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的长河流到了北宋。钧瓷窑变艺术从唐始,经五代至宋数百年的发展完善,技艺上已经成熟。铜元素在釉料中的应用,使釉面出现了紫红相映、灿若云霞的窑变效果,完成了钧瓷艺术品位的跨越,一举跨入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列。  相似文献   

2.
田涛 《中国宗教》2023,(2):82-83
<正>钧瓷始创于唐,盛于北宋,以独特的窑变技艺在中国陶瓷烧制工艺中自成一格。其工艺深受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3.
孙军 《美与时代》2014,(10):110-110
作为中国古代瓷器标志性器物--钧瓷,在宋元时期广为烧制,并形成庞大的钧窑系,其开创的钧瓷釉色美学对后世各名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钧瓷恢复烧制以来,广大从业人员做出了艰苦努力,钧瓷技艺得到继承和创新,釉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中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力量。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钧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钧瓷现状的分析将有利于解决钧瓷发展中的障碍与制约因素,从而促进钧瓷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钧瓷艺术称得上是中国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当代钧瓷艺人对传统工艺进行了继承、发展和创新,吸收了青铜器、玉器等技术之长,采用各种雕塑方法,使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自然、经济、科技、人文等因素在钧瓷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从此方面进行全新的综合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历史名瓷的发展规律和当代走向。  相似文献   

6.
张丽军 《美与时代》2014,(11):102-103
一、概论〈br〉 一釉色〈br〉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釉,即通常说的一种窑变色釉。钧瓷的釉色中有一种荧光一般的幽雅的蓝色乳光,造成乳光的原因是浮在釉层中的无数二氧化硅圆形小颗粒造成的。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成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一个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蓝淡的称为月白。  相似文献   

7.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于中国河南禹州市,是世界上最早的铜红釉瓷的发源地,堪称一切窑变之祖。  相似文献   

8.
神垕镇是在钧瓷产业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镇区,然而其传统工、农、居、商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存在各种生态污染、资源浪费、社会文明被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神古镇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神垕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瓷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瓷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都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各大瓷器中,禹州钧瓷作为河南瓷器文化的代表瓷种,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钧瓷文化却受到了来自外部与自身的各种冲击。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继承祖先文明精粹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能够在当代再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神垕古镇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为加快实现展现 "千年古镇,钧瓷文化"特色风采的目标,禹州市借助"旅游+"整合带动作用,融合神垕传统的匠人文化精神及钧瓷工艺,打造属于神垕独特的钧瓷文化小镇IP形象,塑造并强化"神垕=钧瓷"的受众印象,通过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延伸挖掘,将其内化为一个整体,实现钧瓷文化品牌的人格化、年轻化、雅俗共赏,形成对神垕特色小镇形象的全新认知。  相似文献   

11.
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理之“理”。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市富产长石、方解石、石英、紫砂、铁矿石等制瓷原料及煤炭等陶瓷烧制材料。从古至今,产区因生产鲁山花瓷、汝瓷和钧瓷享誉国内外。2006年5月25日,鲁山段店瓷窑遗址更是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陶瓷行业发展遭遇"冰冻期",除了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影响以外,制约因素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属道教修真之术,魏晋南北朝之前即已信行。这些术,皆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肢体脏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的被诱引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相似文献   

14.
在欧洲,理性信念曾经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最重要的因素存在于开端,存在于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们对所有各种无法控制的东西,以及对所有各种威胁人、使人堕落到内心的混沌或者外在的混沌之中去的东西所具有的憎恶之中。这种东西既可能是肉体方面的各种感情,也可能是对群氓的非理性意志的服从。必须用某种由于始终保持不变、因而能够抵制永远变化的逻辑的东西,来祛除这个世界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种作为古代哲学的典型特征而存在的态度,导致了对理性和真理的热爱,也导致了对绝对确定性的希冀、导致了有关发现存在于所有各种事物背后的原…  相似文献   

15.
理解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任何人只要与自身之外的他物、他人发生关系,就发生对他物、他人的理解问题。因此,理解既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更存在于人与人之;司的各种形式的交往之中。理解意味着正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把握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为“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4页)。理解也意味着对客体作出评价、表达态度。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甚至成了处理人们之间矛盾的一种方式。总之,理解作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普通存在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应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对合作行动出发点的逻辑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1):5-15
近代以来,社会建构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的,或者说,"原子化"的个人是社会建构的原点。在对人的界定中,由于发现了人的自利追求而使近代早期关于人权的模糊认识变得更加实在,也因此而使社会治理方面的安排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在人的自利设定中,把人本来应当具有的道德因素从人身上剥离了,使人成为理性经济人。结果,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也都被简化为利益追求,社会建构也就完全从属于为了人的利益追求提供实现路径和保障的目的。在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后,这一社会建构逻辑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以至于我们必须去重新审视人。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社会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人也不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相反,社会是存在于人的生活和活动之中的,人是通过行动而建构了社会和诠释了社会。基于这一认识,关于社会建构问题的探讨也就聚焦到了人的行动上来了,从而发现,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的行动应当是合作行动,而人的共生共在则是合作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读了李福金同志《“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命题驳议》(《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一文(以下简称《驳议》),颇受启发。《驳议》的第一部分从共性和个性的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看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来说明不能单讲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否认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我赞成这一观点。但是,《驳议》在第二部分笔锋一转却又不承认共性存在个性之中了,并且提出了两点理由。  相似文献   

18.
塞尚的艺术转变了油画审美再现客观物象的传统观念,改变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法和表现世界的方法,逐步实现了画面本体性的自觉。从审美再现性油画传统中走出来的塞尚实现了形式的相对独立传情和对画面形式独立性的提出形成了开创性的审美表现语言。文章着重研究塞尚对画面独立性表现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审美对象内在形体结构的主动提取与塑造;二是画面形式构成的独立传情,从线条、形体、明暗、色彩等角度重新审视画面本身各因素的安排,重组形体关系和空间结构,使之同时表现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宿淑华 《心理科学》2012,35(2):294-298
本研究主要考察不同动机和材料因素对学习判断的影响。采用标准R-J-R实验程序,运用有意义与无意义词对对120名被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1)成就目标、记忆自我效能、材料因素对JOL有显著影响,材料因素对JOL影响最大,记忆自我效能次之,成就目标最小;(2)成就目标与记忆自我效能存在交互作用对JOL有显著影响;(3)成就目标以记忆自我效能为中介影响JOL;(4)JOL准确性与回忆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是以过程方式出现的事物所固有的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作为运动和发展的学说,应当重视对这对范畴的研究。所谓“存在”,就是“有”,这是事物的自我同一、自我保存的性质和趋向;所谓“非存在”,也就是“无”,它是事物自我否定、自我分解的性质和趋向。存在和非存在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内在包含着的矛盾。在事物的存在之中就包含着非存在的因素;同样,在具体某物的非存在之中也包含其存在因素。二者的性质既正相反对,又内在统一,它们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