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支配人们行为和意识的传统法文化心理定势,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法文化心理折射。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心理,对解释社会现象、了解国人法律心理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道教文化陡然成为了中国大众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重要的表现内容.本文尝试着对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方面及其内在的社会文化促成因素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生态文化(狭义)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4.
如果将养生文化现象置入广阔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考查,我们便不能不承认,它是一个基本自成系统的哲学思想、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的文化体系。这样一种文化体系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发生成长。就养生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对养生研究的重视来说,大概除了中国的医家之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同道家(包括道教)相媲美。纵观中国早期文化结构,先秦是多种思想文化的并存争鸣;秦汉以降则逐渐在封建大一统专制前提下形成儒道互补,东汉以来,佛教流行、又渐演为儒、道、释三家并存互补这一主体文化结构。养生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文化,所以能经历几千年风云诡谲。  相似文献   

5.
学诚 《法音》2013,(1):9-11
(2012年12月16日)《大藏经》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堪称是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大藏经》之所以能够出现在中国,有赖于中国古代社会深厚的信仰需求以及由信仰带来的创造活力。实际上,印刷技术的产生和普及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宗教传播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文化智力量表和幸福感问卷对670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文化疏离感、应对方式、文化智力和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关系。结果显示:(1)应对方式部分中介了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间的关系;(2)文化智力调节了文化疏离感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方法在中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医文化现象和中医理论本质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这一点现正成为大家的共识。借助于世界上各著名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得出的科学结论,原理,可以在重新审视自上古迄今的中医文化现象过程中,发现大量有趣的,过去被忽略了的事实;可以重新理解,阐释中医文化的根结与中医理论的本质;从而在剥啄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核同时,建构起中医学现代化的新的理论体系。倘使将中医学的人类学研究进一步伸展到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8.
郭树芹 《佛学研究》2004,(1):110-114
佛教和中医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历史上曾经互补。本文从哲学观与医理、治疗疾病及社会功能几方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胡晓檬  喻丰  彭凯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2081-2090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 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境中备受关注, 并已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不同文化因素(比如地域、生态、社会阶层等)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 期望推动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界关注,超越对其背景、内涵、特征、结构、内容、意义及作用等的考察,而从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农村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品)的角度考察其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是深化这一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志民 《管子学刊》2008,(4):126-126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的区域文化热席卷神州大地,这是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硕果。当今世界的竞争,既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而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没有对文化传统的吸收和传承,“中国特色”现代化,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会一手硬、一手软,步子不稳,根基不牢。  相似文献   

12.
范为桥  张妙清  张建新  张树辉 《心理学报》2011,43(12):1418-1429
本文在回顾华人社会人格研究与评估发展以及“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研究与应用历程基础上, 比较了CPAI-2 (Form B)不同语言版本(包括中文版、英文版、韩文版、日文版)的跨文化应用结果。多种文化中的研究结果支持了CPAI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同时, CPAI在本土和跨文化应用研究中, 还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 强调与支持了“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etic-emic)人格研究方法”在人格评估领域的重要性。这也促使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开始思考, 如何使用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人格研究方法以进一步推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21,(3)
20世纪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转向为政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发。在符号属性与政治属性同为人类基本设定的前提下,我们发现符号现象与合法性生成存在内在关联,二者经由政治符号所形成的合法化过程,建立起囊括各种话语、行为、仪式、象征、神话、制度、政策等在内的庞大的"象征之林",从而将政治统治过程推进延伸为一个文化的象征系统的维持过程。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我们将这一合法化过程解释为政治符号结构(认知、规范与信仰)在合法性环境(价值、法理与民意)的输入要求下形成的政治功能(认同、稳定与服从)输出。我们应该站在范式转换的高度来对待"象征的合法性"问题,即政治符号与合法性互为表里,应该重视从符号象征、合法化策略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各种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14.
叶宝娟  方小婷 《心理科学》2017,40(4):892-897
为考察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适应压力在文化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文化智力量表、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文化适应压力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799名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双文化认同整合是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2)文化适应压力是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因此,双文化认同整合和文化适应压力在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这表明双文化认同整合和文化适应压力是影响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因,研究结论对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定位核心文化打造无双品牌——再论五台山需要包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或对现有旅游产品的再度整合,实质是规划建设者对旅游资源(待整合的旅游产品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或现有文化状态,进行挖掘、提炼或深化、创新的过程。它不但塑造或改变着景区(点)的外貌,更决定着景区(点)的品位、档次和持续发展的潜力。不但旅游客体要体现文化,作为旅游主体的游人追求的也是文化,所谓的求新求异,其实就是求新文化、求异文化、求精品文化。那些粗制滥造的景点和修一道栅栏围起一条山沟式的简易景点,是少人甚至无人问津的。同样,如果满…  相似文献   

16.
刘楠 《美与时代》2023,(1):22-24
从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两个逻辑方向,由外延向内涵对海南冼夫人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互动机制展开研究,分别从浅层的建筑文化基因及文化现象、中层的建筑文化符号、深层的建筑文化审美及文化思想逐层递进剖析。在这一剖析过程中可发现,冼夫人文化精神层面发展充分,而建筑文化发展不均衡,但研究得出的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的互动机制及共同的文化内核依旧一致指向了“唯用一好心”。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5,(6):102-106
文化同质化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同质、精神文化同质、情感状态同质和地域认同同质等多方面内容。其产生原因众多,危害也是多方面的。高校在破解文化同质化问题上有着独特优势,发挥好这一优势,对促成城市化进程中"多元一体"的崭新文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永信 《法音》2014,(11)
正少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少林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征:民族性,宗教性,原创性,共享性。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特现象,它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文化智力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探讨了主流文化认同、自尊在文化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文化智力量表、主流文化认同量表、自尊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648名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自尊是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2)主流文化认同是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自尊的中介变量,因此,主流文化认同和自尊在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这表明主流文化认同和自尊是影响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因,研究结论对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 (熟人 )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 ,强调的是伦理性 ;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 ,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 ,体现了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治精神。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 ,既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失灵问题 ,又有法律诚信的缺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 ,实现传统伦理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