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艺术与日常用品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艺术美感的呈现具有另外一种内在模式。因此,以丹托"美的滥用"说为切入点,是为了在后现代语境里界定艺术。不过,丹托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批判的,当代艺术的美感从未消失,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美常被误读,在生成论层面,美感恰是置入艺术又被艺术本身所遮蔽。"艺术的终结"指的是艺术存在样态的新开端,美与丑只是艺术呈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由此,当代艺术需要经由民族性进而凸显独特的审美文化韵味,同时注重艺术元素的无用之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康德批判时期的"三大批判"基本奠定了其哲学思想的框架,其中的《判断力批判》则奠定了其美学思想体系。《判断力批判》几乎成为康德的美学全貌,而在康德前批判时期所作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被学界普遍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从"四同"和"三异"中发掘《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意义和价值,以此对其作出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3.
我们不断经历视觉环境的进展和变化,对于今天的人们,接受其所在时代的艺术是艰难的。"当代艺术",或只有先使艺术家和评论家们理解并感到有责任提倡,才能逐渐也被大众所接纳。不是所有奇奇怪怪的艺术就是"当代艺术",好的当代艺术具有不同于药物的治疗作用。它可以作为人与作品、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使人心获得安慰,甚至可以影响社会上的一些认知,并间接地对大众生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公共艺术布局在城市之中,表达着该城市的独特品性,与城市融为一体;在观赏之余兼具实用功能,精致独到的设计保证了其艺术品质;当大众热情地享用其服务型性能时必定会为其艺术美感所折服,从而接受艺术的洗礼与熏陶;美好的精神体验将人与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公共艺术使得艺术、人与城市三者之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良性互动,这就是其作为当代艺术的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5.
"骷髅"作为中国古老的"开放型"审美意象,同时存在于世界多个文明的艺术史中。由于科技、宗教与社会多个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疏离了其与"死亡"相关的崇高美感,这为重构其审美内涵提供了内在支持。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西方骷髅艺术及其审美观念对中国当代大众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骷髅"这一古老的意象因为艺术家的重新回眸而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在艺术观念的传播过程中,"骷髅"被不断赋予多重更为世俗的审美内涵。当今,骷髅意象获得了诸如"酷""个性""可爱"等新奇而另类的美感,在服饰艺术品中凸显其较为纯粹的装饰功能。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曾经指出:“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美学》第1卷,第78页)高尔基更加明确地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这都表明,美学或具体地说美感教育负有崇高的道德责任,它与伦理学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7.
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先民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美的建筑,满洲里的俄式"木刻楞"建筑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本土化了的原木结构建筑,具有形态美感、色彩美感、质料美感、建构美感、装饰美感和符号美感。这些美感源于初识俄式"木刻楞"建筑时由感官系统直接感知到的形态与色彩,源于对材料与建构的理性分析,源于由装饰和符号引起的一种感动。文章分析了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审美特征,从而给观者精神上的理解与观照。  相似文献   

8.
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康德主张的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詹姆逊在分别继承伯克和康德二人关于崇高的恐惧和无力的特性的基础上,加以"强度""狂喜"等特征,共同构成"歇斯底里式"崇高这一后现代崇高的话语形态。"歇斯底里式"崇高从主体的消逝、客体的虚无、情感状态的极端非理性以及最终价值指向的沉沦、无超越等方面表现出对当下社会现状的反思,描述出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崇高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朗吉弩斯、博克、康德、黑格尔以至于后现代美学理论家利奥塔都对崇高进行过论述,然而学者们在研究崇高时主要是围绕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以及利奥塔的崇高观进行研究,而对黑格尔的崇高观的研究却很欠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而崇高是在艺术发展类型中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中提出的,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与象征型艺术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对黑格尔的崇高理论进一步梳理和阐释。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象征型艺术中的"崇高"文本的细读,可以从崇高的来源、分类、特征、批判与反思四个方面探讨黑格尔"崇高"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文脉"断裂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而当代艺术的建构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城市文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从当代艺术的视角出发,列举当代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形式,分析当代艺术如何深层次地影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脉传承。  相似文献   

12.
崇高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崇高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在抗争中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尊严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崇高与高尚道德统一关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荆琦 《美与时代》2005,(11):20-21
中国当代艺术从"85美术新潮"的一声发令枪响到如今已经历了整整二十个年头,艺术家们最初的狂热、叛逆渐渐为冷静与理性所代替,公众的态度也已经由费解和排斥变为领会与接受,渐入佳境的当代艺术正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强烈的时代关怀席卷着整个中国艺坛.蜕变后的当代艺术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那么,选择恰当的观照方式或方法便是通向艺术家、理论家以及审美大众对当代艺术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与评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艺创造,扩大到一切美的创造,要使人产生美感,不仅要形式美,能吸引人,感染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内容美,思想感情美,精神境界美,而且要这种内容美和形式美统一和谐,水乳交融,溶合为有机统一的整体,难分何为内容,何为形式,何为技巧,何为材料。而且还不能满足于能使人产生美感,还要进一步加强美感的"五度",这就给一切美的创造者提出了更高的、更深的、更强的,也是更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变革的同时,催生了一批新生代艺术空间,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画廊或美术馆,它们与当代艺术重要特征之一"多元化"气质相投,作为当代艺术的载体更为包容,作为经营体更为灵活,与多元文化并置,充满朝气。以郑州为例,通过时间与地缘定位坐标,探讨中原地区新生代艺术空间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其作品是楷书风格的典范。颜书是中国书法审美研究的核心板块之一。但是古今书论中对崇高书风的研究一直语焉不详。因此,引入"崇高"这一西方美学范畴,尝试对崇高的书风进行新的阐释。颜真卿的书法不仅雍容方正,而且体现了崇高的书风与人格。颜书有雄浑之气、正大之象,书风的"尽美"与人格的"尽善"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其艺术作品生命力的长久与否。毋庸讳言,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关于"传统"的视域正在迅速地扩展,中国传统艺术在时间上不断向前延伸,在内容上更是无限丰富,这为今日艺术创造在对传统内容的选择吸收上带来多种可能性。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汰变形态。相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挪用和分解,会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宇 《美与时代》2006,(9):32-33
悲剧,作为音乐美学的审美形态之一,是崇高美的集中体现,也是悲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重要原因。一提起悲剧艺术作品,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诸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谈崇高,总与伟大之人、伟大之道德,及崇敬、崇拜之情联系,而不与丑怪关连.西方人不一样,发现了审崇高过程中主体生命力被阻滞的问题,由此,崇高与丑怪发生了关系.  相似文献   

20.
美学目标是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城市空间美感的营造能够为人提供更为舒适的城市生活。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与我国城市现状,总结城市空间美感的研究领域,探讨其塑造的方法与途径,重点讨论了视知觉理论在评价城市空间美感上的可行性、城市空间美感与功能空间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美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空间美感与地域特色的关系,以期为我国城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