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伟大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德国人说“韩德尔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韩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誉称韩德尔为“真理之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是所有热爱音乐的人相互交流的通行证。聆听音乐,就是同一个伟大的灵魂面对面进行交流,感受彼此心灵深处的默契与关怀,就是感受自己,感受生命,感受心灵。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就是用音乐诉说心曲,用音乐感受心灵的典范。 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27岁时创作的。这时的贝多芬虽只有二十几岁,但由于母亲的早逝,父亲又不务正业,贝多芬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并且患上了严重的耳疾。生活的种种磨难使贝多芬对人生和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一切都化成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城离法国很近,法国大革命攻打巴士底牢狱的炮声,给19岁的贝多芬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1789年5月,贝多芬到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深受其文学教授E·施奈德尔的影响,有感于这位教授的革命精神与热情,他创作了一首合唱曲《谁是自由人》,表达了他要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自由的事业,这时的贝多芬已经成为一个反对封建制度,拥护民主共和的进步青年了。但是由于当时德国经济的落后,政治上的保守,正像马克思所说:“德国人只能在政治上思考别的民族所做的”,所以贝多  相似文献   

4.
徐晓鸿 《天风》2012,(1):31-33
二、文人眼中的西洋乐器 有关西方乐器传人中国最早期的资料,见于《元史》卷七一,元宪宗西征大食等国,曾获七十二弦琵琶(撞弦古钢琴)和兴隆笙(管风琴),并在宫廷演奏。  相似文献   

5.
朱鹂 《天风》2013,7(7)
钻研的管风琴师 1851到1858年间,弗兰克担任教堂管风琴师,在此期间他开始锻炼管风琴的即兴演奏技巧.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三十余年,刻苦钻研管风琴的演奏和创作.其技艺之高超被李斯特誉为"巴赫之后最伟大的管风琴即兴演奏者".在他创作的管风琴曲中有受李斯特推崇的《大管风琴曲六首》(1862)、 《大管风琴曲三首》(1878)、《众赞歌三首》(1890)以及曲集《管风琴师》(L'Organiste,1889-1890)等.  相似文献   

6.
正特里尔(Trier)位于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靠近卢森堡和法国,被称为德国最古老的城市。这座古老的城市位于摩泽尔河谷,两岸是梯田式葡萄园,设计巧妙,风景独特。据说,公元1世纪特里尔就被罗马帝国开辟为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重镇。君士坦丁大帝的父亲曾将此地设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被誉为"北方罗马"。从这座城市所留下的诸如大黑门、浴场、竞技场、巴西利卡等古罗马遗迹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与热闹。  相似文献   

7.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卢卡市的一个音乐世家,6岁丧父,跟随卡尔洛·安杰罗尼学习演奏管风琴和钢琴,10岁进唱诗班,14岁在市内各教堂中任管风琴手,这一时期他对歌剧的接触较少.直到18岁时观赏了威尔第歌剧名作<阿伊达>,他立下从事歌剧创作的宏愿,1880-1883年在米兰音乐学院进修,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风格统一,乐思清晰有力,和声独特,配器色彩丰富,已预示后来常见于他歌剧中的旋律和管弦乐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艺术生涯 1824年9月4日,约瑟夫·安东·布鲁克纳(Joseph AntonBruckner)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小村子Ansfelden.布鲁克纳4岁学习小提琴,10岁弹奏管风琴,13岁进入St.Florian修道院开设的音乐学校,21岁升入St.Florian专业音乐学院.修道院的敬虔氛围,培育出了布鲁克纳柔和与虔诚的性格.同时,教堂的建筑结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布鲁克纳的内心世界,亦为布鲁克纳的音乐风格打下了标签.  相似文献   

9.
正大卫·伦琴1743年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家具制造商亚伯拉罕。受父亲和家族的影响,大卫自幼就对家具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很认真地学习了整个家具制造工艺。29岁那年,大卫·伦琴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开启了家具制造的职业生涯。他带着一身激情开始闯荡江湖。然而,当他为了拓展家族业  相似文献   

10.
正歌德年长贝多芬21岁,双方互相欣赏,神交已久。1812年夏,二人终于相逢在捷克西北部的特普利采,年过六旬的歌德与贝多芬相处极为融洽。有一次外出散步时遇到一群王室成员,歌德站立路边脱帽致敬,而贝多芬却无视一切,昂首而去。贝多芬为此责备歌德奴颜婢膝,而歌德则认为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双方各说各有理,直至上升为言语冲突,顾不得路人的纷纷侧目,贝多芬撇下歌德独自离去。  相似文献   

11.
以400名3到7岁城市儿童的父亲为被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的基本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结果发现,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父亲对子女的规则约束显著多于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父亲,父亲参与教养水平不存在儿童性别的显著差异.双性化的父亲对儿童的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学业鼓励均显著多于其他性别角色的父亲;男性化的父亲对儿童的规则约束显著多于女性化的父亲;女性化的父亲在互动监督、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方面均显著多于未分化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双亲关于父亲角色的态度问卷及父亲教养投入问卷,对427个3~7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考察父亲关于自身角色的态度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以及母亲关于父亲角色的态度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亲关于自身教养价值、教养动机、教养技能的态度均可正向预测其教养投入,而父亲关于自身教养天性的态度对其教养投入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母亲态度类型在父亲的教养动机与其教养投入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在父亲角色态度的其他维度与教养投入之间无显著的调节效应.当母亲为矛盾型和拒绝型时,父亲的教养动机可正向预测其教养投入;当母亲为接纳型时,父亲的教养动机对其教养投入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鹂 《天风》2022,(6):18-20
<正>“训练学生成为会弹琴又懂琴的圣乐人,是中国圣乐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管风琴具有结构复杂、音色丰富的特点,它的悠久历史和演奏难度也堪称世界之最。虽然西洋管风琴在华夏大地上的出现可追溯到元朝,但管风琴及其音乐并未得到普及与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14.
明代乐队在明代音乐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宫廷乐队以及音乐在明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宫廷乐队民俗化的倾向,体现出民间俗乐对宫廷音乐的渗透;宫廷音乐的异族化,也体现出当时与少数民族,外国音乐的交流.在明代乐队音乐对外国交流方面,主要是表现在与日本以及西方的交流,即中乐西传与西乐中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在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倾注了丰富的情感,各种约束情感表现的形式在他的作品中都是多余的.他将人性、大自然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为演奏提供了广大的发挥空间.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奏鸣曲各个时期的创作特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特征,提炼并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四种情感内涵,即时代性、英雄性、戏剧性和哲理性.笔者力图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和教学中准确把握其情感特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4名儿童在4岁和7岁时的问题行为及其父亲的教养态度进行追踪研究,在儿童7岁时,根据教师报告考察其学校适应情况。结果发现:父亲的过分关心能显著预测男孩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父亲的拒绝和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在学校中的助人行为;从4岁到7岁.父亲的教养态度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化;父亲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态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北京原有管风琴七台,其中天主教堂有5台,基督教堂有2台。 1、北堂(天主教西什库教堂)于1888年由蚕池口迁至现在的西什库。建堂时安装管风琴一台。此琴是法国Cavaillecoll牌,出厂号。607号。最低音管长3丈2尺,等于16.6米左右,是当时在北京最大的一台。随琴还附有管风琴正面图和侧面图,画得非常精致。 1958年北堂“上交”国家后,此琴因无人保养,逐渐损坏。1965年由中央音乐学  相似文献   

18.
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美与时代》2004,(4):54-55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这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完整的巨大史诗,其中第八首(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相似文献   

19.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 32首钢琴奏鸣曲.从1792年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同时也构成了贝多芬的心路历程.这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发展史的高峰.就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被称为"旧约全书"一样,这32首钢琴作品被西方人奉为"新约全书".  相似文献   

20.
朱鹂 《天风》2013,(5):53-53
也许你听闻过《婚礼进行曲》,可是它是谁的作品呢?那就是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o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十九世纪,他被认为是能与贝多芬和巴赫比肩的音乐巨人。他拥有浪漫主义音乐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