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山水诀》是黄公望的一篇论述山水画画法的著述,是其绘画经验和艺术思想的总结。《写山水诀》中主要论述了画面的结构布置、笔墨设色、画法画理等内容,较全面地记载了其对前人山水画的风格技法的阐述及自身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元代绘画理论的基本方向和实践状况,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写山水诀》中黄公望的山水画绘画观的传承与转变。  相似文献   

2.
正黄公望,是元代的著名画家。在元代画坛中,山水画成就极丰富,艺术品格也高,对后世影响巨大,而黄公望正是元代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画史上称元代成就高者有四家,公望为其首,且与其他三位关系密切。如果谈到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自然不能不提,其作者,正是黄公望。黄公望既是善画的道士,又是把道教精神贯穿于绘画的大家。  相似文献   

3.
吴文雄 《美与时代》2006,(11):42-43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中的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雅洁飘逸,都生动地展示了江南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研究这幅伟大的作品和黄公望的人生经历,对于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会有诸多教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绘画创作与理论对明清山水画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合沈周、董其昌、“四王”等明清时期艺术家的创作,阐述黄公望对明清山水画意境、设色、技法的影响,分析后人对黄公望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描绘了浙江境内流经富阳、桐庐的一条河流——富春江两畔秀美的山水景色。但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富春山居图》被毁于两半,长卷为《无用师卷》,短卷为《剩山图》,现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博物馆。《富春山居图》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品牌价值,这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6.
从黄公望《写山水诀》看道教悟性思维方式丁培仁本文透过元代全真道士黄公望的一部画法作品《写山水诀》的分析,指出其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乃道教直觉悟性思维,此种思维方式中,意象起着决定性纽带作用。这种直觉悟性、意象性思维十分有助于艺术创造活动,尤其有利于画家的...  相似文献   

7.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6,(3):33-33
《富春山居图》(局部),作者黄公望。图中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山水树木相交相融,景色秀丽。画中多用中锋和侧笔,山石以湿笔披麻皴和枯笔短线所绘,树林多以湿笔横点而成,墨色浓淡相宜,浑然一体。黄公望(1269-1354),富阳人。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元代画家,全真派道士  相似文献   

8.
元代的小青绿山水画在青绿山水画史上别具特色,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元代绘画追求清淡、高逸,这也体现在它的山水画上。因此,山水画在元代跃入了另一个境界,高雅落寞,有很浓郁的抒情味,即使是富丽浓艳的青绿山水画,在元代也趋向了简澹朴拙。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但是并未脱离人物。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才成为独立的画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是五代宋初,且统治者还建立了书画机构——画院。其山水画追求以"真"为美的美学理念,将艺术主体的情感表达寄托于山水,感悟山水的精神内涵,从而将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展现宋代山水以"真"为美的审美意趣。北宋山水画以"真"为美的体现需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一是从古代哲学与山水画理论的发展来论述"真"的定义;二是从理学与画家作画的态度探讨北宋山水画追求"真"的成因;三是以"真"为美对后世的影响与对当代画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大好河山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重要背景和题材。中国的画家在作画时对山水画更是情有独钟。久而久之,中国的山水画也自成一派,山水画家的山水情结也更加浓重。从中国画的山水情结出发,分析了山水画空间观存在的价值,从处理山水画的空间观、充分体现山水画空间观和中国画空间观的布局和思考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观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元代山水画在历史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风格更能表现个人的生活境况与心灵情感,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元代文人墨客多将内心寄托于山水、诗词之中,借助于此找寻仅有的归属感,他们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所探讨的隐逸思想颇多。首先分析了隐逸文化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根源、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情趣入手,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最后论述了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而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流,更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黄公望作为"元四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富春山居图》"经营位置"巧妙,采用长卷式构图,疏密虚实,起承转合之间极富灵性的洒脱,完美地体现了"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富春山居图》实现了在绘画构图中的转变与突破,不拘泥于前人固有的绘画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构图方式也给后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笔墨道路,在"道"中悟自然,在自然中画自己。  相似文献   

13.
黄公望(1269—1354年)是元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依靠卖卜算卦、教授弟子、结交艺术赞助人等方式获得生活来源,过着俭朴的生活。这种生活让他对绘画的追求中既保持了一种孤静萧远之气,又能令后学者接受和学习,由此开拓了一种新的绘画美学观。黄公望的经历,他正直特立无偏颇的人格,值得今日浮躁的画坛深思,这也凸显了研究黄公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是自然界中没有固定形式的物质,在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与画面中的景物虚实相对,为画面营造空灵缥缈的意境,云的流动性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的视觉感。中国山水画追求景中有意,以意境取胜,绘画中讲究灵动之气,云在山水造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时期的"云山鼎立"的山水,南宋时期的"角边山水",元代时期的"一河两岸"的山水,云成为画面中重要的精神内涵。文章从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意象分析,研究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技法特点,阐述云的气韵生动、空灵简约、游心于"淡"等精神造化,由此总结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元四家"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代表,曾在山水画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影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元人山水画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各异,主要是他们艺术探索和审美观念造成的,这也是值得关注与玩味的话题。例如,在"元四家"中,倪瓒的萧散简远与王蒙的繁密厚重形成画风上的鲜明对比。倪瓒作品所刻画的是"疏而不简""简而不漏"的疏体山水;王蒙则描绘出的是"苍茫浑厚""秀润静谧"的密体山水。二人"一简一繁"的绘画艺术效果与他们的创作技法、内心世界、审美追求和人生阅历等密切相关,值得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是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画种,历经了千年的沉淀。其中,色彩的灵活运用与高水平绘画技术的应用是能够体现出国画山水特殊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代国画山水的作画过程中,不但要传承传统的色彩运用技巧,还要对其进行创新,使国画山水能够满足现代的审美需求。基于此,分析色彩在国画山水中的发展历史,并对国画山水色彩的传统与现代运用技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元初,蒙古族统治者以武力占领中原,对汉地实行统治;又因为是游牧部落,与中原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有很大不同,各种矛盾均很尖锐。当时很多汉族知识分子抱着与蒙古族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或隐逸山林,寄情于山川自然之间,或以文学书画遣兴抒情,或遁入释道,寻求精神解脱。金、元时兴起的全真道教更成为部分知识分子躲避战乱,寻求精神安慰的出路。所以元代善画的道士非常多,上至天师,下至一般道徒,有史料记载的就不下四十人,其中有些是我国美术史上有杰出成就的画家。元代的山水画十分兴盛,它是人们藉以使心灵获得解脱,从而达到静美境界的手段。中国的山水画与道教所追求的清静、自然,顺应自然之道,师自然之法,寻求心灵与肉体得到自由的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大多数的山水画家都受到道家和道教的影响,非常崇尚大自然之美,所以历代善画山水的道士画家很多,元代也一样。元代山水画四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着手,从山水油画的发展探究山水情结对当代山水画家的重要影响,并探究出中国油画风景中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油画风景作品。  相似文献   

19.
就山水画的功能而言,宗炳首次明确提出了畅游之说,它蕴含了绘画新的功能——怡情。后人从审美主体去理解和探讨山水画的功能,把画中之山水具有的怡情、怡性作用,归结为畅游与畅神,即可使观者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不仅以书法上的独具一格传世,绘画上也堪称圣手,于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不精通。他的山水画既非一般山水画的气势恢宏,也不是奇突险崛,而是以清秀高雅、委婉蕴藉、平凡清淡为主要特性,行笔之间显得特别潇洒。文章主要从笔法、墨色、造型、构图四个方面探讨赵孟頫绘画中"书卷气"的艺术表现,探究赵孟頫清高淡然的文人情怀和蕴藉典雅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