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意性表现体现了中国画的本质、精髓和核心,中国画重在表意,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其与西方绘画的重写实、模仿、强调客观存在截然不同,这种写意性不仅表现在物象本质,更重要的是文化、思维、观念的影响。因此,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画论息息相关,也可以说,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伴随着中国哲学文化、书画同源理论和时代意义而逐步完善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等造型艺术,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及造型语言,尤其是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强调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传统中国画和书法是书画同源,因而中国画强调"写",以书法的"写"来强调中国画的用笔。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绘画的线条运用规律,也就是中国特有的线描艺术。因此,线描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绘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这一传统的技法语言既是以书法用笔的勾勒方法,勾描出来的墨线即是中国绘画的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3.
王博 《现代哲学》2020,(1):147-153
王夫之深刻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通"之精神,并在其"通"论思想的具体展开过程中,表达了重视个体与殊异性等颇具现代性意义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中,王夫之阐明了天人相通相继但不同的道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他强调以"变通"之精神师法古人智慧,以应对当下社会具体问题;他继承和吸收了张载的"通"观念,在伦理学中强调在尊重他者的基础上以"尽己"和"推己"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平等思想,并在人性论中彰显了人性的丰富性及人性与物性相通的内容;在知行问题的阐述过程中,他从"诚明"与"知行"关系层面,深刻揭示了广义的知与行在人之成德、成性过程中所具有的相通性。王夫之的"通"论思想,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智慧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 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 即当同伴在场时, 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 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 在神经机制层面, 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遗传层面, 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 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晋淳儒范宁毕生都致力于正统儒学的传承与兴复。就积极的一面来说,就是崇儒;消极的一面来说,就是抑俗。对所推崇的儒学,主要就是致力于儒家经传文本的整理、注解,与一以贯之的汉晋经学的授受与传播。而对所抑之俗,无论"俗见"还是"俗风",范宁都直斥何晏、王弼,在其看来,这两个语意相通的层面,都源于两人的清谈与不遵礼度,更根植于二人蔑弃儒家典文而妄称老庄,恰是从此三点,范宁对弥漫东晋的正始以来的魏晋玄风,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6.
"道"、"理"二字使道理、道德和伦理三个不同的基本范畴的关系变得耐人寻味,"道"与"理"舍一相成即"道理",道理和道德以"道"为"同源",道理和伦理以"理"为"同源",道德和伦理分有"道理"的"养分",二者"同源共生异长",长成各自独特的内涵,成为伦理学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范召全 《伦理学研究》2008,(1):41-44,50
“道”、“理”二字使道理、道德和伦理三个不同的基本范畴的关系变得耐人寻味,“道”与“理”合一相成即“道理”,道理和道德以“道”为“同源”,道理和伦理以“理”为“同源”,道德和伦理分有“道理”的“养分”,二者“同源共生异长”,长成各自独特的内涵,成为伦理学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正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占有某种东西,又生怕它被别人拿去而内心不能安静下来。这样忐忑或惶恐的占有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安,甚至是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占有,还不如没有,或者干脆说,占有就等于没有。说实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过客,世间一切,都是人们借用的,生命的大限一到,一切都得归还,没有一样会跟人们到另一个世界的。可是,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一些人  相似文献   

9.
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国的演化、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门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书画的工具、布局、笔法、意境四个方面区论述书画之间如何相通,以期对当今书画、书画家们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思。  相似文献   

10.
通过书法与绘画的起源、技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书画同源的理论,证明书画本是同宗同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对于加深对传统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理解,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历来讨论书画之关系,尤其论"书画同源"者,无不溯源至张彦远,而对其书画关系论的丰富性及其思想背景的复杂性,乃鲜见留意。张彦远关于书画关系的论述,有三方面内容:一、书画同体。此问题后来演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书画同源"。二、书画用笔同法,这是张彦远书画关系思想的核心。此问题经元代文人画的激荡,发展成绘画的书法性问题。三、书画道殊。此问题后来被文人画的浪潮淹没了,却正是我们今天思考书画之关系需要重新检视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3.
《古兰经》认为,人和大自然均源于真主的创造,所有的被造物,包括人类,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神圣层面,都构成了一个互相依赖和彼此联系的整体,处于一种天然的平衡状态。人类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应当遵循真主的命令,自我约束,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保护和维持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后期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佛教善书因此应运而生。其中的“功过格”这一类善书直接受到道教劝善书的影响,而“宝卷”这一类则由唐代“变文”演化而来。佛教善书用因果报应讲行善得福、作恶遭殃,即人所遭遇的一切都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这个道理,在明、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观念,源于形而下的生活经验的累积形成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先秦儒家智者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成为天道观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使天道之"化"贯通于人道,因而"化"之观念在人道这个层面重在教化。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化之根基都本于"诚",正是"诚"之贯通使儒家"化"观念统摄宇宙人生,而化的最高境界在天道可谓之"神",在人道则是"参",即人通过教化重回天地人共在的场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与萨特自由观相比,马克思自由观具有更为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根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体论定位的合理性,即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建立在“类自由”基点上的个人自由和群体自由的现实实现.在与以萨特代表的强调“自我”的绝对自由,并由此导致我与“他者”的绝对对立的自由观的对比中,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仅能达到理论上的“主体交互性”的实现,而且能够在现实境遇中达到实践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大成者。《老子》中所包括的独辟蹊径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御神的养生理论,为道教养生学的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天人合一或曰天人相应观念,包括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两部分。《老子》对天人关系的探索是通过对“道”的认识开始的。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有生无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本体都是“道”,都是“道”的普遍规律在各种具体物象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相通的特征和规律。人是自然界中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周易>艮卦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将卦辞"艮其背"解释为"止得其当止之所",由人的身体动静之规律而论道德实践行止之定律;强调"只是道理所当止处",反对人事所为中任何私欲的汁算对"道理"的遮蔽,提出艮卦"主静",并由"静"的吉凶训诫上升到"中有定止"的义理推明.这些阐释不仅反映了朱熹通过易学诠释对其哲学理本论的积极建构,而且体现了其理学视域下昕凸显的儒家价值取向,即对群体、社会以及宇宙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叶一舵  申艳娥 《心理科学》2002,25(6):755-756
1 关于应对的主要理论观点1.1 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该观点源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 ,认为个体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否认、压抑、投射、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应对问题。这一观点为应对指明了无意识层面上的研究方向。目前 ,应对领域研究的防御机制已不再是弗洛伊德意义的概念 ,而是更倾向于强调个体对环境、社会的适应性应对及实证研究 ,并注重意识领域的研究。1.2 人格功能理论的观点认为个体广泛而稳定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应对方式 ,每个个体都处于和应对有关的几种人格维度上。如内向—外向(Eysenck ,194 7)、面对—逃…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与医学是相通的,其相通之关系,可细化为职业身份相通、学科主旨相通、研究方法相通、关注领域相通、具体观点相通.以古希腊哲学之集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和作为古希腊医学之集大成者的盖伦医学为例,二者都具有目的论色彩,都属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目的论;都用到了经验观察法与演绎推理法;与研究方法相关,都极其重视解剖学;二者在解释人的生理机制时提出了一致的看法,盖伦的三种灵气思想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三种灵魂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