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我对浙东学派没有研究,主席一定要我讲,就省去“浙江”两字,一般讲讲儒学与中国文化吧。但这个题目太大,只能讲一点点。我仍然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法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以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主要还不在它有许多大人物,如孔、孟、程、朱、陆、王等等;而更在于它在历史上对形成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称之曰国民性、民族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要中国人存在(如今已经有11亿!),为儒学所塑造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便存在,它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颇关重要,这就是  相似文献   

2.
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tradition)与“过去”(Past)在中国哲学中一直受到高度尊重,以至有学者称中国哲学为“过去取向的”或“崇古”的。可以说,中国哲学这种对于作为传统的过去的崇敬的取向,既是它源远流长、连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使得它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本文的目的是简略地来检视中国哲学对于传统和过去的态度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单信 《天风》2017,(9):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民族化、在地化的过程。唯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这种思考绝非象牙塔中而必然是处境中的思考。而构成这处境的重要维度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神学的生长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对此,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4.
谈“子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夫子避而不谈和坚决反对的是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他的这种态度与他的正面主张之间有些什么内在联系?从这些问题入手可以把握孔子思想的义蕴,而且唯其如此,也才能够真正理解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农业的稳定性未获得以前,与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的“专家政治”,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克服由于人对自然的无知而造成的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的问题。在农业的稳定性逐步呈现后,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随之转变为本质上与剩余产品分配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专家政治”于是转变为“道德政治”,周公是中国历史上道德政治的开启者,孔子则由于确立了道德政治的主要规范而成为后世中国农业文化的“至圣先师”,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周秦之际发生的人文主义转折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赵德昊  周光辉 《学海》2024,(1):27-38+213-214
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的转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大一统观承受了王朝更迭、外来文化冲击和各民族融合引发的变革,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状态的重要文化和心理纽带。近代以来,由传统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不可避免,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愿景的大一统观也经现代观念的重构,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从大一统观念下的自在共同体转化为统一性观念下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一统的文化愿景被重构为多元一体的身份意识,向内凝聚的政治结构被重构为集中领导的团结意识,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哲学被重构为文明发展的历史意识。以现代统一性观念为基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使中国能够在维系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卓新平 《天风》2012,(1):36-37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社会共构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之“道”是什么?这种“道统”能否一以贯之以及如何继承与弘扬,在现代性和世俗性的当今社会几乎被遗忘或悬置。在今天强调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机遇之际,反思中国文化及其精神资源,制定中国的文化战略,以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嬗变,就显得既特别及时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内涵之研究,以及对这种信仰和文化的时代定位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可它的核心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当代泰山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旅游经济,如何来传承这种传统,需要一种信仰的定位,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意的定位.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脉络,进而探讨当代泰山信仰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民本君主”的政治文化。民本主义与君主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完全统一的。这种“民本君主”的政治文化,体现为“尊主安国”、“惠民安国”和“尊君爱民”三种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决定了以安定、统一、秩序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想,以忠孝为核心的政治规范,以“天下之利”为主体的政治评价标准;衍生出严重弱化的政治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反抗意识,强烈的服从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极大的政治容忍性和高度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强调,这种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这些表述主要从观念文化或知识文化的角度来界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并揭示了这种文化建设无论历史任务、目标取向还是就其思想基础、社会条件而言,都具有新的属性。那么,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究竟“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1.
杨经建 《学海》2003,(1):191-196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侠崇拜心理或崇侠意识是侠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英雄传奇类小说是崇侠意识乃至侠文化寄寓和升华的审美载体。 2 0世纪的英雄传奇小说一方面以“复仇母题”为创作资源 ,一方面以“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为叙事范本 ,并分别从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念上对崇侠文化心理乃至侠文化予以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行自我反思。中华民族性格的弱点可概括为三种自我中心倾向。第一是民族自我中心倾向。它表现为地理中心、文化中心和权力中心三方面: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故称“中国”;认为中国是“道德礼义之邦”,文化最发达,故有“华夷之辨”;认为中国是万邦之首、天朝大国、四方来朝。这种民族自我中心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芳 《管子学刊》2000,(1):72-76
中国上古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后代民族性格的形成又起了强化作用.神话中悲壮型英雄在文化底蕴中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的具体行为是否成功,而在于他们有超越自然的精神力量,塑造了民族坚定顽强、崇尚精神力量的性格;神话对救世英雄的褒扬,赋予了理想人格以使命感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中国上古神话的地域性,给了“天”以广阔的生存、扩展空间,使中国人意识中以天为最高主宰;神话表述的化生模式,表露了强烈的生生不息的宗族延续意识,并对后世理想化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传统”,成为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焦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什么作为判断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价值标准?论者之间见仁见智,分歧甚大。与此紧密联系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今天,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怎样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现实担当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知足”论,由来已久。两千四百多年前的老子就提出:“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几千年来,这种观念在统治阶级的倡扬下,又适应一些人的需要,日益滋长、渗透,几乎成为我们民族心理、社会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这种传统的“知足”观念,积极乎?消极乎?应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6.
复仇,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文化现象,有自身独特的亚文化伦理。最早的复仇现象当溯至远古时代的血族复仇,在“死后有灵”的神秘观念支配下,认为核死者有要求本族成员为自身讨还血债的义务。“以血还血”的信念强固了氏族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建构了复仇伦理。农耕民族的种种习性使中国古代社会复仇之风持久盛行。发韧于孔子的先秦儒家学说有力地强固了古代文化中的复仇意识,使之充实了仁爱、正义的合理内核,从而奠定了复仇意识作为传统文化心态有机组成部分的根基。一、关于复仇的原则与宗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集体性选择的信仰体系,是中国社会国家意识的主导性结构力量,儒家文化的“依仁据德”理念对中国人构建理想人格。产生了恒常不变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领域中,许多现代广告传媒创意也正是因为融汇了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附加值,从而契合了受众的文化心理,产生了良好的传播致效作用。这种文化附加值的研究有重大社会价值,一方面不但为儒家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找到了合适的承载物,另一方面也提升广告标示物(产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何中华 《哲学研究》2023,(9):15-25+128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理由和历史原因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根据。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满足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诉求。“第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被主题化,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度推崇“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确立理想社会愿景等方面,有相互发明、相互诠释、相互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这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和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民族精神的浸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民族精神的浸润刘良海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它通过民族文化最为具体的价值行为,最为深厚的文化意识,直接规整、引导人们的致思趋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开辟新的精神方向,有其...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和核心精神?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礼”或“礼治”。具体认识又有两种。一种基本上是以下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指出,礼的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由礼培育的等级隶属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的思想原因,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维护忠孝的三纲五常。这种隶属关系形成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人只有在隶属他人的关系中才有存在的价值。它使个性的压抑达到最大强度,很难有自主意识的萌发。这是“礼”的消极面,另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