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周薇 《学海》2005,(4):81-87
陈衍"以诗存史"诗史观,重心在搜集有事之诗达到存史目的,这一诗学观既是对孟棨<本事诗>以来纪事诗话宗旨与元好问<中州集>以来"以诗存史"诗学观的传承与发扬,也是晚清国势衰微之际陈衍民族危机与世道关怀意识的投射.这是一种自觉的有着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诗史观.  相似文献   

2.
《鬼谷子》作为先秦纵横家唯一的一部子书,许多教育思想在其中鲜活地存在。研究《鬼谷子》的教育思想和他对"生命自觉"的重视,这既是服务教育学研究中国性的需要,也有益于在教育实践中"育生命自觉"之人。其育"生命自觉"之"圣人"的教育目标、育"生命自觉"的教育内容、育"生命自觉"的教育方式,对理解"教育关系"中的生命自觉、《鬼谷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生命自觉的价值取向、教育要满足个体生命自觉的正当需求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30年中,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在新时期出现了诸如"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玩世现实"、"状态现实"等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统一被称作"社会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以来国外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本文对这一时期我国主要的现实主义美术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概括,结合一批主流艺术家的作品分析这一时期现实美术的发展特点与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自然中的物象生动地再现在画布上就一定感人?这是不一定的,古话"草木皆有情"就说明这个问题。艺术品之所以高于客观物象,是因为它被赋予了精神。"草木本无情",艺术家赋予它们情感,它们也就变得有情了。独特的绘画语言是画家有别于其他画家的重要标志,是画家的名片。美术史上众多伟大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重要的因素是艺术家们在创作时都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俄罗斯著名画家莫伊谢延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现实主义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画家,他以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为基础在现实主义的根基上发展出极具时代特色的自我风格。  相似文献   

5.
計文 《天风》2014,(11):1-1
<正>一些人有一个非常普遍而又具有毁灭性的日常习惯,就是拿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与别人和别人的生活比较。对他们而言,生命宛如一场竞赛,自觉或不自觉地总要在"比较"中走完一生。比的结果是,赢的人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输的人则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失落。有人在"比"的状况中咬咬牙,努力追赶;有人却在"比"的过程中心态失衡,产生羡慕、嫉妒,甚至咬牙的恨!圣经中就有一个因"比"而走入生命死胡同的人,那就是扫罗王。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当众人对奏凯而归的大卫唱出"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时,扫罗的心态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6.
<正>一罗尔斯的观点引出的问题众所周知,约翰·罗尔斯在构建自己的"正义论"时,曾经非常自觉地把康德伦理学作为自己的思想资源。在《正义论》一书第4章第40节中,罗尔斯以"康德对正义即公平的解释"为标题,论述了康德的绝对命令就等于"正义原则",按照正义行动,等同于按照绝对命令行动。  相似文献   

7.
张蓬 《哲学研究》2012,(3):56-60
<正>近年来,关于"当代中国哲学"应具备怎样的形态的讨论,成为哲学界的热门话题。这个问题的自觉提出,来自中国哲学界对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反省。高清海先生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中国需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呼吁,有助于我们认真思考这  相似文献   

8.
如何规划自我以应对构建良好社会与正义政府之需求,是儒家哲学始终关切的重心。"自我"概念蕴含时间的与超越的、参与的与反思的两个面向,中国语境下的"自己",其中"自"与"己"则分别指代这两个不同的面向。但"自己"并非意味着自我的二分,相反,它充分展现了自我是如何动态地、充满活力地在"自"与"己"的相互调适和相互转化中变化着自身的,而这正是儒家心、性观念的题中之义。可以说,儒家以"尽心(心智)"为核心的修己,端赖其对于人心和人性的体察;儒家独特的被人性自觉接纳的自由意志,是其自我理念中道德成立的根基。因此,我们可以把儒家的自由意志观称为"自由意志的自我决定论",以区别于以"软决定论"为基本特征的"自由意志的非自我决定论"。  相似文献   

9.
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抓住以往文化的核心精神,使其明确而自觉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仁"的精神,开辟了内在的生命世界,挺立起个人独立的人格。与此对应,也就形成了外在的人文世界。从历史评价来说,孔子超越了以往时代以礼为标准的历史评价而转化为以仁为标准的历史评价。从历史的意义与价值来说,仁作为个人的自觉精神,在成己成物两方面展现自己,使生命自觉地融入到宗族的延续中,融入到人文世界的传承中,使历史化为自觉的生命绵延,成就起自觉的生命史观。从历史规律与模式来说,孔子总结以往人文世界运行的规律,体悟到人文世界的因革损益,并对当下及未来人文世界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和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6):185-193
当代英国小说在战后一度经历了"末日论"的寒冬,站在十字路口的小说家们不断探索,重新发现了现实主义传统的价值,推动了英国小说的复兴。本文以女作家拜厄特及其"自觉现实主义"为例,探讨现实主义传统与当代英国小说的演进脉络。拜厄特积极探索小说语言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互动,既以精准细腻的笔触努力接近客观真实,又将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现实主义伟大传统在自我更新和兼容并蓄中获得新生,在揭示拜厄特成功奥秘的同时,展现了战后英国小说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7)
正[问]大多数在意自己信仰的基督徒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问"为什么我是一个基督徒"?有时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会问及此事,我们却不知如何简单明了地回答,请指点迷津。一群困惑的信徒[答]你们好!这是一个极富意义又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对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无时无刻不可忘怀是非常好的,这种自问或被问都十分有助于我们深化信仰。20世纪有三位神学家牧者就曾对此写过自我反省性小传,即莫尔特曼《为什么我是一个基督徒》、汉斯·昆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影响人类社会基本性质的两大变化,一是资本经济全球化,二是社会信息化。正是因为这两大变化,从宏观上,引起了整个社会组织结构、人类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微观上,几乎人类的每一分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及质量,而且必须去面对它、适应它。为积极应对这两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电影艺术家,郑君里的电影艺术是伴随着战争的开始而开始的,战争生活的经历以及对人民困难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使他自觉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其经典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聂耳》中,郑君里塑造了革命英雄、革命中的堕落者以及底层小市民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艺术特点来看,其电影多采取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在细节之处显真实,一些作品还具有讽刺艺术和喜剧精神。这些体现了郑君里影片中的现实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14.
"宋代风俗画"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也做了不少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对绘画中现实主义这一特点的论述并不多见。因此,文章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宋代风俗画为切入点,来探究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社会文化渊源、哲学美学渊源、艺术思想画论渊源等,试图对当今现实主义绘画的现状及特点作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15.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人生成就的最后评述,其真谛是"从心之仁,不逾礼",即自觉于规矩,这是真正的自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但绝不是牺牲内心去迎合不合理的社会规矩。孔子"从心所欲"所意味的自由,非随心所欲,而是自觉自愿行礼为仁、立德顺天,在此过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地达到了礼与仁的合一,达到人与天的合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中,人实现真正的自由,即无论人做什么,都符合天地的根本原则——德。  相似文献   

16.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人生成就的最后评述,其真谛是"从心之仁,不逾礼",即自觉于规矩,这是真正的自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但绝不是牺牲内心去迎合不合理的社会规矩。孔子"从心所欲"所意味的自由,非随心所欲,而是自觉自愿行礼为仁、立德顺天,在此过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地达到了礼与仁的合一,达到人与天的合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中,人实现真正的自由,即无论人做什么,都符合天地的根本原则——德。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在教会圈子里的文章中,"辩证"一词吸引我注意的,是在丁主教论述西方神学家怀德海的"过程神学"的文章中。~([1])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在我们基督教的群体中,是否常能用辩证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甚至思考《圣经》?生活中充满着辨证,没有人能否定我们有"辨证思维"的存在。当人们说"要实事求是"、"要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时,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辩证法来处理和指导我们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对文化传统的自觉,这是认识和观照自我的过程;对全球化的文化影响力的自觉,这是经由认识他者而反观自我的过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之特殊矛盾的自觉,这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理想的实践审视。  相似文献   

19.
正"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是在我国长期流传的一句俗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人类思维方面固有的局限性和习惯性,使得我们对许多事情和问题,常常停留在表面化和一般化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它们更深层的含义、更重大的价值。我们看问题通常受两方面因素的干扰和误导:一是流于直线化和平面化,人云亦云,浅尝辄止;二是受名人及媒体的影响,随大众、跟潮流,常常把自己的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禁锢在这些圈子里。其实,世间的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许多问题只有在不断观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创刊至今,已经15个年头。从明年第一期开始,将不再设卷首语,所以这是最后一篇。当初之所以设卷首语,是为了概略地介绍每期的主要内容,以方便读者。由于情势,有时也会发表一些对当时重大涉"神"问题的评论。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乃是把杂志定位于科学精神和无神论的普及宣传。10多年过去了,由"法轮功"邪教所引发的种种涉"神"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深思。不少媒体和文艺作品,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普及型的科学无神论宣传。而随着"法轮功"被粉碎,社会各界对邪教和封建迷信一类有神论的反感和抵制程度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