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数相差概念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掌握这概念的关键在于儿童对两数相比的认识,为此,我们设计了由易到难对数进行比较的三组试题测试儿童。结果得知,两数相差概念的获得,首先要建立两数“同样多”的概念。同时知道儿童掌握两差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由具体外表到抽象认识;从被动直观到能主动操作;从直接认知到间接认知。  相似文献   

2.
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崇德 《心理学报》1981,14(3):43-52
我们曾对学龄前儿童和初入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作了研究。小学儿童的运算思惟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也是儿童心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我们围绕着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企图摸索一下小学儿童运算中  相似文献   

3.
一、目的为了要了解儿童的思维怎样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怎样从具体形象的概括逐步发展到词的概括、概念的概括,以及各年龄阶段儿童抽象概括的特点,在研究3—6岁儿童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在语词与数概念能力方面拟定了一些实验项目,以期了解7—12岁儿童在不同水平的语词与数概念方面,其概括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本文着重总结7—12岁儿童在语词概括能力方面的年龄特点,并探明儿童在实物图片概括、词汇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集合是一些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元素的总称,集合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就开始渗透集合论的思想。中学实验教材在初二进行集合论教学,现行统编教材中则在高二进行集合论教学,在研究方面,我国对于类概念,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问题都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组关于3~7岁儿童数概念的研究中也曾涉及基数问题,群与子群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同集合概念有联系的。可是对于交集概念的  相似文献   

5.
汉族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法,考察汉语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发展。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维度在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出现性别和辈分维度,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辈分和成人/儿童维度,初中生出现亲属亲密程度维度,高二学生出现姻亲/非姻亲维度。(2)亲属词概念结构受儿童性别和生活经验影响。(3)个体概念结构发展和人类概念结构进化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几何知识是从空间关系上阐明事物的内部规律,是儿童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曾对儿童面积概念的发展做过较多工作,国内也有人验证或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儿童面积等分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面积等分概念是几何知识的一部分,它包含面积与等分两个方面,儿童掌握面积等分概念,包括形与数两个方面。他们必须从面积概念、等分数、等分面积等的形和数的知识关系上来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已经获得了一些面积等分的常识,但是,达到真正掌握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从上海两所中等水平幼儿园以年龄班分层随机抽取180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其数感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3~6岁儿童的数感发展存在显著年龄差异,无性别差异;(2)顺数、实物比较和数符号辨认是其表现较好的三项技能,而倒数和序数却表现较差;(3)数感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同步,倒数,序数和数符号在中班到大班期间发展迅速,而顺数,基数概念,加减理解却在小班到中班期间发展较快。  相似文献   

8.
表象在儿童数概念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自1978年以来,我参加了数概念发展协作组(现改名为认知发展协作组)。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不少项目涉及具体和抽象的相互关系。而具体和抽象的相互过渡,往往要凭藉表象的中间环节来完成的。表象既具有具体的形象性,又具有抽象的概括性,所以它可以作为具体和抽象相互转化的桥梁作用。它在数概念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拟进一步探索在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中,表象所起的作用,以及成熟、知识和思维能力对表象所发挥作用的关系,为儿童心理积累理论资料和提供教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儿童数量表征和数概念的研究是当前数认知领域的两个重点研究方向。我们在这一领域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索,系统分析了大小数量、符号与非符号数量表征的机制,深入考察了数量表征线索的发展、线性数量表征的发展特点及形成机制等问题;并对数概念的发展及其影响机制、数量表征与数概念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这些探索为进一步探明数量表征与数概念的发展特点及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正确地掌握左右概念要經过长期而复杂的发展道路。不同年龄儿童掌握左右概念的水平、反映出各該年龄儿童思維发展的水平。前人的研究指出:儿童对左右方向的辨别,开始是以他自身的左右为推算的出发点,构成感性推算系統。然后在这基础上,形成感性推算系統和有关的詞——“左”“右”的联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四组试验项目,每组3或5个难度不同的项目,在掩盖操作和不掩盖操作条件下分别检查儿童数、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的稳定性。全国13个地区每地区以“临床法”个别试验4—6岁儿童每年龄组30人,或7—11岁儿童每年龄组20—30人。总的结果初步表明:儿童数学概念的稳定性随年龄而发展,表现于解答课题的成绩和解答过程的认知水平两个方面。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因课题的类型和难易而异其先后。数学稳定性在不掩盖操作条件下表现高于在掩盖操作条件下。在不掩盖操作演示的启发下,掩盖操作条件下的成绩有提高。这两者都是在相应数学概念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比较明显。在文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未发现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发展的顺序似乎是数、长度、面积、体积。作者认为,数学概念从不稳定到稳定有一个发展过程;稳定性本身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并非出现于特定的年龄。  相似文献   

12.
4—9岁儿童空间图形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儿童辨认空间图形、将空间图形转译成立体结构的能力的发展,探讨儿童对形体转换关系认知的发展过程。研究对象是4-9岁儿童。实验材料是4张空间结构不同的三维体图形。要求被试计数出空间图形实际所含的小立方体数,并将构成空间图形的小立方体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结果表明儿童对立体空间图形的认知是从二维图形认知通过一定过渡形式转化来的。从年龄阶段看,空间图形认知发展进程,要经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方能达到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13.
儿童内包量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年级学生为被试.系统探讨了儿童速度、浓度内包量概念的发展。研究发现:(1)儿童的内包量概念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2)儿童速度概念的形成早于其浓度概念的形成;(3)凋整任务在儿童解决速度内包量问题中优于比较任务;(4)儿童解决内包量概念问题的策略经历从单维向双维、从比差的加法法则向乘法法则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和标签效应对60名3~5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实验通过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测查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情况,其中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都包括了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条件以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对儿童数概念的影响,并通过给物取数任务、给数取物任务和等量匹配任务与数量比较任务的关系测查儿童使用数字标签的能力对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4岁和5岁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2)儿童在一致条件下完成等量匹配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的正确率,表明物体的高表面相似性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形成;(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次数超过几率水平,使用数字标签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R·格尔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她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她认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年幼儿童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他们能做什么。她还认为,年幼儿童有很大的潜在能力。本文就她对年幼儿童数概念方面的研究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了对我国十个地区959名7—12岁儿童的协作研究结果。探讨了儿童在认数、数序和系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儿童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中知识学习与数概念发展的关系、发展的过程、环境的影响、发展的阶段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也谈到了协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 (一)三个变序规则顺序写下自然数的前八位数,则有1、2、3、4、5、6、7、8、记该数列为S。下面依照特定规则对数列S实施变序操作,三个变序规则是: 1.所有数皆在数列内移动一个数位,该规则记为f′; 2.所有数皆在数列内移动两个数位,该规则记为f″ 3.所有数皆在数列内移动四个数位,该规则记为f 对数列S实施上述任何一种变序规则,其变化都是唯一的。 f′作用于S,得。  相似文献   

18.
张华  庞丽娟  董奇  陈瑶 《心理科学》2004,27(6):1333-1336
数数能力是儿童用于建构其数学知识系统的重要工具,是儿童早期获得的最基本的数认知能力之一。本研究以234名3、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数数的规则及其策略运用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随着数列数目的增大,3、4岁儿童数数精确性呈下降趋势,但4岁儿童在各项任务上的数数精确性显着高于3岁儿童;(2)3、4岁儿童在数7、10、15、30任务上的错误表现有显着差别;(3)3、4岁儿童数数策略运用存在显着差别.协方差分析显示。策略使用在数7和数10任务上具有显着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用纵向法,对一个儿童(三周岁至四周岁)掌握数概念的过程,进行追踪研究提出的报告。 研究结果表明:三周岁至四周岁儿童有可能、有必要掌握最初的数概念。数概念广度的发展,是有一定程序的;数概念水平的深化,是通过对计数、取物、比较、运算和读写诸环节的训练而实现的,是从计数活动开始的。掌握数概念,不是自发的、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后天训练、学习的结果。认读数字表,在突破难点时,起相当大的作用。掌握数概念就是掌握有关数的知识,是认识过程,其中动作和记忆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目的 关于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1]、[2]、[3]、[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出十二项指标~[5],标志着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发展。数和形是小学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本研究将通过对5至11岁儿童的图形认知活动的剖析,进一步考察十二项指标在儿童形概念发展方面的思惟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