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埋藏在陵墓中的画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南朝社会的思想意识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朝是佛教开始兴盛的年代,很多学者在对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的分析中多从佛教的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1957年12月,河南邓州学庄村发现了一座古墓。该墓为南朝时期遗存,墓室大都用特制的彩色画像砖筑成。这些珍贵的彩色画像砖图案内容丰富,尤以宗教题材居多。如寓意长寿、吉祥的青龙、玄武、白虎、飞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画像砖其画面表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汉文化及社会面貌,根据建筑构件石材、砖材表面的体量多变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画面表现,体现出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及艺术精神,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砖在今山东、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发掘。四川以成都周边出土的东汉中后期实心画像砖数量较多,艺术造诣较高,是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神秘瑰丽的四川汉代社会的活化石,它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画像砖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6.
汉代画像砖石是中国宝贵的古代美术遗产,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显著。他从画像砖石的社会文化背景、分布区域与时代以及画像砖石所表现的社会景象和艺术表现手法四个维度来建构其研究图景。他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画像砖石进行实地考察,在把古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画像砖石重要材料的同时,还利用考古最新发现的地下遗物进行"文""物"互证。常任侠的画像砖石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7.
包倩雯 《美与时代》2023,(4):123-125
选取公元5世纪至公元6世纪这个时间段,以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和西方的镶嵌画为例,运用图像学理论分析画像砖和镶嵌画的绘画表现,运用比较学的方法研究古埃及、古希腊艺术对于镶嵌画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对于画像砖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中国的画像砖始于战国晚期,发展至南北朝达到巅峰;西方镶嵌画最早出现在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被认为是镶嵌画艺术的始祖,到了拜占庭时期镶嵌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两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特点,凝结了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与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结合了我国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审美风格与社会风情,表现了汉代容纳万物的宏大气魄。汉人贾谊的一段排比文字很能表现汉画像砖的特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入荒"。随着时代推进,现代人快节奏的艺术追求往往忽略了以神构笔的汉画像砖,忽略了线条勾勒中汉朝人的天地宇宙。"在砖石上刻画,把有汉一代的宇宙观、生活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南朝石刻在古代陵墓雕刻中最为典型,在我国古代石刻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艺术形态上具有极高价值,充分反映了南朝的时代特点和民族气派,全面体现了南朝文化走向成熟阶段的生动、泼辣、鲜活的时代风格。它们与石窟造像石刻一起成为中华文明艺术宝库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1.
南朝帝陵寄托了墓葬主人祈求长生的愿望,这与神仙道教尸解理论死后蝉蜕成仙的理念相契合。画像砖作为陵墓的一部分,其内容表现的正是死后升仙这一主题。画像砖中天人们手持符节来接引墓主人升天,他们奉上羽衣、仙果等助主人进入仙界。在这一过程中羽人、天人或驾驭神兽,或手持法器,展现了升天场面的庄重与热烈。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等已悟大道的前辈神仙出现在这里,表明他们将是主人在仙界进一步探讨仙家玄理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2.
黄莓子 《美与时代》2004,(10):14-15
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省.因其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画像砖、画像石,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支瑰丽夺目的奇葩."[1]  相似文献   

13.
南朝陵墓石刻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帝王陵与王侯墓前的神道石刻,是具有极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如今,这些已有千年历史的神道石刻正遭受着自然以及人为的毁坏。本文在对现存南朝陵墓石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南朝陵墓石刻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探索南朝陵墓石刻数字博物馆的交互框架及实现手段,通过沉浸式的用户体验、便捷式的操作反馈,使得南朝陵墓石刻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董秋雨 《法音》2022,(10):25-31
<正>作为六朝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南京栖霞山石窟为学界提供了南朝宋至齐、梁年间宝贵的实物证据。然而,目前围绕栖霞山石窟的研究,多为针对其时代、风格的考古学维度的梳理与探讨。有关其美术史意义的讨论,基本集中对其在南朝佛教艺术发展中的风格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探讨。笔者尝试从“大美术史”的角度,立足石窟蕴藏的多种线索,结合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对特定时期佛教美术发展的整体样貌进行还原,并探寻技法、风格形成背后深层的社会观念与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5.
自原始社会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时期,汉画艺术作为两汉时期独特的艺术形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汉画艺术在继承先秦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壁画形式,并在继承和创造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姿多彩的绘画样式,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器具画和壁画一起构成了汉画特有的艺术体系,也形成了绵远流长的审美价值。文章在分析汉画样式的基础上,论述了汉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蕴,以期揭示汉画承载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时期绘画艺术可以概括地称之为基督教美术,它是西方文化在特定时期内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多数画家对中世纪时期绘画等艺术的感情往往高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除了因为它那份程式感的神秘趣味,还因它有许多不可言的宗教以外的魅力,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东汉的画像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再加上中世纪盛行的骑士精神正是现代社会重视和亟需的契约精神,为中世纪的绘画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兴趣。中世纪时期绘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中世纪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宗教对绘画艺术深刻影响的结束。  相似文献   

17.
冯白帆 《美与时代》2005,(12):10-12
英国现代哲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以其严谨的分析方法和独特的艺术观,为我们界定艺术与伪艺术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尺度,同时也为我们辨别真伪、剖析本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宋代画像砖比起汉代画像砖其画像内容已经现实得多,到处充满了世俗的色彩,无论题材、表现形式,都失去了汉代的气派,但它更具人性化,更具生活的气息。这样的墓室环境,使逝者如同还在人间一样,而不是升了天或入了地。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着,中间没有断流过,中国的绘画也是如此。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上面的图饰、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绘画的三足鼎立、两宋时期的院体画,再到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出来的,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文章以及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中国画体现出的传统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南朝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法箓部仪》做了细密的分析和考释。从此经我们知道南朝天师道举行登坛告盟仪,这是天师道传入南方后受南方道教(尤其是南方方士传统)影响而创立的新仪式。它应当是信奉太一神且自称太一道士的天师道道士举行的仪式,与敦煌写本S.203记载的南朝天师道授箓仪多有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