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我国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有纹身习俗,其中独龙族的纹面习俗是以典型代表。他们之所以纹身或是出于崇美,或是部落图腾的标志,或是其他战争原因,而纹身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带有落后甚至是不好的色彩。氏族的部落圈腾,将一个个的部落区分开来,传承者不同的文化。对于纹面习俗的研究,通过人类学方法和方式的研究,更能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诠释出来,也能让人们对于纹面这一古老的习俗和对人类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迷信与习俗     
2014年新年刚过,网上曝出:五台实验小学校舍建设竣工,校长某某某举行“谢土”仪式。一时议论纷纷,有说是迷信,有说是习俗。我儿认为是迷信,但义说服不了习俗一方,想让我写一篇文章,议论一下这个问题。我当即回答:认为是习俗的虽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迷信。这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新疆的"去极端化"工作需要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模糊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深化认识、澄清观念。为此,不应固化传统和习俗,传统和习俗需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要固化民族和宗教的关系,没有哪个民族天然就信仰宗教,天然就是某个宗教的信徒;不要固化宗教禁忌与习俗的关系,宗教禁忌不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然价值。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不可污名化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同时,还要划清底线,任何人都不能以杀戮和剥夺他人的生命来实现自己进入天堂的幻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督教的成功崛起,许多异教习俗不是被完全抛弃,而是被逐渐地改造成为基督教习俗。基督徒的许多葬俗,都可以从异教世界的相关习俗中找到原型;基督徒的梦幻和异像,与异教梦兆密切相关;基督徒的许多重要节庆,也可以溯源到希腊罗马世界乃至遥远的东方。基督教习俗虽然与异教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但它绝不是后者的简单翻新,它在采用后者的某些形式的同时,必然也要赋予其全新的内容。早期基督教对异教习俗的广泛吸纳,说明了文化包容正是该教的一大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羌族丧葬礼仪传承一种文化,保持一种传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信仰习俗和文化特质.简而言之,火葬方式是古羌文化之遗风在今天羌族社会生活习俗中的表现,而土葬方式却是一种输入文化.考察这两种丧葬习俗,可以窥视羌族社会历史的变迁趋势,把握一个民族从远古保持至今的历史足迹和传统风貌.  相似文献   

6.
丧葬仪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礼仪活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山西省晋城市的民间丧葬习俗较多地保留着传统丧葬习俗,实行以土葬为主的丧葬形式。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山西晋城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功能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具有孝道思想贯穿始终、互帮互助以及同一家族有共同祖坟等三个特点,具有伦理教化、凝聚血缘亲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人生教育等四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远来 《天风》2016,(2):15-16
正我们需要开放而谨慎地面对不同的习俗。对于不违背教义、法徨和伦理的习俗,要尽可能接受、尽可能融合、尽可能得人。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习俗之间存在着张力,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尝试从圣经的立场做一点探讨性分析。一、一个目的——荣神得人。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荣神与得人。"你们或吃或喝,无论  相似文献   

8.
从个人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去探求民间宗教生发与延续的深层结构,是研究民间宗教的重要方法之一.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盛行的信仰实践与信众日常化的朝圣仪式.转经人作为该习俗的文化主体,其丰富的个人宗教体验不仅以“灵验”主题的口头神性叙事得到自我认同与集体传播,同时折射了个体心灵世界中的强音与弱音,满足了人们差异又多元的世俗心理需求.融入到民众生活内部的、大量宗教体验的深刻存在,是转经习俗得到稳固传承的隐形动力,甚或成为藏传佛教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的民间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国雄 《心理学报》2013,45(3):310-319
采用Keller, Gummerum, Wang和Lindsey (2004)的不知情义务推理范式, 探讨了96名4、5、6岁幼儿对通过条件规则表述的鼓励性或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以及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幼儿对两种不同领域规则的义务推理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规律, 表现出显著的“角色效应”, 即多数幼儿都能指出同伴违反, 随年龄增大指出妈妈违反、双违反的人次百分比逐渐增多, 尤其是一些4岁幼儿就能正确指出道德和习俗领域中的妈妈违反, 部分5岁幼儿即可正确指出双违反。2)在不知情的义务推理范式下, 一些4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妈妈违反约定的情境中同伴违反、一些6岁幼儿错误指出本来是同伴违反约定的鼓励性规则情境中妈妈违反。3)尽管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没有差异, 他们对不同性质社会规则的义务推理却表现出显著差异。5、6岁幼儿对禁止性的道德规则中同伴违反的检测显著低于对鼓励性的道德规则, 而6岁幼儿对双违反中妈妈违反的检测则相对更高; 6岁幼儿对习俗规则的义务推理也表现出类似的不同性质之间的差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反映出幼儿对道德和习俗规则进行义务推理时表现出的跨领域的一般性及其领域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人们普遍承认我们负有守诺的义务,但却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说明我们为什么负有守诺的义务。不了解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人们在推导守诺义务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自然主义谬误:从"做出了承诺"这一事实判断直接得出"有义务遵守承诺"的价值判断。对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的规范阐释可以消除自然主义谬误。当前对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主要存在三种阐释:习俗论、期望论和自愿论。由于习俗论与期望论只能阐释部分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因而利用它们并不能完全消除守诺义务推导过程中的自然主义谬误。就目前来看,只有自愿论能以反自然主义的方式清楚地说明守诺义务的道德基础,因而利用自愿论能够有效地消除自然主义谬误。从消除自然主义谬误的角度来看,自愿论对守诺义务的阐释是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