research linking verb aspect and event representations have confounded language and world knowledge. Then, using carefully chosen stimuli that remove this confound, we performed four experiments that manipulated the degree to which language knowledge or world knowledge should be salient and relevant to performing a task, finding in each case that participants use the type of knowledge most appropriate to the task.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a highly context-sensitive and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on how semantic knowledge is represented and used during language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5.
汉语同音字音节的累积词频是同音单字词的具体词频之和, 即音节作为词被听到的频数, 也称为音节词频。它对词汇通达的作用还没获得一致看法。本文探讨听觉词汇通达中同音字表征的激活如何受累积词频的影响, 构成累积词频的具体词频和同音字数又会在其中起何作用。研究采用跨通道的音-字同音判断范式和配套的协方差分析分离出听觉的词汇表征激活作用。实验1固定同音字数, 同时变化累积词频和具体词频(其中具体高、低频同时也是同音字族内的高、低频), 结果发现具体词频的提高对表征激活有积极作用; 累积词频的提高仅在错误率上产生微弱的抑制作用, 而这个微弱作用可以归结为同音字族内高频字表征的激活对低频字表征的抑制。实验2固定具体词频, 同时变化累积词频和同音字数, 结果发现同音字数增加对表征激活产生抑制, 没有发现累积词频的作用。两个实验的结果说明, 音节累积词频对同音字的听觉词汇表征激活不起确定作用, 能够起作用的是同音字族内的具体词频和同音字数; 但同音字数变化的抑制作用仅在具体词频不变时才发生, 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同音字族内高频字表征激活和低频字表征抑制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分别采用韵律合适度判断和理解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修饰语的焦点和重音之间的关系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实验通过操纵答句中的论元是否出现在问句中,变化问句的信息状态;通过操纵答句的不同句子成份重读,变化答句的重读位置。实验结果发现:新的修饰语重读,旧的修饰语不重读;修饰语不投射焦点,即修饰语重读不将焦点投射到修饰语的中心语上。 相似文献
18.
19.
The adult brain can efficiently track both lower-level (i.e., syllable) and higher-level (i.e., phrase) linguistic structures to comprehend speech. When children actively or passively listened to speech, we found robust neural tracking of syllabic structure but marginally significant tracking of phras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